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600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测试卷

题号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6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③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

(《诗经·式微》)

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

(《诗经·子衿》)

⑤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小石潭记》中表明小石潭不可以长时间停留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9分)

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

芦苇在风中摇yè的姿态,却隐约可以辩认。

这芦苇底下和四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

最有趣的是这些萤火虫虽然乱窜,但也有一些追逐的形迹:

有时一个飞在前面,亮了起来,另一个就会向它一直赶去,但前面一个忽然隐mò了,于是追逐者失去了目标,就迟疑地转换方向飞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摇yè()乱窜()隐mò()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分)

(3)根据语境,“发祥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分)

3.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2)题。

(4分)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他还创作了另一部小说________________,但只完成了第一部。

(2分)

(2)《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____________的书信,信中首先强调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八年级开展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

(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安徽文物类别统计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格的信息。

(不得出现数字)(3分)

文物类别

古遗迹

古墓葬

古建筑

其他

文物比例

16.1%

9.2%

51.9%

22.8%

(2)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有待我们去保护和研究。

请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保护文物”的宣传标语。

(3分)

 

(3)活动中,潘迎纪同学写了一篇倡导保护文物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6分)

【A】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切实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B】要勇于同盗窃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等违章行为做斗争,积极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文物案件。

留住文物,【1】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2】就是留住文化的血脉,【3】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精神家园,让华夏文明更加繁荣昌盛。

①画线句【A】成分残缺,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②画线句【B】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分)

③句子【1】【2】【3】语序不合理,应该把________与________调换。

(只填序号)(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18分)

汉字字体设计现状:

燎原之火举步维艰

①现代生活里手机、电脑都离不开电子显示的字体字库。

绝大多数人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来的。

其实和电脑程序一样,字体也是由专业人士来设计和制作的。

汉字设计由于文字本身的特征,存在一些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点,抑或说是难点。

②其一为“多”。

现今我们日常电脑使用的电子字体字库,其字数是基于1980年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GB2132而来的,总计6763个字数,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99.75%的汉字使用频率。

不过,数千年历史造就了中国数十万的庞大汉字群,虽然绝大多数不常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僻字在古籍和辞书出版中被需求,国家于2000年发布了新的标准GB18030,它的编码允许更多的字数。

现在已有包含七万多汉字的超大字库!

这是何等庞大的工作量啊。

③其二为“复杂”。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确立了汉字造型法之“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汉字结构分独体、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围等结构方式,而字形外廓亦有扁平、三角、菱形、矩形等。

汉字笔画多寡悬殊,从最少的一画到复杂的数十画之多,这些复杂的因素所组合的汉字还是以上千至万记数的。

而在设计上,每个字都必须全部严格地限制在同样大小的方格内,也都必须保持结构有序且美观大方。

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整体风格统一,尽量减少因笔画多寡而导致的密度不均。

④正因为汉字设计“多”和“复杂”特性的限制,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和速度,远不及欧美国家动辄上万的字体数量。

据估计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

不过同为汉字使用国的邻国日本,目前至少拥有超过1000款的字体!

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

这个数字比例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字体设计水平的差距,甚至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日两国平面设计水平的差异。

⑤尽管从民国开始,中国的民族印刷业人士奋发努力,创造了一批优秀的铅活字字体。

新中国建立后也涌现出了像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字模厂等一批专业从事字体设计和相关制作研究的机构,但在字体造型设计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之举。

比如目前使用面最广的字体之一的黑体字,很遗憾的事实是,黑体并非原创于中国,各方研究表明我们的近邻日本于19世纪末首先设计使用了这一极具现代感的字体,然后才由商务印书馆反过来引入中国而得到普及的。

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脑出版技术飞速发展,上述这些老牌字模设计制作机构完全没有踏正节拍,被外来新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设计字体的能力早就名存实亡。

偌大个上海,铅活字几近消亡,只有在门可罗雀的上海印刷博物馆一角,和不超过20平方米的上海字模一厂门市部尚能看到铅活字的孤单身影。

更可惜的是谁都说不清到底哪里还有能让这些残存的活字真正“活”起来的铅字印刷机。

经济和技术可以靠单纯的引进来提高速度,但文化是不可能的。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发扬汉字文化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5.选文第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

为什么?

(4分)

 

6.文章第④段“据估计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中加点的“据估计”和“左右”能否去掉?

请说明理由。

(4分)

 

7.文章第④段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8.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的两个“活”字所指的意思是否相同。

(6分)

 

【二】(22分)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

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

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

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

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

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

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

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

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字闺中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

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

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养牛的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

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

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

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

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

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B11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9.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3分)

扬花的

麦子

成熟的

麦子

②________

收割

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①________

努力

生长

牵挂

母亲

③________

10.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4分)

 

11.文中两处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6分)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12.第④段写麦子的成熟,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4分)

 

1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对岁月的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5分)

(1)渔人甚异之异:

______________

(2)寻向所志志:

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阡陌:

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寻:

______________

(5)后遂无问津者津:

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黄发垂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2分)

 

1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4分)

 

三、写作(55分)

18.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一定有许多温暖的记忆。

可能是父母的呵护,可能是师长的关爱,可能是朋友的支持,也可能是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让我们带着感动成长。

请你以“流过我心田的暖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四、卷面书写(5分)

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1.

(1)①君子好逑②宛在水中沚③微君之故④纵我不往⑤无为在歧路⑥以其境过清(共6分。

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共4分。

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

(1)曳cuàn没

(2)①辩认②辨认(3)这里指萤火虫生命起源的地方(4)比喻、拟人

3.

(1)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所诞生的》

(2)儿子傅聪和傅敏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4.

(1)据调查统计,文物类别中,“古建筑”所占比例最大,有一半之多,其次是“其他”文物,最后是“古遗迹”和“古墓葬”。

(2)【示例】保护文化遗产,守卫精神家园。

(3)①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②违章违法③【1】【2】二、

5.不能调换(1分)。

这三段之间的关系是“分—总”关系,即第④段文字是对第②段和第③段的概括总结,调换了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3分)。

6.不能去掉(1分)。

“据估计”和“左右”表示“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是个约数,表示猜测,如果去掉了就表示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精确在200~300款之间,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7.作比较、列数字(2分)。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以及用具体数据,突出强调了中国汉字字体受“多”和“复杂”的限制,开发数量少,速度慢(2分)。

8.不相同。

第一个“活”字意思是“可以活动的”,词性是形容词,是说活字印刷术中可以移动的字;第二个“活”字是“运用起来”的意思,词性是动词,是说把活字这种方法,真正操作运用起来。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9.①饱满②春夜小麦③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美好柔和)

10.“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2分)。

因为敬畏与感恩,更能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2分)。

11.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2分)。

(2)收割小麦时的动作描写(1分),“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2分)。

12.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1分)。

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1分)。

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2分)。

13.【示例】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

就像我们的青春,岁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

(围绕“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等主题谈,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14.

(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标志,标记(3)田间小路(4)随即,不久(5)渡口

15.

(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16.“黄发垂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7.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桃花源里的人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三、18.作文略四、卷面书写5分(评分标准参见2017年安徽省中考卷面书写要求及得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