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086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答案解析

配餐作业(三十五)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见学生用书P353

1.(2018·河北三市联考)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B.杂草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无需除杂草

C.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D.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解析 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包括农作物、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杂草的存在能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为了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仍需要除杂草,B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较低,C正确;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和人类,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D错误。

答案 C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C错误;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捕猎等)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答案 C

3.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将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为健康状态的过程称为生态恢复。

则该过程中(  )

A.发生了初生演替

B.能量的输入大于散失

C.抵抗力稳定性保持不变

D.恢复为原来的物种组成

解析 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仍然存在部分生物,这种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该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也会增加,说明在该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大于散失,B正确;由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C错误;在该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故该生态系统不一定恢复为原来的物种组成,D错误。

答案 B

4.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

B.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平腹小蜂

C.以上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

D.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所有以荔枝为食的动物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以荔枝为食物的动物不仅仅是荔枝椿象,A错误;从题干信息可知,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为寄生关系,但寄主是荔枝椿象,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由题意可知,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错误。

答案 C

5.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用力抖动两翼属于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

由于该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鸟之间,因此不能证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从而保证本物种不会灭绝,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答案 C

6.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 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

答案 B

7.如图为“蜘蛛网”示意图(图中“蛛丝”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蛛丝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CO2、H2O及含N废物

B.蜘蛛网可以为蜘蛛提供行为信息

C.该过程表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是种群繁衍所必需的

D.蜘蛛个体生存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蛋白质水解的终产物为氨基酸;蜘蛛网可为蜘蛛捕食提供物理信息;该过程并未涉及信息传递与“种群繁衍”的关系。

答案 D

8.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植物种类少,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树冠密集”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少,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被破坏。

答案 C

9.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错误,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

B正确,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动力。

答案 A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

11.新疆某地在蝗灾发生时特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蝗灾严重的草原上,收到比喷洒农药杀灭蝗虫好得多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有一定的抗药性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

解析 害虫具有抗药性,通过农药的选择把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保留下来,并遗传下去,喷洒农药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但利用鸭子消灭害虫,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轻污染,保护了其他生物,也充分利用了能量。

答案 B

12.如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粪、鸭粪、沼渣肥田。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稗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①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如图②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 

(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生产者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占二、三两个营养级。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

(3)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单一,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差。

(4)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5)根据图①可知,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种群增长率不变,因此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J”型。

答案 

(1)太阳能 生产者(水稻和杂草)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蘑菇) 二、三

(2)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3)抵抗力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氮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5)如图

13.如图为某个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池塘生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浮游动物、鱼类等,还有危害水生植物的病菌、害虫。

水生植物受害虫侵害时能释放出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指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

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中的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水生植物通过________信息引来害虫的天敌。

(3)受生活污水轻微污染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恢复原状,但生活污水不能过量流入池塘,否则,该池塘将被破坏而无法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杂食性鱼以沉水植物和草食性鱼为食,若该鱼取食沉水植物的比例由1/2调整到2/3,从理论上分析,该群落中承载的该杂食性鱼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1)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害虫和水生植物为捕食关系。

病菌和水生植物为寄生关系,水生植物之间为竞争关系。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

(2)根据图示分析,水生植物存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该化学物质为化学信息。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其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而不能自动恢复。

(4)根据题意,得出以下食物关系:

设调整前该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x,则需沉水植物提供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设调整后该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y,则需沉水植物提供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能量是相同的,即55x=40y,则y=1.375x。

答案 

(1)竞争、捕食、寄生 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垂直 化学

(3)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4)1.375

1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

答案 A

1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如图①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②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①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①B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②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②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 C

16.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

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km外的雄蛾,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

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将某昆虫中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二:

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

实验三:

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雄虫。

实验四:

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________传递。

(2)实验一与实验二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一与实验三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一说明雌虫能够吸引同种雄虫,它们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传递。

实验二说明雌虫和雄虫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被封闭的玻璃管隔开了。

实验三说明能够在雌虫和雄虫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是由雌虫腹部产生的。

实验四浇汽油是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但仍可吸引异性,说明传递信息的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答案 

(1)信息

(2)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3)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其他情况,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