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2582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docx

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

第一次科技革命社会经济根源管窥张自巧

  当今世界,正日益感受着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追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改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在15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叶发生,从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开始,以牛顿、伽俐略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在自然科学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产生,而后在天文学、力学、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领域实现了革命,标志着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真正诞生。

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几乎是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

这场革命发端于英国,而后遍及整个欧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纺织机械的发明为代表的工具机的革命;第二阶段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革新为代表的动力革命;第三阶段是以迅速发展的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为代表,引发了钢铁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近代机械化大生产的基础,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得以建立。

第一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导致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凸显出来,使科学技术与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分析、考察推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社会因素可以发现,经济动力是几次科学技术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

“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从经济角度考察第

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考察。

一、生产和科技的关系:

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社会生产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它一方面推动着工具的变革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科学和技术上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一)生产实践的需要诱发了工具机和新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18世纪,英国是世界贸易市场上最大的毛纺织品基地之一,然而,棉纺织业却技术基础薄弱,设备简陋,而且在国内被毛纺织业看作是最大的威胁者,受到种种限制和打击。

此外,还受到品质优良的印度棉布的强烈竞争,生产的需要迫切要求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

约翰·凯伊(JohnKay,1704-1774)的“飞梭”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导火线。

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并使布面加宽。

由于织布速度加快,使棉纱供不应求,出现了1个织工需要8到10个纺纱工供纱的局面,发生了“纱荒”,纺与织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为改变这种局面,1764年,哈格里夫斯(JamesHargreaves,1720-1788)发明了手摇纺织机,随后出现了水利推动的阿克莱特环锭精纺机,初步解决了生产上出现的难题。

标志纺纱机革新完成的是克伦普顿(SamuelCrompton,1753-1827)发明的骡机,能同时转动三百到四百个纱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纺纱机的进步和织布机的相对落后又产生了新的不平衡,推动着织布机的改进。

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Cartwright,1743-1823)发明了自动织布机,使生产效率又提高了10倍。

到18世纪末,英国的纺织业已基本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纺织技术的改革使得纺织部门普遍采用了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竞争能力,也促使与此相关的部门纷纷进行技术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

纺织部门的机械化推动了其他部门的机械化,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可见,生产实践的需要刺激着科学技术的变革。

(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掀起了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热潮。

新机器和各种工具机的出现提出了新的动力要求,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把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向高潮,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形成,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刺激着法、美、德、日等国在19世纪也发生了产业革命。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缓慢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最早的蒸汽机是法国物理学家巴本(DenisPapin,1647·511·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6卷第4期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4-1712)于1689年左右设计的,最初是为了满足矿井抽水的需要,但是缺点很多,很难实际使用18世纪60年代格拉斯哥大学的机械制造工瓦特(JamesWatt,1736-1819),通过运用化学教授布莱克(Joseph,Black,1728-1799)在热学上潜热现象的新发现,不断地改进技术,最终在80年代初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第一次把热能转化成有效率的机械运动,使蒸汽机成为一种万能的动力机械。

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不断改进,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引起了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变革,使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出现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生产手段由工具向机器的转变,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

19世纪相继发明了轮船和火车,交通运输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同时,冶炼、采煤和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一场巨大社会变革,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巨大转折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出了人类无法想象的技术奇迹,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这场生产力发生质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第一次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真理。

二、生产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稳固科技成果,保证经济发展欧洲各主要国家在18世纪时已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英国是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

蒸汽动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加快了资本主义化的进程,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摆脱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桎梏,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

正如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的: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广阔空间。

恩格斯说;“由于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科学示为“神学的婢女”、不能逾越宗教神学所规定的界限,并且对科学工作者和宣传科学真理的人进行扼杀和迫害。

如:

日心说的提出者哥白尼,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塞尔维特,都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制度代替了腐朽落没的封建制度,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促进了力学、光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学革命。

英国在17世纪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渥尔波执政时期(1721-1742)确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在扩大自己工场手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技术水平,采取了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和科技发展的法律和政策。

圈地运动把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驱逐出去,消除了农业中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使大批农民成为城市的无产者,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使得毛纺业、冶金、采矿业等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人,使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15世纪和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通过海上贸易和殖民掠夺,扩大了市场、原材料基地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些优越条件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资产阶级对经济上的支持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得以产生最重要的物质保证。

掌握着新兴科技知识的资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新的生产力的生产过程,其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它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程度。

资产阶级一开始就很重视科学技术,他们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和破除宗教神学,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获取高额利润,提高竞争能力,争夺世界霸权。

因此非常重视对科学技术经济支持。

例如,瓦特因研制蒸汽机经济上已是非常困难,几乎就要放弃实验了。

后来,卡伦铁厂生产商罗巴克及伯明翰制造商博尔顿,给瓦特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才使实验得以完成并进入实际应用领域。

当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资产阶级轻视甚至扼杀那些对他们利益和需要关系不大的科学技术,比如,采用廉价的劳动力比采用新技术能带来更多的利润,他们宁愿放弃新技术,阻止新技术的推广和交流。

(三)经济竞争成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所代替,作坊和手工工厂被使用机器的工厂所排挤。

90年代,使用蒸汽动力的纺织机器工厂开始兴建,资本雄厚、效率高的工厂彻底摧毁了手工工厂。

大批工厂的建立,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然采取市场经济这一经济运行模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行竞争原则,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着生产和流通。

通过竞争,各种资源被配置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领域。

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样,经济竞争就成为推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一个最基本、最长久的刺激因素。

众所周知,科技进步的作用,最终反映在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反映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通过以上对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们更好的把握经济和科学技术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试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

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世界: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

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及意义

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

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行经济影响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

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

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达6.1%。

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

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

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

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

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1950一1972年增至6.1%。

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

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据统计,1970一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这数的15路上升到72%。

  在应付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

为了实施各国自己的科技计划,保持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将投资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为了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BP以建立起防御性的战略导弹系统,来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

美国人借用一部科幻影片的名字称它为“星球大战计划”。

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80年代,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

1985年,欧共体和其他几个西欧国家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它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

到90年代初,参与这项计划的成员国已近20个,研究项目达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照像机、电视机等,进入万户千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组成跨国公司,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意见不一。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

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

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

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

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

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

[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

[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

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

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

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对于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