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71149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docx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重难点汇总

LT

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学科。

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

社会心里分类系统是一个旨在确定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定义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系统。

3、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的异同。

(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a、在研究取向和侧重点上,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

b、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解释行为与社会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而社会学其涉及问题经常是难以用实验进行研究的社会问题,因而多用社会调查法。

(2)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a、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人格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人格的内在动因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怎样为其他人所影响,研究社会相互影响对人格的影响。

b、人格心理学强调个人差异,注重人格类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强调人的共同性,注重研究不同的社会情景对人有着怎样的一致影响。

c、人格心理学主要侧重有关个人行为的基本理论探讨,而社会心理学则更侧重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

4、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

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经历了从哲学思辨到经验描述,再到科学实验的长期过程。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其影响巨大。

5、根据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总结其特点,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美欧是主流,美国社会心理学较为注重实验室研究,欧洲则重视理论的研究探索。

中国在引进西方概念和理论的同时,应结合本土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探索原创性实验。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1、试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其中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价值。

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立人。

该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其基本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有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交换是人们生存的方式,是社会生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为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框架。

3、比较几种不同的认知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当各人志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题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有:

a、改变行为;b、改变态度;c、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人志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2)图式理论。

图示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图示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只是表征,但并不是关于事物或概念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不断进行重构。

与传统社会心理学强调研究个体、群体的外部行为来预测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相比,图示加工的观点深入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解释了个体或群体根据已有只是来解释外界新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3)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从符号互动论发展而来。

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景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

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景自由地进行认同选择。

三个核心要素:

社会、自我和认同。

(4)社会同一性理论。

塔吉菲尔认为,社会分类、群集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取费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5)自我类化理论。

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现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

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

4、分析自身的角色组合、遭遇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角色间冲突的解决途径是,首先明确各种角色的重要性和不履行某种角色的后果,然后按照最优选择的原则,根据情况分出各种角色的轻重缓急,优先执行最为重要和能避免严重后果的角色。

对于角色内冲突,解决途径则是明确有关角色的一般模式,然后比较不同的角色要求同一般模式的差异,再本着行为与态度要接近一般模式的原则,优先执行与一般模式差异较小的角色。

5、深入理解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在解释自身与周围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价值,并尝试运用该理论来解释3个社会心理实例。

金盛华认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包含四个基本命题:

人需要解释自我及其所在的世界;人寻求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自我家伙紫丁香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的关系。

主要概念:

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定向(指个体用以评价自身价值的价值标准和体系的择定)、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支持、自我价值保护。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请分析观察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观察法曾经倍早起社会心理学家较多采用,实验社会心理学产生以后一度较少运用,但当前这种方法又重新得到高度重视。

观察法有直接接触事实的有事,来自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生动从而与研究要接触的现象之间有高度对应性。

观察法在其他类型研究方法中几乎都有涉及。

2、请列举档案法的特殊价值。

档案法的优点是,它无需被研究者做出反映,没有实验效应问题,也没有其他设计人与人相互作用的问题。

并且这种方法可以追溯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

3、请分析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

统一作答,效率较高,可用于对团体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处理高度数量化、规范化;被试容易反映,对研究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花费的资源也较少。

并且多数问卷都不要求作答者暴露真实身份,因而更能反映被试的真实观点或想法。

缺点:

不够灵活,让人感到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态度,有的项目使人无法回答因而漏题,导致答卷作废;问卷法对人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文化低的人在理解表述上可能存在问题。

另外,问卷回收、组织作答等环节容易出现一些现场难以控制的问题,有时结果中会混进任意作答的资料,使研究精确性受到损害。

4、请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为什么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

现场研究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是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

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更容易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

现场实验的优点是它使研究具有可控制的特点,可以缩短研究周期,摆脱研究的被动性。

且现场实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研究,因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高。

5、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的优缺点是什么?

实验法的优点表现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验室实验,使人们在有精密控制的条件下对所关心的问题反复进行研究;可以解释特定变量与一定行为或心理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可以用来验证理论假设,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实验

有的被试可能以强烈的方式表达轻微的态度反映,有的则以轻微的方式表达强烈的反映。

新发展:

一是选择答案数量的改变,由最初的五点计分方式改为两点到七点的计分方式。

二是陈述句格式的改变,陈述句可以是不完整的句子,通过被试的作答来完成句子。

7、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其原理是什么?

(1)启动技术。

可以很容易测查人群之间的社会偏见或人们之间的内隐态度状态。

(2)内隐联系技术。

如果一个人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某一特定属性之间的联结紧密,则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高,反应时也较短;而如果人们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一个特定属性之间联结不紧密,则人们在进行辨别归类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反应时也会较长。

第三部分认知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社会知觉

1、什么是社会知觉?

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

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一般知觉主要探讨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即如何获得关于有关对象的整体印象,以及在知觉过程中的对象与背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恒常性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问题,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的倾向和社会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确存在中心品质。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理论。

根据凯利的实验结果,热情—冷酷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

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

是否具有热情或冷酷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人其他特征的评价。

3、举例说明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具有的定向作用。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人们以后对其行为的解释和稳定的内在特质的归因。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评估他所有的特点。

(外表有吸引力的个体在其他方面也会得到较好的评价)

4、社会知觉偏差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1)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2)投射作用。

(3)内隐人格。

(4)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5、试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己是否存在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对一种情景的最初戳无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

6、认知启动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

(1)表征性启发。

(P127)

(2)可用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或称锚定启发。

7、举例说明自己的三种情境统一性的结构中有哪些成分。

8、分析自己在自我监控方面的特性,并分析其对于印象管理的价值。

自我监控在过程上亦即印象管理,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控

与印象管理不同,自我监控更关注人们内在印象管理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且假定不同的人在自我监控方面有不同的特质。

9、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知自我方面的价值。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及其发展为无意识理论提供了初步的实证支持,有关的研究发现也被广泛应用与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内隐现象。

帮助研究印象形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和内隐归因等。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1、什么是刻板印象?

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都是对特定群体或其成员的倾向性态度,通常以消极的形式出现。

三者与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相对应,刻板印象偏重于认知,偏见偏重于情感,而歧视则偏重于行为倾向。

3、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

(1)对抗刻板印象。

(2)平等接触。

(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社会优势群体需要真诚地尊重、关怀、体恤、帮助和支持社会弱势群体。

4、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那些不良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关于男女行为差异的相对固定的、倾向性的信念和看法。

5、什么是归因?

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的真正原因。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学模型。

海德内因和外因。

(2)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a、行为结果的严重性;b、社会赞许性;c、非共同性效应;d、选择自由性。

(3)动机的归隐理论。

韦纳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罗特控制点)

(4)凯利的三维理论。

a、区别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

b、一致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反应。

c、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映是否一致。

6、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那些偏差以及如何避免。

(1)基本归隐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

(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景;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景,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3)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第八章自我概念

1、什么是自我概念?

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

2、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适当的方式渡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八大阶段)

3、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有那些?

(1)自我一致性维持。

(2)经验解释。

(3)期望定向。

4、试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儿童早期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获得的,别人的态度不仅影响这儿童折射性的“镜像自我”,而且会经由这一途径使实际的自我发展收到影响。

米德的概化他人思想:

个人的自我是根据一个抽象的概化他人的概念来形成的。

重要他人:

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人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5、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贝姆认为,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

即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

6、个人控制点对努力有怎样的影响?

罗特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德维克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较低。

7、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发现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8、试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

三种自我成分—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自我差距即实际自我与自我向导之间的差距,且自我差异是一种有情绪意义的、较为稳定的认知及结构。

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沮丧类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类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自我提高是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

9、试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儿童和成年人更坚毅,更少焦虑,更少消沉,同时他们顾着更加健康的生活,在学术上取得更多成功。

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

“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结构,东西方文化下的自我差异。

(2)文化自我的动态观。

即不同的文化自我概念可能随情景等因素在同一个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中表现出来。

动态建构理论认为:

首先,文化并不是维度论定义的静止的、宽泛的结构,它更具动态性和不连续性,是一套为人们所共享并内在化了的松散网络,而这些松散结构,又由随不同情景而变化的知识结构所组成。

其次,一个个体可以获得不止一个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文化意义系统之间是冲突和矛盾的,个体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之间进行转化。

第九章价值取向

1、试分析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概念及其区别。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

它是具体事物和情景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定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

区别:

价值观强调的是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而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2、试分析价值取向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不同。

(1)价值取向与态度。

首先,价值观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

其次,就单个的或具体的行为来讲,态度与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

(2)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a、需要和动机;b、情绪和情感;c、兴趣和爱好。

(3)价值取向与行为。

a、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b、价值取向引导行为;c、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3、试分析罗克奇的价值观理论对于分析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意义。

罗克奇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两类,即终极性价值观与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性价值观是指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工具性价值观是指为达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

(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差序格局”(P196)

(2)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3)富贵与道德追求。

(4)人情与面子。

4、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特点是什么?

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

金钱权利、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守法从众、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家庭本位、名望成就。

5、试分析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特点与施瓦茨基础价值观结构的异同。

施瓦茨认为人类存在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

10个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是:

权力、成就、享乐主义、刺激、自我向导、世界主义、仁慈、传统、遵从、安全。

施瓦茨将人们的基础价值观划分为开放对保守、自我超越对自我提高二维度四区分结构。

并认为,对立的价值观在方向上也是对立的,而互补的价值观则相互接近。

6、试运用大学生价值观结构分析自己的价值取向。

(1)手段价值观。

a、知识努力取向;b、智慧机遇取向;c、人格品质取向。

(2)目标价值观。

a、个人性目标;b、社会性目标;c、超然性目标。

(3)规则价值观。

a、法律规范取向;b、舆论从中取向;c、道德良心取向。

7、试分析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在那些方面将对企业家的经营实践发生影响。

(1)品格追求价值取向;

(2)工作与成就价值取向;

(3)法规与公益价值取向;

(4)金钱权力价值取向。

8、企业家经营责任与经营道德怀疑的冲突解决途径有哪些?

内因、外因。

第四部分社会互动

第十章沟通

1、什么是沟通?

沟通在哪些方面对人作为有机体和社会人的正常发挥作用有意义?

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1)沟通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

(2)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

(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2、沟通中的理解是怎样发生的?

在思维方面,人是经验主义和自我中心的。

人只能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背景,去理解一切事物。

没有经历过的事,他事实上是不能理解的。

由于人们的阅历与体验的背景不同,人们对任何一个概念和语词符号,都既有来自共同社会经验而与别人相同的理解,也有来自于个人独特经验的特殊理解。

3、沟通过程有哪几方面的因素会发生影响?

(1)信息源。

(2)信息。

(3)通道。

(4)信息接收者。

(5)反馈。

(6)障碍。

(7)背景。

4、群体沟通有几种类型?

它们的特定是什么?

(1)小群体沟通。

通常指具有某种特殊职能,3人以上,9-13人以下的群体,如班组、家庭、最高决策集团等。

(轮式、环式、链式、Y式、全通道式)

(2)公众沟通。

指一个演讲者与许多听众的沟通。

听众亦积极参与,但演讲者具有更大的控制力。

(3)组织沟通。

指在社会组织内发生的沟通。

发生在公司、学校、政府机构等。

5、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身体语言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身体语言的特点:

a、广泛性;b、连续性;c、不受环境的限制和保护;d、跨文化沟通;e、简约性。

6、举例分析触摸语言和副语言在日常沟通中的特殊价值。

日常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隔阂的消融,深层的情谊,也长需要通过身体接触,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触摸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

副语言即非语词的声音信号。

非语词的声音是指包括说话中的重音、声调的变化、哭、笑、停顿等非言语内容,但其本身却又传达一定内容的附属信息。

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语调的变化,可以使字面相同的一句话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7、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明确试图改进自己的哪些方面;提高沟通的准确性;改善身体语言的沟通;灵活运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8、试评价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沟通状况,并为自己制定一个改善个人沟通的计划。

自我评价过程:

(1)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

(2)通过问卷量表,评价自己沟通的状况。

(3)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三个维度:

沟通主动性、沟通注意水平和沟通信息的充分性。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1、简述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a、自我价值感;b、社会比较。

(2)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a、生物安全感;b、社会安全感。

(3)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2、交往是否是越多越好?

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如何平衡?

人际交往需要是有限的。

(P248)

3、人际吸引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1)印刻。

洛伦兹指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

(2)本能。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人类祖先就已经很好地形成起来的生存能力,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3)条件作用(学习)。

通常认为,条件作用是人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4、运用人际吸引的规则,分析自己喜欢的人,看看是什么导致了人际吸引。

(1)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A、熟悉与人际效应:

a、熟悉引起喜欢;b、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B、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2)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A、才能:

a、才能与人际吸引;b、犯错误效应。

B、美貌与外在吸引力。

C、个性品质。

(3)相似规则。

(4)互补规则。

5、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可通过认知不协调理论解释。

6、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