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85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大中国文学复习大纲谢谦老师上课讲义跨考必备Word格式.docx

《论语》的成书;

《论语》的思想内容;

《论语》的文学成就;

《论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孟子》

《孟子》的成书;

《孟子》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庄子》

《庄子》的成书;

《庄子》的思想内容;

《庄子》的文学成就;

《庄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五节《荀子》

《荀子》的成书;

《荀子》的思想内容;

《荀子》的文学成就。

第六节《韩非子》

《韩非子》的成书;

《韩非子》的思想内容;

《韩非子》的文学成就。

第四编楚辞

第一节屈原作品

“楚辞”;

屈原的生平;

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与《九歌》;

屈原作品的影响;

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其它楚作家作品

《招魂》;

《九辨》。

宋玉赋

秦汉文学

第一编秦文

第一节李斯文

李斯的生平与思想;

李斯的文学成就。

第二节石刻文

石刻文的产生;

石刻文的文学成就。

第二编汉文

第一节西汉前期散文

西汉前期散文的社会背景;

西汉前期散文的内容;

西汉前期散文的成就。

第二节西汉中后期散文

西汉中后期散文的社会背景;

西汉中后期散文的内容;

西汉中后期散文的成就。

第三节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的社会背景;

东汉散文的内容;

东汉散文的成就。

第三编汉赋

第一节汉初骚体赋

赋的形成;

汉初骚体赋的内容;

汉初骚体赋的成就。

第二节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的形成;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

散体大赋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东汉末抒情小赋

东汉末抒情小赋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东汉末抒情小赋的文学成就。

第四编汉诗

第一节楚歌

释“楚歌”;

楚歌的代表作品;

楚歌的文学成就。

第二节汉乐府郊庙歌辞

释“乐府”;

汉乐府郊庙歌辞的代表作;

汉乐府郊庙歌辞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的采集;

汉乐府民歌的社会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文人四言诗

文人四言诗的概况;

文人四言诗的代表作;

《焦氏易林》;

文人四言诗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的形成;

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意义与文学成就。

第五编《史记》与《汉书》

第一节《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汉书》

班固的生平与思想;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文学成就。

附编

(一):

汉代杂事小说

附编

(二):

《吴越春秋》

魏晋南北朝文学

通论

社会历史状况:

(1)分裂动荡的时代。

(2)门阀制度发展得登峰造极的时代。

文学状况:

“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推荐参考书

文学史: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

而已集》)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1984年)

(3)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大出版社1986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风度》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

文学总集:

(1)《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

(2)《玉台新咏》:

陈徐陵编。

(3)《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编。

(4)《古诗源》:

清沈德潜编选。

(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

(6)《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近代丁福保辑。

(7)《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今人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版。

第一编·

魏晋南北朝诗

第一节·

邺下诗人(建安诗人)

曹操(《短歌行》)

曹丕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建安七子(王粲《七哀诗》)

蔡琰(《悲愤诗》)

第二节·

竹林诗人

时代思潮:

经学衰微,玄学兴盛。

文人习尚:

清谈。

“竹林七贤”。

阮籍。

《咏怀》及对后世的影响。

嵇康(《送秀才入军》(二首))。

第三节·

太康诗人

张华。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左思(《咏史》)。

刘琨。

郭璞(《游仙诗》)。

[附]玄言诗

第四节.陶渊明诗

《归园田居》。

《饮酒》(其五)

《移居》二首

陶诗的“平淡”

陶渊明的贡献与影响

第五节·

元嘉三大家

颜延之

山水诗的兴起

谢灵运的山水诗

鲍照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

第六节·

新体诗

永明体

谢脁

沈约

宫体诗

宫体诗风以外的诗人(阴铿、何逊)

庾信(《拟咏怀》)

第二编·

南北朝乐府

概说

“吴歌”、“西曲”

南北朝民歌的不同风格

南朝乐府

《子夜四时歌》

《西洲曲》

宋辽夏金文学

概论

宋代:

960—1127—1279,320年十八帝。

文学:

文、诗、词各自成就。

第一部分宋词

绪论

重点掌握:

词的基本特质(词别是一家、词为艳科、词以婉约为正宗、词是女性的软性的文学)

第一章 

恪守传统

第一节 

南唐遗韵

一、花间与南唐对宋初词风影响最大。

二、一般掌握:

晏殊 

欧阳修 

张先(讲解各一首词)

第二节 

本色当行

一般掌握:

晏几道 

黄庭坚 

秦观 

贺铸(讲解各一首词)

这四家的创作大都被视为婉约派的正宗,他们基本恪守花间、南唐以来词的传统。

第二章 

开拓词域

柳永

柳永对慢词的贡献。

词风的俚俗化。

(讲解两首词)

苏轼(全方位)

(讲解三首词)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面的,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协律,都有除旧布新之功。

一、提高词品(词的艺术品位)

二、改变词风。

三、扩大词境。

四、推进词律。

第三节 

周邦彦

周邦彦促进词的雅化。

1、融化前人诗句以求博雅。

2、推敲章法结构以求精雅。

3、追求韵外之旨以求风雅。

4、注重音韵声律以示醇雅。

第三章 

时代激变(1110——1162)

一、历史记事:

宣和七年(1125)冬,宋金灭辽,金侵宋。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围汴,李纲率将士抵抗,年底,金人夺汴,虏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

建炎元年(1127)高宗即位,建炎四年(1130)金兵退出江南。

二、北宋南宋之交,词人众多,有词集传世的40余人,超过北宋前期中期(不到30人存词集)。

以群体力量的优势推动宋词的发展(无大家)。

三、一般了解:

朱敦儒(1081——1159)、周紫芝(1082——1155)、向子諲(1085——1152)康与之(不详)、曹勋(1098——1174)、史浩(1106——1194)、曾觌(1109——1180)

慷慨激越的战歌

张元干(1091——1170)、张孝祥(1132-——1169)、叶梦得(1077——1148)、岳飞(1103——1141)、李纲(1083——1140)、赵鼎(1085——1147)、韩元吉(1118——1187)、胡世将(1085——1142)、胡铨(1102——1180)

一、张元干:

《灵溪词说·

论张元干词》(缪钺、叶嘉莹合著):

激昂忠愤歌《金缕》,争诵《芦川》压卷词,婀娜清刚相济美,不妨花月忆心期。

二、张孝祥:

论张孝祥词》:

清旷豪雄两擅场,苏辛之际此津梁。

酒酣万象为宾客,肯向尘寰较短长。

中原遗老望霓旌,极目长淮恨未平。

激励重臣能罢席,乐歌一曲振天声。

三、叶梦得:

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

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

(关注《题石林词》)

第二节苍凉沉咽的悲歌

——李清照(1084——1155?

一、生平:

二、性格与见解:

三、诗文创作以及词论:

五绝《乌江》、七言古诗《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文《金石录后序》。

有胆有识,论词论政都有锋芒。

《词论》:

第一篇系统的词学论著。

论词标准:

协律、铺叙、典重、精致、故实。

四、词——易安体

(一) 

词的内容情调:

(二) 

易安体的总体评价: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碧鸡漫志卷二)

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

(朱彧《萍洲可谈》卷中)

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约,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特以闺阁见称也。

(吕思勉《宋代文学》)

婉约派的再次辉煌。

(三) 

易安体特色:

侯置《眼儿媚》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1、风格变化:

2、贯穿始终的是俊爽、疏放、真率、坦诚、俊逸,灵襟秀气,疏宕豪放、飞扬健举的性情表现,所谓闺阁而有丈夫气。

3、最有特色的是其语言。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贵耳集卷上)

(四)影响:

第四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一、生平与个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绍兴十年(1140)农历五月十一日(公历5月28日)出生于金人统治区济南历城四风闸。

1、青年时代起义南归:

2、南归前二十年,任职江淮两湖:

(绍兴32年——淳熙8年,1162——1181)23岁——42岁。

3、南归后二十年闲居:

(除光宗绍熙三年——五年,1192——1194出任福建路提刑、安抚使不足三年外)。

(期间词作一百七八十篇)

4、晚年参与北伐:

词作减少,但无衰飒之气

二、诗文创作:

现存文十余篇,诗一百二十余首。

(大多数散亡)

三、词: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收录620首)

(一)题材内容广博。

题材分类研究:

1、政治抒情词:

2、(狭义)农村词25首:

3、其他:

(二)艺术境界:

1、风格多样:

2、雄奇飞动的意象:

3、丰富多彩的语言:

(1)用典:

(2)散文化和口语化:

4、驰骋百家,转益多师。

(三)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辛异同)

(四) 

地位与影响:

辛派词人

辛派,又称爱国词派、豪放词派、中兴词人群。

与辛弃疾同时代、词风相近(包括与之唱和的词人)以及受辛影响的词人大约50家,比较著名的如陆游、韩元吉、陈亮、刘过、刘仙伦,以及稍后的刘克庄、戴复古、吴潜、文天祥、刘辰翁等。

(辛派先驱张元干、张孝祥)

此派词人都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

追求豪壮与苍凉的艺术境界。

创作主体意识强化。

互相唱和,推波助澜。

(词风气象壮阔,忠愤悲壮,淋漓痛快,令人起舞,并非“粗莽”,“徒事叫嚣”)

共同优点:

创作态度(改变合乐应歌、娱宾遣兴的创作观念,由率易而严肃)

题材内容(突破艳科藩篱,由自身而国家)

情调风格(由婉媚香软而慷慨激昂)

心胸境界(由狭而深到广而博)

缺点:

叫嚣偾张之气。

(未能摧刚为柔,刚柔相济。

未将悲愤做艺术化处理便冲口而出)

缺少含蓄蕴藉。

(不耐寻思回味)

缺少沉郁顿挫。

(有气势而无曲折盘郁)

第五章 

姜夔和姜派词人(古典文学中的现代派)

姜夔(1155?

——1221)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江西鄱阳人。

二、诗、文、词、书法、音乐,无一不工,现存《白石道人诗集》一卷,集外诗一卷,补遗一卷,《诗说》一卷。

其诗和诗学理论,在宋诗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词作(现存80多首,17首旁注工尺谱)

(夏承焘《姜白石系年》、《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内容:

特点和风格:

1、 

用清冷洗练的语言、低沉幽怨的声调抒写冷僻幽独的个人感受。

(色彩、意象、情感的淡化、虚化处理,所谓“感慨全在虚处”。

2、 

诗歌出江西、入晚唐;

词则出晚唐、入江西。

3、 

风格:

清空、骚雅(张炎)。

清劲(沈义父)。

醇雅(汪森)。

清脆(谭献)。

清刚(周济)。

清超(孙月波)。

清虚、骚雅(陈廷*)。

清气盘空(戈载)。

四、评价和影响:

第四节 

吴文英(1212?

——1274?

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

基之后,得其门者寡矣。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

姜派:

又称格律词派、雅词派,或清刚派、清空派、清雅派。

(以前讨论话题:

姜词属于婉约派,还是在婉约、豪放外别开一派?

)(吴文英属于姜派,还是自开一派?

一、吴文英生平:

(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人,曾自编词集《霜花腴》,已不存)

二、词集:

三、总体评价:

四、姜夔、吴文英比较以及吴文英词的特色:

五、影响:

姜夔——张炎——清浙西词派:

“家白石而户玉田”。

朱彝尊等人

吴文英——王沂孙——清常州词派:

“近世学梦窗者,几半天下”(吴梅《乐府指迷笺释序》)

周济、陈廷焯、张惠言等人

第五节 

宋季四大家

张炎、王沂孙、周密、蒋捷

一、张炎(1248——1322?

)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山中白云词》(词集,302首,基本上是宋亡后作)

《词源》(词学理论专著,上卷音乐论、下卷创作论)

二、王沂孙(1251?

——1291?

)字至与,号碧山,《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

三、周密(1232——1298)

三家比较:

周密、王沂孙、张炎皆为浙江碧山人,《碧山、草窗、玉田三家词异同论》(常国武)

清浙西词派最推崇玉田,常州词派最推崇碧山,戈载、李慈铭推崇草窗。

三人皆格律词派,题材也一致:

吟风弄月、流连诗酒,托物言志,抒发身世飘零之感。

三人推崇白石(其次梦窗)。

草窗间有凄厉之音,玉田多爽豁之笔,碧山则和平婉雅。

四、蒋捷(生卒不详)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第二部分 

宋诗

绪论(宋诗的特征)

一、唐宋诗之争:

(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

二、唐宋诗之别(代表性观点):

缪钺《论宋诗》(1940):

钱钟书《谈艺录》(1948)

宋初宗唐三派:

习尚难移

一、白体:

学习白居易,平易浅近。

(流行于太祖、太宗年间)

主要代表人物:

徐铉(917——992)

李昉(925——996)

王禹偁(954——1001成就最高。

字元之,《小畜集》、《小畜外集》。

宋初成就最高的诗人)

二、晚唐体:

学习贾岛、姚合,清淡闲逸。

(流行于太宗、真宗年间)

主要代表人物:

潘阆(不详)、

魏野(960——1019)

林逋(967——1028成就较高)

寇准(961——1023)

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

三、西昆体:

学习李商隐,华丽绮靡。

(流行于真宗到仁宗初年)

杨亿(974——1020)

刘筠(970——1030)

钱惟演(977——1034)

《西昆酬唱集》十七位作者五、七言近体诗250首,杨等三人作品占五分之四。

景德二年(1005)秋开始酬唱,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杨亿编辑成书。

后期主要代表人物:

晏殊(991——1055)

宋庠(996——1066)

宋祁(998——1061)文彦博1006--1097、赵抃1008--1084、胡宿995--1067

新变派:

宋调的初创

由宗唐而变唐,努力开创宋诗新局面。

(仁宗天圣明道年间到嘉佑年间)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

(一)共同特点:

(二)风格差异:

石延年、苏舜钦豪迈奔放、粗犷健举。

(有时粗糙生硬)

荆公体:

宋调的发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公。

景佑三年——嘉佑中(1038—1060):

步趋新变派。

(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

嘉佑中——熙宁十年(1060—1077):

创意和渐进。

(立意新颖、诗艺渐进)

熙宁十年——元佑元年(1077—1086):

精工期。

(以才学为诗、诗艺精工)

东坡体:

宋调的审美范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80年代以来,研究苏轼文章1100篇,其中论述苏轼生平、作品版本以及思想、心态的论文约240篇,研究其诗歌的论文180篇、词300篇、散文100篇。

学术专著若干)

一、生平思想:

1、生平(乌台诗案与黄州、惠州、儋州)

2、思想(儒释道融合、动态的平衡)

3、文化品格(丰富、变化、幽默、乐天;

狂、旷、谐、适;

坦荡率真的个性、随缘放旷的文心,风流潇洒的气度。

达者心态、智者风范、仁者情怀)。

二、诗歌2700首(转益多师。

风格多样)

(一)分期研究:

(两次在朝——外任——贬居循环)

(二)分类研究:

和陶诗:

120多首,作于不同时期。

2、题画诗:

3、山水诗:

4、政治诗:

讽刺与讥嘲。

乌台诗案。

5、哲理诗:

人生见解思考。

深邃性和审美性。

(虚无和幻灭。

观照、超脱和随缘)6、唱和诗:

(游戏三昧)。

多样化中的主导风格:

豪健清雄;

高风绝尘;

自然。

审美范型:

完成宋调,使宋诗在唐诗之外别开生面,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

诗歌表现出宋代士人的精神和生活。

(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

宋型文化的代表。

豪放本精微。

(天才横溢、自由挥洒中有精湛的技巧、严密的法度。

技进于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4、 

成一代之大观。

三、苏门以及东坡体的影响:

苏门是以交往为联结纽带的松散的文人群体。

他经历了先由个别交游到元佑更化时期聚集于苏轼门下的自然发展过程,形成以苏轼为核心,四学士、六君子为骨干的不同层次的人才结构网络(《诗薮·

杂编》卷五列从苏游者二十三人),对北宋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王水照师《论苏门的词评和词作》)

六君子:

黄庭坚、陈师道是江西诗派开创人。

秦观以词名,李*不已诗名,张耒、晁补之受苏轼影响较大,但成就难与苏轼相提并论。

六君子之外:

苏辙(1039—1112)、李格非、清江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张舜民等等。

江西诗派:

宋调的典型

一、江西诗派正体的创立:

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2):

(熙宁、元丰中山谷体、后山体已经相继形成特色,元佑以后其风格和诗法形成理论,指导后学,崇宁、大观中形成诗派,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名二十五人。

南渡初盛行诗坛并发生变化。

中兴诗人从江西诗派正体或变调入手,经过艰难蜕变,才摆脱其影响,而直到宋末,江西诗派仍有不少追随者如刘辰翁、方回,历时二百余年)

江西诗派正体(山谷体、后山体共同)特色:

1、学习杜甫,尤其学杜甫“细筋健骨,瘦硬通深”的一面,诗歌以骨力取胜,以筋骨瘦硬见长,充满韧性和力度。

2、洗练枯淡。

“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

”(洗尽绮丽、柔媚、浅直、熟烂、粗鄙)

3、深幽曲折。

(不免生涩隐晦)

4、总结诗法,指导后学:

(如何推陈出新,创造这种新风格)

二、正体的恪守与变化:

(图中列名的二十余人之外,尚有许多)

三、江西诗派变调的创作理论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