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132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总复习.docx

《毛概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总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总复习.docx

毛概总复习

2012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错。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只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书P36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5、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错。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

(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3)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

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错。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存在的,是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特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不具有普遍性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与它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半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软弱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党的领导。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

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2、民族的:

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4、大众的:

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

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3、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

答:

(l)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裂,独立主权被剥夺,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人民生活极为悲惨,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

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先后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它们是维护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它们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

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折,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是:

党的建设是核心,统一战线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武装斗争以统一战线为基础;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错。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由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这种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而且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的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的保护私有财产,具体的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6、“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都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论断。

错。

“二次革命论”的错误:

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一次革命论”的错误:

“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7、为什么说正确地理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它们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

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地位:

(1)第一个联盟,即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2)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作用:

(1)只有首先发展和巩固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够真正坚强有力;才有助于推动其他中间阶级、阶层、集团参加革命和参加统一战线;才有力量去孤立、分化、瓦解和消灭敌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

2)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对于争取其他中间力量,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极为有利的。

第四章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还有的看书P118到P120)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该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详情见书P147到148)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

A: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B理论意义:

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4、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Q1: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

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Q2: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Q3:

党的十三大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科学的概括。

这就是: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6、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所谓两手抓就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矛盾时,要抓住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不能只抓其一而不及其二。

所谓两手硬,就是指两个方面不仅要抓住,而且要抓紧、抓好,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两手抓是两手硬的前提,两手硬是对两手抓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

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是否真正坚持这个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全局。

因为第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的奋斗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不能偏废。

第二,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这就决定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长期性。

第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贯彻执行我党提出的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方法。

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不坚持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就得不到切实保障。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但是,改革开放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搞改革开放就会陷入歧途,中国就会发生动乱,使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最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相对现实生活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而言的。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文化建设,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社会精神生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第七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

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2、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答案要点: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2)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3、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

分配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取决于能够分配的产品。

没有效率的提高,不可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公平也就失去了它的基础。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

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效率的提高。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计划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调节手段。

5、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6、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1)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当前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

  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