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9619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检测

第五单元检测

(满分:

100分时间:

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褶皱(zhé)告诫(jiè)怒不可遏(è)

B.俯瞰(kàn)矗立(chù)目眩神迷(xuàn)

C.棱角(léng)驰骋(chéng)接踵而至(zhǒng)

D.出轧(zhá)蜷卧(quán)大煞风景(shà)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霎时酝酿推推搡搡络绎不绝

B.寒噤蠕动酒气醺醺熠熠烁烁

C.黧黑虔诚瞬息万变纷至踏来

D.雾霭霹雳气喘吁吁潺潺成溪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前面的呼喊嚎叫,后面的拥挤不堪,形容场面极度混乱)

C.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繁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震……(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D.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这里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A.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B.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C.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D.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

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6.下列作品、作家、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壶口瀑布》——梁衡——《梁衡文集》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藏北游历》

C.《登勃朗峰》——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D.《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课堂内外》

7.古诗文默写。

(4分)

(1)《送友人》中,诗人用比喻、对偶的手法,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

,。

(2)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要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

,。

8.综合性学习。

(4分)

班级开展“青春畅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青春的睿智”。

正值青春的我们,思维活跃,善于探索,日渐睿智。

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把握文意,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

材料一《晋书·卫玠传》有言: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材料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材料三天空容留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容留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

(佚名)

材料四有人批评林肯总统:

“你为什么让政敌变成朋友?

你应该消灭他们。

”“当我们与政敌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

”林肯温和地说。

后来,林肯再度当选美国总统。

这些材料都告诉我们:

(2)“青春的赞语”。

青春充满活力,青春充满希望。

面对美好的青春,请你写几句话予以赞美。

(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5分)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2分)

10.请结合全词,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12分)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

十八,归①先府君②。

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③,越二载,生铨④,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⑤,戚党⑥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⑦。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⑧,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⑨,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①归:

古代女子出嫁叫“归”。

②先府君:

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囊箧萧然:

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

④铨:

作者蒋士铨自称。

⑤愁蹙状:

愁眉苦脸的样子。

⑥戚党:

亲戚和乡邻。

⑦吟哦声:

读诗的声调。

⑧少痊:

病体略微好转些。

⑨扑之:

责打我(铨自指)。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1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2分)

 

(2)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2分)

 

14.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

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

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

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

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

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

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

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

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

《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

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

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

当时讲授语文课的G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

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老师与我们同去。

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

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

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

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

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

G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

“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

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

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

“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

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G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劳动返校后,G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

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G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

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

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

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

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

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

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

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

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5.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16.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17.纵观全文,G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18.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

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

“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

”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

”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

”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

“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

”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

”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

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

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

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巅,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

”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

“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

”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

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

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

“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

”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

”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

我无须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

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19.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20.根据你的体会,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处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2分)

 

(2)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2分)

 

21.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要突出什么?

请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话来帮助作答。

(2分)

 

2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3分)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探险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可以考验人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证明生命的价值……你可能喜欢探险,也可能认为探险是无益之举。

请你以“探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第五单元检测

1.B解析A项,“褶皱”的“褶”应读“zhě”;C项,“驰骋”的“骋”应读“chěng”;D项,“大煞风景”的“煞”应读“shā”。

2.C解析“纷至踏来”的“踏”应为“沓”。

3.B解析“前呼后拥”在这里形容河水的气势极其雄壮。

4.D解析D项,运用了拟人。

5.B解析A项,用词不当,应去掉“流连把玩、”;C项,用词重复,应去掉“约”或“左右”;D项,无主语,可去掉“使”。

6.C解析《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

7.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8.

(1)胸怀博大者,方能目光高远;宽容他人者,更能成就大业。

(2)示例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是一个书架,是智慧。

9.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0.本词托物寓怀,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1.A解析A项,两个“益”均为“副词,更加”;B项,前一“行”译为“走”,后一“行”译为“行动”;C项,前一“过”译为“过错”,后一“过”译为“经过”;D项,前一“止”译为“停止”,后一“止”译为“制止”。

12.C解析例句中的“以”译为“介词,用,拿”,C项与之相同。

A项,译为“连词,因为”;B项,译为“连词,来”;D项,译为“介词,凭借”。

13.

(1)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2)(母亲)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14.“垂涕”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扑之”表现出母亲对孩子要求的严格。

文段中母亲不畏贫穷、教子读书、劝夫改过、严格要求孩子等行为值得称赞。

(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

她十八岁嫁给我父亲。

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

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

亲戚和同族人,个个称赞她贤惠。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我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更加严格。

15.示例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叶片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16.示例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生命力顽强、乐观、朴实的品质。

17.略(围绕“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育人有方”回答出两点即可)

18.示例表层含义是指“我”与蒲公英在庭院相遇。

深层含义是指“我”(“我们”)与蒲公英一样,庸常但不庸俗,努力奋斗,平和,乐观,心怀温暖、感恩和爱。

19.“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野兽捕食的情景,这里用来写“我”,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强化对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

20.

(1)深夜中山泉不停地流淌,好像是山的灵魂。

(2)因为它从远古走来,声音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因为“我”第一次听到,有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

21.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

当然,也是突出九寨另一种特殊的情态美。

22.写景以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

照应第二段,暗示一夜已在不觉间逝去,从而虚写九寨的特殊魅力,进一步强化对九寨山水的沉醉之情。

2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