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313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毛概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总复习.docx

《毛概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总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总复习.docx

毛概总复习

毛概总复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提升经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植根文化)

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观点和学说组成的体系

3、马克思主义包括:

(1)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刘少奇在党的十七大中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名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0、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1、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13、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4、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1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邓小平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7、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8、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猫论;摸论(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用实践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9、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20、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2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

2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4、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30、2002年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被写进了宪法

3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力量

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4、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3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其区别在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

其联系在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集中的体系,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邓小平丰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

6、江泽民——与时俱进(新增)

7、胡锦涛——求真务实(新增)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今天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3)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0、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的六大论:

国情论、时代论、路线论、纲领论、道路论、法宝论

2、近代中国国情:

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3、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主要对象)和官僚资本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7、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8、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9、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

10、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6、如何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17、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18、三大法宝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9、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

时代条件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动力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体实现的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相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5、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相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相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6、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7、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8、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里利润

9、“四马分肥”:

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10、1959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发展才是硬道理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考论述题P124)

5、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7、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两个):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5、所谓的初级阶段是指:

我国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要彻底改变上述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论述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大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考论述题P168)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7、实行对外开放要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社会是相似的,但也有不同

2、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

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3、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3-184)

6、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1)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9、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其主导作用

11、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三种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4、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1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6、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7、“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创新指导方针

18、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19、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1、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2、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4、国体:

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

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5、政体:

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具体见P223)

(1)性质相同

(2)作用、职能相同(3)历史使命相同

7、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具体P223)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3)从概念表述来看

8、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9、我国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10、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