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796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7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则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通俗易懂。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有的浪漫主义精神。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主旨。

2.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新课导入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突然梦醒了,发现自己仍是僵卧在床的庄子。

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庄子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象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庄子的想象力。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北冥(míng) 鲲(kūn) 齐谐(xié) 抟扶摇(tuán)

4.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词语。

(1)重点词汇

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志怪者也:

记载。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飞翔。

去以六月息者也:

气息,这里指风。

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4)一词多义

①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②为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③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⑤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交流点拨】用力鼓动翅膀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交流点拨】这种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交流点拨】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交流点拨】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交流点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1.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

【交流点拨】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大鹏的形象是怎样的?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交流点拨】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由“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可知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

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

愿你们能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请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庄子名言并解释。

【交流点拨】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

《庄子·大宗师》

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4.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

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新课导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濠梁(háo)   鲦鱼(tiá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是鱼之乐也:

这。

(2)汝安知鱼乐:

怎么。

(3)全矣:

完全,肯定(是这样)。

(4)循其本:

追溯。

3.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

4.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

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

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

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

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还问我。

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观点: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

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5.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6.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主旨探究。

7.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8.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生甲: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文章中段,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生乙: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生丙:

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

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

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庄子小故事

庄子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

大师笑道:

“你不是不明白: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

“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

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

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

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

”大师坦然微笑,说道:

“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

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

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

”弟子道:

“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

”大师平静笑道:

“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

为什么要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

22 《礼记》二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

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

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

即使。

(2)不知其旨也:

味美。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6)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

味美;今义:

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

勉励;今义:

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

困惑;今义:

困难。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说命》篇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

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

引用:

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观点: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

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

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一、新课导入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

培养;今义:

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

女子出嫁;今义:

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

门;今义:

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害人;今义:

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4.语文常识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

诗、书、礼、易、春秋)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

“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圣哲先贤话大同

(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

“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

”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

谭峭在《化书》中说:

“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

“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

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

“大道者何?

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

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

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

至不得已,亦为小康。

”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23*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是后来人加的。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

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干。

⑤执策而临之:

面对。

(2)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同“现”)

(3)一词多义

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食不饱(吃)

③其不知其能千里(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④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⑤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⑥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表顺接的连词。

②故虽有名马(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并列连词。

④是马也(古义:

这样;今义:

判断词。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

正确的方法;今义:

道路。

(5)词类活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一读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