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470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docx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

四年级校本课程暨古诗文阅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结合我校小语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诵读习惯。

2、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实施措施

1、营造“书香班级”。

在这学期开设的“才艺台”的栏目中,指导学生用古诗文的各种形式来展现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

4、在校本和班队课上,结合诵读古诗文,开展各类古诗文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和技巧。

5、分阶段性评比“诵读大王”。

四、诵读内容:

四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

五、教学计划

周次内容安排

第一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第二周<<夜雨寄北>>第三周《送沈子福归江东》第四周《山中留客》第五周《元日>>第六周国庆假期第七周《山中送别》第八周《过故人庄》第九周《望洞庭》第十周《宿石邑山中》第十一周《渔歌子》第十二周《洛桥望晚》第十三周《于易水送人》第十四周《断句》第十五周《古朗月行》第十六周《少年行》第十七周《乡村四月》第十八周《出塞》第十九周元旦假期第二十周《独坐敬亭山》第二十一周<<四时田园杂兴>>第二十二周<<夏日绝句>>

 

四年级校本课程暨古诗文阅读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

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知道的?

[投影]

2)学生活动:

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

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

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

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

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二、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

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

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三、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夜雨寄北

李商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

CAI、录音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

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

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

今天先来学习一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

(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

(友情)

5、自由发言:

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

(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

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

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

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

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

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

熟练默写两首诗。

不要有错误字。

3、C类:

课后练习二2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

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

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

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

(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

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

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

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

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

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

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

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

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2、B类:

熟练默写三首诗。

不要有错误字。

3、C类:

课后练习二345和三,两道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古诗简析:

 《送沈子福归江东》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

江边渡头,杨柳依依。

诗的最后两句,历来备受人们称赏。

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

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

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

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

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了解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芳草萋萋,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送沈子福归江东》。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①],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赏析 

    张旭:

生卒年不详。

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他擅长草书,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长于七绝,写景尤佳。

 

    诗人的朋友来访。

因为天气转阴而打算归去,诗人热情地挽留。

此即这首七绝的内容。

留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诗人写得别有情趣。

他没有用一般的客套话来挽留来客,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山中气候的特点,挽留客人,打消客人的去意。

 

    客人到山中来,自然很希望饱览山林美景,所以诗人第一句话便说:

“山光物态弄春晖”。

严冬过尽,万象更新,阳光和煦,山色格外明媚,万物在春光中显得生机勃勃、光采焕发。

诗人着一“弄”字,写出了万物活跃的情态。

这是概括地写山林之景。

在这里,诗人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大空间:

这里有青翠欲滴的新枝嫩叶,有潺潺而流的山泉,有歌喉宛转的百鸟,有白云缭绕的山径……。

诗人从整体描绘入手。

比一泉一石的刻画更能表现春山的意境,春山的生机。

如此山光物态,尚未尽情浏览就要归去,岂不遗憾得很!

所以诗人第二句说:

“莫为轻阴便拟归”。

你不要因为天边飘来一片薄薄的阴云就打算下山啊,山中的万般景致你还没来得及观赏哩!

 

    接下去,诗人捉摸客人不是不想欣赏春山美景,面是担心下雨淋湿了衣衫,于是他以退为进,说道:

“纵使晴明无兩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空山幽谷,云封雾锁,水气朦胧,花叶露浓,即使是天气晴朗,你走入深山,也不免沾衣欲湿。

言外之意。

“入:

云深处”景色愈佳,为了一览佳景,怎能顾惜“沾衣”呢?

即使下点雨,淋湿了衣衫又何妨呢?

这是用委婉的方式,劝说客人留下。

 

  全诗写得朴素自然,如同与友人娓娓相语,具有语近情深,委婉动人的特点。

 

[①]山光:

山色。

物态:

生物的姿态。

弄春晖:

随着春天的阳光忽隐忽现而不断变化。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 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

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 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

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又何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呢?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

它告诉人们:

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

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元日王安石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2、投影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

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

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

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

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

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

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6、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

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7、小结:

多喜庆,多热闹呀。

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

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爆的最后一笔换的撇不要写出头曈的左边是日重点指导“爆”.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

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

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

“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

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

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

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

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