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4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docx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八单元第30讲

第八单元第30讲 免疫调节

知能达标训练

真题演练

1.(2011·全国理综)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所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动物在特定抗原的作用下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故物质乙是抗原。

答案 C

2.(2011·上海单科)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D.浆细胞

解析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浆细胞(效应B细胞)。

答案 D

3.(2011·高考重庆卷)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

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头昏、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

因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的症状可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是因为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可与该美容制剂(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属于抗原)相结合,形成凝集沉淀,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因此C、D两项错误;肉毒杆菌抗毒素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并非凝集素,故B项错误。

答案 A

4.(2011·高考安徽卷)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解析 主动免疫是由机体自身产生抗体,使机体不再被病毒感染的免疫。

被动免疫则是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所以B项错误。

与主动免疫相比,被动免疫具有效应快、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所以A项正确、C项错误;被动免疫主要用于预防微生物感染,D项错误。

答案 A

5.(2010·全国Ⅱ)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解析 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也可释放淋巴因子,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产生,且一种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 B

6.(2011·新课标全国卷)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

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

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1)蛋白A为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体上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然后在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最后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成熟。

同一人体内的肝细胞和胰岛细胞等不同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形成的,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故都含有蛋白A基因。

(2)从免疫学角度看,大肠杆菌AKP是抗原,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的同时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在二次免疫应答中,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

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12·浙江宁波质检)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皮肤、黏膜和屏障结构(如鼻毛、呼吸道的纤毛)的屏障作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等)的过滤作用,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如唾液、泪液、胃液等)的杀菌作用,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作用。

而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所以它不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

答案 C

2.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 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不同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d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 D

3.(2012·广东汕头一模)防控甲型流感的最有效措施是为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初次接种甲型流感疫苗后的人体内,下列哪种细胞最先增殖分化

A.骨髓造血干细胞B.记忆细胞

C.B淋巴细胞D.浆细胞

解析 初次接种甲型流感疫苗后的人体内,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 C

4.(北京海淀期末)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③表示将抗原传递给④

B.细胞②、④、⑦能够直接识别抗原

C.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是细胞⑦的特征之一

D.⑦能分泌抗体,而④不能分泌抗体

解析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与识图能力。

图中⑦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④是B细胞,②是T细胞。

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 B

5.(2011·山东淄博一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A.抗体B.淋巴因子

C.溶菌酶D.吞噬细胞

解析 吞噬细胞既参加特异性免疫又参加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D

6.(2011·山东潍坊一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首次侵入机体后,机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B.浆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C.记忆细胞迅速分化D.入侵病毒最终被效应T细胞清除

解析 H5N1侵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主要是体液免疫,部分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发生分裂分化,细胞周期变短;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一过程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因为是首次入侵,机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 B

7.(2011·济南一模)右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

A.B细胞B.效应B细胞

C.T细胞D.效应T细胞

解析 对靶细胞有杀伤作用的是效应T细胞,其是由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答案 C

8.(2012·哈尔滨一模)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

B.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解析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但不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 D

9.(2011·山东潍坊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病毒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B.在细胞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C.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构成

D.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 HIV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因此A项不正确;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发生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项不正确;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项不正确。

答案 D

10.(2012·江西九江调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

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B.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失去寄生基础,进而被吞噬、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

解析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病原体失去寄生基础,进而被吞噬、消灭。

答案 C

11.(2011·北京崇文区练习)下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从而暴露出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

由图可知细胞1是T细胞,当其接受相应的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样B细胞接受相应刺激后也可增殖、分化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细胞2是效应T细胞,能够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从而暴露出病原体或抗原。

a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增殖后的子代病毒,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严格的胞内寄生,因此合成a所需要的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提供的。

细胞3是浆细胞,对抗原不能进行识别,因此细胞3不能直接接受疫苗的刺激。

答案 D

12.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解析 本题结合神经调节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肌肉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但重症肌无力患者因体内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故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不是过敏反应。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3小题,满分44分)

13.(14分)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

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________过程有关(填图甲或图乙)。

(4)使细胞C增殖、分化有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推出细胞A、B、C、D、E、F、G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宿主细胞、效应T细胞。

图甲中B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

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系统会对外来器官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答案 

(1)细胞C、细胞E 细胞B、细胞C、细胞E 

(2)抗原

细胞E

细胞D

沉淀或凝集反应(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效应T细胞 与细胞F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图乙 (4)抗原与细胞C的抗原识别受体直接结合 细胞B将抗原呈递给细胞C (5)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

14.(15分)(2012·合肥二次质检)下图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模式图和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如图一)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基因组RNA自身即可发挥翻译模板的作用。

其翻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________。

(2)根据图二分析,当入侵病毒的蛋白质与图中寄主细胞表面的________结合,寄主细胞才能成为效应T细胞识别出的靶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物质A由效应T细胞分泌,又能诱导生成更多效应T细胞,则这是一个________调节过程,物质A为________。

解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增殖过程是在寄主细胞内完成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寄主细胞的核糖体。

(2)由图二可确定,只有当入侵病毒的蛋白质与图中寄主细胞表面的MHC结合,寄主细胞才能成为效应T细胞识别出来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诱导生成更多效应T细胞,此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调节过程。

答案 

(1)寄主细胞的核糖体 

(2)MHC 糖蛋白 (正)反馈 淋巴因子

15.(15分)(2011·上海浦东新区抽测)图1是HIV病毒结构示意图,图2是HIV侵入人体T淋巴细胞并增殖的示意图,图3表示HIV病毒侵入人体后,随时间的变化体内HIV病毒和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的E表示________,C的成分是________。

(2)HIV与T淋巴细胞之间的识别是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的,HIV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T淋巴细胞。

(3)据图2简述HIV在T淋巴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3分析,在第1年内,造成HIV的浓度明显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T细胞对HIV抵抗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

第1年到第9年内,HIV的浓度变化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若不及时治疗,艾滋病患者不能长时间生存,因为其________基本丧失。

T淋巴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呈________关系。

(5)由于HIV的变异具有________等特点,给疫苗的研究带来了很大麻烦。

解析 

(1)图1表示HIV病毒,其中E表示病毒的RNA,C表示病毒的蛋白质。

(2)HIV病毒是吞噬细胞消化不了的病毒,借助细胞免疫,而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能对HIV病毒进行特异性识别,而HIV是大分子物质构成的生命体,进入细胞时通过内吞与病毒外面的蛋白质外壳和T细胞膜融合。

(3)HIV病毒是RNA病毒,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并整合到T淋巴细胞DNA上,然后在细胞核中转录出病毒RNA,同时以该RNA为模板在细胞质中合成病毒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4)当机体刚感染病毒时候,未感染HIV病毒的T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一方面与被HIV侵入的T淋巴细胞接触,使后者裂解死亡;另一方面促进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的产生,发挥有关细胞的免疫效应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所以病毒数目减少;但随时间推移,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毒逐渐侵蚀T细胞,使T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细胞免疫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免疫,同时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最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丧失而导致机体死亡。

因为HIV病毒寄生在T细胞内,所以T细胞数目和病毒数目成反比。

(5)因为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稳定性差,其具有变异频率高和变异的不定向性等特点,所以导致疫苗的研究和培养困难。

由于疫苗的培养条件苛刻,且病毒变异率高,若使用的不及时会导致疫苗利用力下降。

答案 

(1)RNA(核心) 蛋白质 

(2)特异性 胞吞或蛋白质外壳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3)HIV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并整合到T淋巴细胞的DNA上,然后在细胞核中转录出病毒RNA,同时以该RNA为模板在细胞质中合成病毒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4)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细胞免疫(未感染HIV病毒的T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一方面与被HIV侵入的T淋巴细胞接触,使后者裂解死亡;另一方面促进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的产生,发挥有关细胞的免疫效应)增加 T细胞减少和免疫系统被破坏 免疫能力 反比 (5)频率相对较高和不定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