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729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docx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

 

(2)

作者:

常悦

 

16.古代的人口迁移

 

历史: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

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人口迁移的流向:

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是内地人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人口迁移的原因:

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地理:

现在,国内移民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城市化和国土开发两种情况。

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主流是自发移动。

了解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区、主要迁移方向以及近年来民工迁出区和流动方向。

政治:

联系古代人口迁移和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要辩证地分析认识民工流动问题:

各地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地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城市和交通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因此需要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

 

 

17.古代的对外贸易

历史: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南宋造船业进步,罗盘针应用于航海,对外贸易大大发展,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对外贸易更加繁荣。

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地理:

了解古代对外贸易的路线:

丝绸之路及唐、宋、明对外贸易路线,并能识图。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古丝绸之路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成为现今著名的旅游景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国遗址、罗布泊遗址等。

政治:

唐朝对外开放,国力强盛;清代闭关锁国,积弱积贫。

这说明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

联系我国对外开放有关政策,充分说明党的决策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经验表明:

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经济、振兴祖国的必由之路。

“十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入世贸组织,二是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三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18.古代交通

历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元朝继续开挖运河。

京杭运河全线通航。

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地理:

了解汉、唐、元、明四朝对外交通的状况,并能识图。

掌握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湘水、漓水,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掌握丝绸之路路线及沿线历史文化遗迹。

隋唐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连接涿郡、洛阳、余杭。

长四千多里。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

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

元朝运河:

重新开挖通惠河、会通河。

同学们应能识图。

政治:

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加强我国的南北交通体现了:

人类在认识掌握水流变化的规律和属性之后就可以利用水流的属性和规律造福人类的哲学原理。

近年来,京杭运河水位较低,应通过增加从长江引入京杭运河的水量来提高水位。

运河沿途出现乱收费、超载现象,应通过制定完善内河航运的法规、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杜绝乱收费现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来加以解决。

“十五”期间,党中央要求西部开发要依法把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好,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海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等经济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中部地区要以主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

 

 

19.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历史:

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祖国、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融汇为伟大的中华民族。

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

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

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

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东胡、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满族先后开发了东北地区。

地理: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以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掌握不同时期少数民族名称及活动区域的演变。

政治:

掌握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

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联系有关时事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十五”期间要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结合西部大开发进行认识:

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20.古代民族融合

历史: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形式第一,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

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

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

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政治: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民族间的融合。

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

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

 

 

21.古代的民族政策

历史:

所谓民族政策是指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处理关系的策略。

总的来说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但在有些王朝,有些开明皇帝在位期间也实行过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

历史上的开明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对南中实行羁康政策。

南中地区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自治地区。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结果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

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

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947年契丹改辽后,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便决定“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实行辽境内南北不同的统治政策,这实质上是古代的“一国两制”。

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政策:

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人民纳税、当兵,甚至将之掠卖为奴隶,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

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清兵入关后才过两年,政策就突变,开始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压迫政策。

其中主要有“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在战争中还多次发生屠城之事。

政治:

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古代开明民族政策。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古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压迫政策的本质是阶级压迫。

阶级矛盾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项原则。

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因此,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22.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的杰出贡献

历史: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对本民族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政治家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建议而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契丹还创制了文字。

党项族首领元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

当时,西夏还创制了文字。

女真首领金世宗,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

有的地区遇到荒歉,政府便减免那里的租税。

金世宗执政期间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西汉张骞通西域使西域的经济文化同汉朝的交流得以加强,同时张骞也为促进西域各族的发展、进步以及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动了30年,不但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

这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鉴真和尚,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理:

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

政治: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要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张骞、班超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都历尽艰辛,他们的执着和奋斗精神,对青年一代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青年一代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与和平的进步而努力学习、工作;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抱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主动地落实在行动上。

 

 

23.古代的民族战争

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迎击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漠北之战;12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抗辽;1129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堵截金军的战争;1140年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1449年,于谦抵抗瓦剌进攻的北京保卫战。

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

唐朝初年,太宗大败东突厥的战争;1690年、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

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民族争霸、征服战争:

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383年淝水之战;唐末藩镇之间混战;五代十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1125年金灭辽;蒙古政权西征,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

抵御外国异族入侵的自卫战争:

1561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台州九捷,俞大猷的抗倭斗争;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战;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政治: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战争。

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24.四大发明

历史:

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闪耀着四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它们都是由中国人最早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它们对人类的科技事业和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历史作用。

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初年已有用于书写绘图的纸,人们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印度、阿拉伯。

唐朝时,阿拉伯人将造纸术经北非传入欧洲。

印刷术:

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

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

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

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

后来又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

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

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政治:

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

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

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

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

一要积极椎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二要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持,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5.古代的天文历法

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文学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传我国夏朝时就有历法。

我们今天的农历也称夏历。

商朝沿用夏历,把月亮的一次圆缺作为一个月,一年为十二个月;商人认识了许多星座,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5次证明是可靠的。

他们还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慧星并作了最早记录。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以及五大行星运行情况。

当时还测定了一年中的主要季节。

《周髀算经》是编写于公元1世纪的一部天文著作。

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唐朝僧一行实测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实际观测;精密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他主持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最北观测点是北海(在今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是南海(在今西沙群岛)。

政治: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古人对自然和天文现象的观察研究体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今天,我们必须继承这些宝贵的科学遗产,不仅要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更应该把我们祖先的这些光辉成就发扬光大。

 

 

26.古代医学卫生

历史: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

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

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

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

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炙、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

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

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

载录1万多个药方。

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

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政治:

通过古代医学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科学态度。

古代医学成就体现了:

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古代辉煌的医学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

他们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类基因草图绘制完成,是人类科学史上出现的重大的突破。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新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方法,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转基因动植技术来培育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动植物。

 

27.古代体育

历史:

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也有着灿烂的古代体育。

古代体育也同样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古代的体育充满了龙腾虎跃的生气,给古老的民族不断注入青春的活力,使这个民族历尽千年的兴衰沉浮仍然保持着蓬勃的朝气。

秦汉时期,蹴鞠、角抵、击剑、秋千等体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