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22928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_3篇(共6页)4000字.docx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范文1

  作者用平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点,难易适当,通过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比较贴切自然。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个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

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的图。

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通过让学生跳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对登月的全过程一目了然;通过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

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

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

&;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换成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

&;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时,学生对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写法不是太明白,感觉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给他们举个例子以助于他们理解;在找文中议论性语句时,学生对&;议论&;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没有及时地加以解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范文2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

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

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

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

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

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

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

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

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

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范文3

  生平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

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

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

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平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三:

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

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

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

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

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

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

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

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

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

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

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

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

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

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

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

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

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

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

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

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

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

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

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

学生自己解决。

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

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

不可以。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

&;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

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

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

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

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

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

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

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

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

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

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

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

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

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

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

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