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518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docx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4篇

篇一

还原本质真实

以往的纪录片大豆停留在表现孩子的天真,烂漫上,而《幼儿园》在成功的反映孩子应有的童心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人性的暗淡,童真的沦丧。

让人感概让人叹息,更让人们对未来社会有了更多的担忧。

张以庆(纪录片的导演)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另一面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彻的明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

带给给我们的震撼不只一点点。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家长,创作者摒弃了这些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人,把主角真正给予了孩子们,不需要老师去解说,没有通过老师去了解任何一个孩子,也没有通过上课的情景或者户外活动去表现主题。

因为这些场面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是机械的,是孩子们进入角色参与的的是所有孩子共同的表象。

创作者在内容上进行很好的选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画面,选择了画面中的细节,选择了细节中的动人之处。

像吃饭,洗澡,睡觉,孩子的饭泼了,到处都是,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大声的喊老师,像是孩子在睡觉那田震的脸庞,蹬开被子时得姿势。

让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慢慢铺开,为之动容,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曾经有过的童年,拍摄时同样选取了孩子打仗的场面,透过孩子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带着一种嘲讽的笑。

这些内容很好的反映了主题,相信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二、无声胜有声

大家可以发现在长达70多分钟的片子里我们尽然没有看到一句解说词,这是《幼儿园》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往往成为了不可缺少甚至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结构整个片子的作用。

然而张以庆却用了大胆的创新,舍去了一切外部的声音,让孩子的声音去诠释一切,解释一切,去说明一切,让观看者去明白一切。

也正因为是这样,它更好的还原了孩子们的世界,给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灵魂。

只要有外人的参与,都会让大家认为这带上了主观色彩,,《幼儿园》让大家知道所有的声音和画面都来至孩子的心底。

三、一曲茉莉花让人感动让人思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给人以太多的不可思议与革新,中国名曲《茉莉花》被成功的运用到这部片中。

只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我仍然把《幼儿园》与以往的表现孩子主题的纪录片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以往的纪录片大多以儿童歌曲为主音乐,因为其符合的特性。

而这首唱响在维也纳的中国名曲,此时透过孩子的喜怒哀乐,揉进了人们的心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结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风格,却完美的演绎在这部纪录片中似乎只有这首曲调最合适别无他曲。

茉莉花在《幼儿园》片中五次响起,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升华。

茉莉花的首次响起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给人以安静与感动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谁=睡梦中伴随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也飘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

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画面逐步展开,人们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看到孩子的“辛酸”,幼小的心灵下竟然也有了变化,更多地看到孩子似乎也有了成人的思想,然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引发了来自内心的质问,无忧无虑的心与天真无邪的想法都跑道哪里去了。

四、画面交叠形散神聚

《幼儿园》中采取了一部份是孩子的生活画面,一部份是对孩子的采访,在相互交替中进行,我们从幼儿园中看不到它如同故事搬的展开叙述,其大部分都是一些看似零乱的镜头组合在一起的,虽是一些零乱的画面却并没有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其采取了画交替进行的原因,孩子的每一次回答都为下面情节的展开做好的诠释和进一步的主题提升,从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再到后来的胖男孩谈感情,再到一个有着独特思维的孩子谈政治,家庭生活等等。

人们在话语与画面的交替中感受到孩子们生活,也不再是单纯的童话世界,这是时代的进步带给他们的,但又时时代的悲哀。

他们过早的承担起了对生活的质问,在父母的压力下,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画面与采访的紧密结合,让人们更真切的触到这一代孩子沉甸甸的思想,并不简单的思维。

在对孩子采访时用了近乎黑白的画面,黑白本身就给人以凝聚的思维力量,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因此让人们的心也跟着陷了下去,进入了长长的四位空间。

幼儿园在巨大的成功下是创作者尽五千多分钟的长期拍摄,平均算下来一个小时才会用到一分钟,没有艰辛的努力与付出是不会取得这么好成绩的。

同时作者大胆采用了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举措,时代需要进步,所以需要更多的创新。

《幼儿园》以小的体裁,平凡的生活却反映出大的社会主题。

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和学习的。

相信中国的纪录片在大家不断努力与创新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二

第一次接触《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是在大一的时候,当时看了以后很震撼,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这部纪录片描写的是在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导演张导先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观察,然后用了14个月的时间拍摄了5000分钟的素材,最后将它剪辑成现在我们看到的50分钟40秒的成片(另一种说法是近70分钟,但是目前我没有看见那个版本的成片,所以在此以时间较短的这个成片为例进行分析)。

这部纪录片问世后可谓影响非凡,它先后获得了“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奖二等奖”众多大奖,如此具有轰动影响力的影片,究竟给了我们哪些不一般的感觉?

一、拍摄技巧

最初导演张导开始拍摄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要拍什么,但是导演从“不拍什么”入手,慢慢逐渐找到了灵感。

不拍什么?

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孩子上课......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影片中几乎没有老师、家长、上课的镜头,很少的一部分也是为了配合孩子们的需要。

《幼儿园》拍摄的是从那些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非常态的、意想不到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细节抓拍。

影片中有许许多多的特写镜头、细节描写。

开场入学时孩子们声嘶力竭地要回家、吃饭时把米饭撒的到处都是、孩子们突然的打架、放学时孩子们等待爸爸妈妈的到来、看球赛时的呐喊、穿衣服怎么也穿不上又重新穿、一个人放板凳怎么也放不好......这些众多细节的描绘来源于浩如烟海的拍摄过程中,也正是这些抓拍到的细节一次次地打动我们观众,深深地将我们吸引在影片中。

用光讲究。

在整个影片中,我们都会感受到导演对光线的刻意安排和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好的光线效果,将孩子们的世界展现得柔美、动人。

如教室里上课从窗外透射进室内的柔和光线洒在孩子们身上、空空的教室下单独一个小孩子坐在那里的光线安排、一个小女孩站在门缝边上向外看,光线从外洒满孩子的脸颊、一个小女孩扒着百叶窗的光线安排、夜晚月光洒向熟睡的孩子们的身上......这些细节上的光线追求使得画面变得柔和曼妙,容易触动观众的神经,描绘给大家的是一个美好的孩子们的小小世界。

虚化镜头处理。

《幼儿园》展现给我们的空间很狭窄,就是这些孩子生活的小小空间,那间教室、那间宿舍、那间食堂、那些桌椅,涉及到的外景都被虚化处理了(除了去可口可乐参观)。

在外玩耍时候的虚化、小孩子们看着窗外下雨时的虚化、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被虚化......这些被刻意虚化的镜头处理,配以主题音乐,塑造出了诗意般的画面,给观众的心灵震撼可想而知。

另外这些虚化的外在世界跟没有虚化的孩子们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于现实也许就是这样的,他们对于外在的世界还是懵懵懂懂的认识。

什么是真实?

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静止镜头的大量运用。

纵观本影片,静止镜头几乎充满了整个影片的始终。

静止镜头带给我们的视觉效果是稳重、深邃,孩子们的世界本是活泼乱动的不稳定的世界,但就是这种对比强化了这种矛盾。

孩子们的世界还是单纯的、没有丝毫掩饰的世界,而种种躁动和不安恰恰是我们成人所特有的不稳重,导演用静止镜头处理整部影片,向我们展现的恰恰是孩子们心灵的单纯与善良,也能让我们平静地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完整部影片。

二、剪辑结构安排

从不知道拍什么到知道不拍什么,经历了14个月的拍摄,最后拥有了5000分钟的浩大的素材量,最后要把它们全部浓缩到50分钟的影片中,让这些琐碎的素材能够比较有系统地向观众描述一件事,或者说展现给大家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幼儿园,可谓是煞费苦心。

整部影片总的来说是按孩子们成长的顺序来结构的,从入学第一天到毕业,横向来看又穿插了大、中、小三个班的孩子们的成长、生活情况加以对比,结构清晰,而且具有强烈的可比性。

访谈与实景拍摄穿插结合。

一段镜头叙述,一段室内对孩子们的单独访谈,这种结构安排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效果。

访谈是对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挖掘,而外景画面拍摄更多的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的更准确地理解孩子们,我们也会发现,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

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孩子们的访谈场景采用了黑白效果处理。

在影像世界里,黑白画面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表现形式,黑白色彩特有的视觉语言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

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生活的环境也都是色彩斑斓的,对于孩子们的描述更多的时候也是五颜六色的,而在《幼儿园》里,张导导演却大胆的用了这种缺少鲜艳色彩的黑白色调,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对比,让影片的基调多了一份深邃和凝重。

当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上升到成年人的一些思想地步时,配合这种黑白影调,让我们不觉感到他们已不在是我们所认为的天真活泼的幼稚孩童,他们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思想家。

而这种黑白色调带来的陈旧的效果使我们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岁月,自己的幼儿园。

导演的这种安排不可不谓用意之深,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确是引得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定格画面的处理。

在影片中,有许多画面凑采用了定格处理,这也是影片的一个特点。

小孩子怎么摆放凳子都放不好,最后用定格处理;穿衣服怎么也穿不上最后定格处理;在第30分钟35秒时候的定格处理。

这些画面的定格同时也带给我们视觉的停顿,但是却带给我们思想的前进。

在这些地方,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们也不再觉得孩子们的动作是否只是让我们轻松地一笑而过,我们并没有感觉孩子们的幼稚和单纯,我们隐隐约约感到了成长的力量,感到了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艰辛。

画面语言。

整部影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在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段字幕,可以说这部纪录片完全是靠画面语言支撑起来的,但是我们完全看懂了,没有丝毫的障碍,因为画面能够超越语言让人产生更多的共鸣,带给人的震撼更是语言无法媲美的!

有人说这是“上帝的声音”,没错,画面语言带给我们的感受正如“上帝的声音”一样唯美动听。

正是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思想上的限定,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个无主题的作品,这种无主题恰恰又使得影片成为具有丰富主题的开放式影片,每个人看《幼儿园》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导演不能左右的,但是有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主题,属于自己的幼儿园。

这也是导演这种安排的深刻用意。

音效处理。

贯穿整个影片的背景音乐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茉莉花》,这种熟悉的音乐更能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共鸣。

此片中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孩子们睡觉的时候、等妈妈来接的时候、外景虚化下雨的场景和结尾孩子们毕业的时候,随着音乐的第一次出现我们可能还感觉到轻松愉悦的心情,但是随着音乐一遍一遍的出现,我们似乎并没有了那一份轻松和快乐,我们渐渐地陷入了略带哀伤的沉思,这种转换是令观众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产生的。

用这首歌来作为主题音乐,也暗含了这群孩子们,甚至所有的孩子们都是正在慢慢盛开的美丽的花朵,他们慢慢地成长,艰辛地成长。

所有的童年就像这样,像花朵在阳光下、在风雨中慢慢地、静静地开放。

慢镜头处理。

在此影片中,有许多地方采用了慢镜头的处理效果,但是大多都是和其他效果结合运用的,几乎都出现在背景音乐出现的时候。

例如,孩子等待妈妈来接的时候与背景音乐的结合处理;孩子们爬在窗台看雨景的慢镜头处理与叠化特效的结合;最后结尾慢镜头配合以黑白画面处理。

这些地方的精心安排使得影片充满了诗意的美感,让人心灵颤动。

慢镜头将人物动作的细节最大化地放大了,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影片结尾处黑白画面回忆了这群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瞬间,统领了全篇,也将这些美好的记忆带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影片的现实意义思考

所有的影片拍摄出来都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

《幼儿园》作为一部纪录片创作也不例外,除了单纯从其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影片创作的角度来分析当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些还能看到什么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使用了大量篇幅向我们重点突出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第一次”:

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第一堂课、第一个晚上睡觉......这样大幅度的渲染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不管做什么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学会站起来、第一次学会说话、第一次上学、第一次遇到困难、第一次哭、第一次失败、第一次成功......实在太多。

但是成长正是从这些不间断的第一次慢慢积累起来的,没有第一次就永远没有成长。

孩子们的这么多第一次,我们看着很简单,但是可曾想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现在也仍然面对着许多第一次,我们是怎么做的?

逃避还是迎头追上?

我们会不会像孩子那样哭哭闹闹地经历着这些第一次。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但是也不敢去面对,这就是逐渐消失了的承担责任的勇气。

什么时候才能发现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幼儿园里,只不过这个园子比他们的大了点,人多了点,我们复杂了点。

影片中对孩子们的访谈部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对于时事政治的看法,对于中日、中美关系的思考,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看到这些难道我们只是在感叹他们很成熟,懂得多如此简单吗?

这些哪些不是我们成年人留给孩子们的深深的影响呢?

他们从小就有心算班、语言班、主持人班等各种训练特长的培训班,这不都是成年人将自己的意愿加载在孩子身上的吗?

当心算班那个孩子有一个加法突然答不上来,在那犹豫了好半天时,心里不禁有点酸酸的,他们的世界真的如我们想的那样单纯和快乐吗?

我们从来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殊不知当我们身处他们的世界,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的时候,情况将大大不同。

影片结尾的一段话寓意很深刻:

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

这段文字将本片引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种幼儿园的生活在我们之间生生不息的循环着。

我们走了,他们来了;他们走了,又会有人源源不断地来到这个地方......而我们,也永远不能停下脚步

我很喜欢影片开头的一句话: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很深刻的一句话,开篇就将人引入了思考。

等我们看完影片的时候也不知不觉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在看这些可爱的孩子,还是在看我们自己呢?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不知是此时花开,还是那时花开。

篇三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

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

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

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原来张导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

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

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

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

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

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

“吃完回家。

”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

“老师,泼了。

”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

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

张导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

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

都与他人无关。

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

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

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

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

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

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

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

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

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

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

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

圣埃克苏佩里说过: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

(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

)”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篇四

导言

如果我们还能从这部片子里面获得信息,如果片子开首的题记还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我们就有必要通过这部片子透视一点什么。

藉此机会我想我可以使用类似《小王子》的序言的写法记下这样的话:

“请原谅我把这篇文章送给了一位大人,这是因为这位大人什么都懂,甚至包括孩子的事。

如果这样还不能获得谅解的话,我便把赠言改为‘致我们大家的童年时代’”

信任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从此离开家庭,接触了更多的人,初次接触到了外界社会。

孩子们一开始大呼小叫,发现自己的世界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哭泣便成为唯一发泄的方法。

他对老师这样喊着:

“老师别抢我!

”此时爸爸妈妈的离开使他的心理偎依失去了对象,看着一堆小朋友如同大敌当前,害怕是这时候的主要情绪,他“自觉”要尽快找到可供偎依的对象,老师的一句“把老师当妈妈”和其对大人的服从感(非信赖感)让他对这个面前的大人产生了初步的朦胧信任。

而这种信任因是后天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信赖对象——所以它并不能等同于爸爸妈妈的信赖关系。

《幼》片中小班的一个小朋友第一次自己吃饭泼了一身都是,坐在凳子上表情发怔,鼓起极大的勇气怯生生哝道“老师,泼了。

”初步的信任和面对陌生人和环境的害怕形成矛盾,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社交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别的小朋友和自己一样也是同样的“人”,他通常把别人当作和手上的玩具一样的看待。

在《幼》片中孩子们直表出的潜意识的冷漠让我们感到吃惊,当小朋友因他的欺负而哇哇大哭的时候他会摆摆手说“吵死人了。

”别人在他面前兴高采烈讲事情的时候他会二话不说转身走开。

最不可思议的是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

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

”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

“看着都烦,是吧?

”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幼儿园里经常有小朋友欺负别的小朋友,没有理由上来就是拳脚,老师看见了训斥道:

“没有理由打人你是神经病!

”然后以送其回小班为话柄威胁。

当然孩子中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在这段故事的最后,影片拍摄了孩子上音乐课的场景:

“伸出小指头,拉拉勾,我们又是好朋友呀……”

玩耍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中随处是玩耍的孩子,不管是吃饭洗澡看电视,到处总有孩子玩耍的理由。

整部影片的选题注定了“玩耍”作为关键词贯穿始终。

孩子总是聪明的,玩耍是他们这个年龄迫切要做的事情,为此孩子们不肯放弃每一点时间。

秋天的时候地上都是金黄的落叶,孩子举起来对着太阳研究百叶窗在上面透过的影子,户外活动的时候互相扬起落叶让它们飞舞在自己身边。

有个口吃的孩子比较见解独到,告诉同伴户外活动最好玩,但不是每天都有,有户外活动的时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可以玩好久,还可以紧玩紧玩紧玩……孩子的意识随着其不加掩饰的期望表现得相当淋漓。

回家

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最盼望的是周末爸爸妈妈来接自己回家,每个孩子记得最牢的知识是在心中默念一周七天的名称,打从星期一开始掰着手指一直数到星期五。

片中男孩子在起居室看见女孩子,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神神秘秘热情洋溢说“今天是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了!

”另有一场景,男孩子对同桌的女孩子这样说“昨天是星期一,今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三……”女孩子生气打断“我会说,我会说!

昨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三,今天是星期四……”男孩子说“对的呀。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忍俊不禁。

电影中一个小男孩经常是周末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当大家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去的时候,躁动不安和失望写在了他的脸上,他在空旷的活动室苦苦等待,孩子的时间总是比大人过得慢的,一分一秒都是那么漫长。

当他回头看见妈妈终于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一刻翻涌上的喜悦和委屈纯真美丽得无庸赘述。

访谈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多鬼主意,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

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

”有一个小朋友,被问道“警察是干什么的?

”他思索说“交警可以收钱。

”问“你看见交警收钱么?

”他说“看见的,我干爹当交警,他收那个车子。

”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