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982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docx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术论文巡礼doc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

中医儿科2009年学术论文巡礼

【摘要】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小儿保健和疾病防治的医学,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中国国内中医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医儿科学的文献,结合时代的要求从多方面对中医儿科学做出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75篇文献,从理论学说、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名医经验四个方面予以评述,作为中医儿科学2009年学术巡礼。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2009年; 学术文献述评; 理论学说; 实验研究; 临床报道; 名医经验

1 理论研究

李艳茹等[1]强调小儿肺的生理特征是儿科温肺法立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儿科温肺法立法前提条件的立论新思路。

袁雪晶[2]运用体质学说对小儿体质特征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归纳分析,并进一步论述了小儿的体质特征决定了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阐释了以体质学说来正确地指导儿科临床疾病的防治。

周正[3]从小儿的体质特点研究了治未病学说在儿科中的应用。

徐荣谦等[4]认为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基础理论是“少阳学说”,“调肺学派”以“少阳学说”替代“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曹广海等[5]认为络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是“有诸内必有诸外”的客观反应,临床中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儿科疾病疗效较好,为治疗儿科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 临床报道

检索文献时发现临床报道类文章相对较多,不能一一累述,就其中有代表性文章按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如下:

2·1 呼吸系统

顾克辉等[6]总结了应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认为“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培土生金法是根据五行相生理论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即通过补脾益气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通过本方法可使肺的卫外功能健全,不易招致外邪而发生感冒。

葛善为[7]研究发现三子二陈汤具有抑菌消炎、镇咳平喘,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确为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的理想方剂。

马军光[8]运用平淡之剂健脾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药味道不苦,无明显异味,小儿容易接受,增加了临床顺从度,易于推广。

陈蓓华[9]观察用中医中药对婴幼儿哮喘辩证分期治疗,临床分为早、中、晚三期,从寒、热、虚、实四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高树彬等[10]通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体质类型分析和相关免疫学研究,为临床上对复感儿的辨体质,治未病打下基础。

苏婕[11]观察发现益气养阴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减少发病次数,提高疗效。

2·2 消化系统

陈艳霞等[12]采用中药自拟方(药物组成: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金钱草、甘草)加减治疗新生儿黄疸53例,疗效甚佳。

姚荣顺[13]采用辨证分型外治贴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

王文惠[14]研究表明中药经皮导入治疗小儿腹泻起效快、药效强、疗程短,易被患儿接受,是治疗小儿腹泻的一条好途径。

叶少霞等[15]研究发现健脾祛湿导滞汤对婴儿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较好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李高照[16]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虚寒性腹痛48例,效果满意。

高改宏[17]认为治疗小儿呕吐应强调调理脾胃,降逆止呕,脾胃虚是其根本因素,故以增进脾胃功能为主。

李强[18]研究发现厌食散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有很好的疗效,无毒副作用。

万琦等[19]报道健脾化食口服液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可以增强疗效,共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3 心脑系统

赵杰[20]对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给予温阳或温阳清肝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徐宁等[21]研究发现黄连温胆汤治疗呕吐、眩晕、脑瘫、腹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病症,常能收到良好疗效。

袁海斌等[22]探讨“靳三针”针刺方法对脑瘫儿童脑血流和智力障碍的影响。

李继君等[23]认为脊柱推拿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紧张性颈反射残存的治疗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儿和家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张蕾[24]采用中药熏蒸配合综合功能训练,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取得显著效果。

2·4 泌尿系统

何旭等[25]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型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梁钢诚[26]运用凉血消斑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认为清热、化瘀是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两个重要环节。

贾文群等[27]研究发现耳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耳压王不留行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通过神经反射调节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与药物起协同作用治疗小儿遗尿症,以巩固疗效,缩短病程。

另有孙元春[28]采用止遗散(炮姜、炒小茴香、五倍子各等分研末过80目筛)贴神阙穴可有效治疗小儿遗尿症。

张霞等[29]采用自拟遗尿散用白酒调敷于患儿中极或关元穴及配合口服醒脾养儿颗粒的方法,有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

2·5 免疫系统

王金焕等[30]采用辨证分型把小儿过敏性紫癜分为邪热伤络、邪毒瘀阻、脾肾两虚3型论治。

陈展等[31]采用莲黄汤治疗产前ABO血型不合可有效预防产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

柳春玲[32]观察茵陈蒿汤合六味地黄汤预防ABO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疗效,结果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1%。

袁斌[33]运用止汗灵冲剂治疗小儿多汗症气阴两虚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6 其他

伍玲等[34]采用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三黄粉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疗效显著。

张妍等[35]研究发现蒲丁洗剂外用治疗小儿渗出型湿疹效果良好,且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周丹阳[36]通过清热解毒中药与呋麻滴鼻剂合用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

黄建群[37]观察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

付丽等[38]运用清热祛湿活血法治疗小儿生长痛总有效率达95%以上。

尹蔚萍[39]观察三豆银翘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74·1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退热、疱疹消退、痊愈时间也优于对照组(P<0·05)。

卢有亮等[40]确立小儿健脾理脾祛湿之法在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李莲嘉[41]采用中药配方颗粒银翘散加减内服及吹口外治治疗儿童疱疹性咽颊炎疗效显著。

3 实验室及临床研究

3·1 病因病机的研究

秦彩琴等[42]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关键“不在邪多,而在正虚”,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三脏虚弱,标实为肝郁、挟热、挟滞、挟痰(湿)、挟瘀。

董幼祺等[43]观察中药制剂扶正固肾驱邪合剂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小鼠免疫学的影响。

司振阳[44]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因素、饮食失宜、感受外邪有关,相关高危因素与禀赋失常、情志失调有关。

3·2 证型及证候的研究

赵倩义等[45]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及专家回馈意见,探讨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证候标准。

廖若莎等[46]研究发现儿童肺炎患者的发热,咳嗽声音,咯痰痰壅程度,鼻部情况,面色以及舌脉象(指纹)对证型分类影响较大,是辨证中较为重要的指标。

李欣红[47]针对小儿体质就小儿哮喘的防治进行论述。

王春芝等[48]探讨小儿泄泻在临床上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特色,提高了护理质量。

叶作龙[49]研究小儿黄疸须抓住小儿饮食不节这一关键,从脾胃立法,参照前人“谷疸”论治。

王世华[50]研究发现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尤其注重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药辨证施治,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徐志灯等[51]认为临床上小儿遗尿多以虚证为主,其中临证主要分为脾肺气虚、肾气不足、心肾失交三型。

黄立民等[52]研究了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及对策,并对其病因及治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3 中医治疗的研究

庄玲玲等[53]从痰、积、虚等方面探讨小儿体质及小儿疾病的防治思路,指出“治未病”在儿科应用尤为重要。

艾军等[54]探讨了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热郁痰瘀病机及其证候,以清热解郁、涤痰化瘀治法的研究。

李丹等[55]运用中医药外治法即穴位敷贴、推拿、捏脊、针灸等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张凤丽[56]从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出发,介绍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病的常用方法以及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

唐彦[57]研究发现补虚安神平肝是儿童多动症最常用治法,使用清热、化痰、活血之药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

刘彦平等[58]将小儿湿疹分为湿热困脾和脾肾不足两型,并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赵卫等[59]研究了中医的给药途径在治疗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4 名医经验

4·1 呼吸系统

黄映君[60]介绍了刁本恕教授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临床思路,认为咳喘厌食同源论,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二者关系密切且互为因果,分而治之常反复发作,兼而治之则可速愈而疗效巩固,故在运用外治的过程中兼顾两者,采用腧穴敷贴、钟罩灸疗、王氏小儿推拿法往往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曹腊梅等[61]从病因、病机、方用药方面着手,结合典型病案及临床体会介绍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

白凌军[62]介绍了汪受传教授论治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为风痰胶结伏肺,临床主症为咳嗽,故当命名为“风嗽”。

风痰内蕴、肺失宣肃,治当祛风化痰、宣肃肺气以止咳,病情缓解后须补肺固表御风以防复发。

马长春等[63]介绍了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针对婴儿、幼儿、儿童三个不同年龄段哮喘发作期患儿的不同生理病例特点,导师提出解毒、除痰、祛风三种不同的治法以及哮喘治疗中应注意的药物配伍。

李明[64]介绍了周耀庭教授辨治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认为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病因复杂,临证需认真审因识证,归纳总结出常见的病因与临床特点,提出根据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的辨证要点与技巧,并依疾病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分别采用透邪、祛邪、保津、定喘基本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原则。

4·2 消化系统

何雯等[65]介绍了李家凤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李师认为小儿泄泻在临床中以外感夹湿泻及脾夹湿泻较为常见,分别予外感夹湿泻方及止泻汤治疗,疗效显著。

封玉琳[66]介绍了王霞芳教授在诊治小儿脾胃病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则尤顾养胃存津;治病首辨虚实,又重在诊视脾胃状态,一见不足,必须及时扶助脾胃气阴,补益元气。

4·3 心脑系统

孔令万[67]介绍了张骠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病因注重五志过极,病机总括肾虚肝旺、风阳鼓动,症候不外风痰火郁惊之五端,确立了滋肾育阴、平肝熄风,开郁化痰、清心安神的基本治法。

任晓峰等[68]总结了陈运生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其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多由心火亢旺,或肝郁动风,或肺阴受损引起,临床主要从心、肝、肺辨证治疗,治宜清心泻火,或平肝熄风,或益肺养阴,取得良好疗效。

4·4 免疫系统

白玉华等[69]研究了丁樱教授治疗小儿IgA肾病的独特经验,强调在治疗中应重视瘀血,对于血尿不可见血止血,寓止血于活血中,切忌止血留瘀,从而印证了“瘀血不去,新血不归”、“祛瘀止血”的中医基础理论。

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加入养血化瘀止血之品,常选用鸡血藤、忍冬藤等藤类植物药。

白陈祺[70]总结了宣桂琪老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认为本病与“风”有关;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发病基础,但与肝脏最为密切。

4·5 泌尿系统

崔怀亮等[71]对云鹰教授治疗小儿肾性血尿的经验做了总结,阐述了其对小儿肾性血尿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辨病辨证治疗及用药经验。

张金龙[72]总结了张士卿教授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肺脾气虚来辨证,用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治疗小儿遗尿,临床取得满意。

4·6 其他

朱志华等[73]总结了程康圃教授的六字学说,即平肝、补脾、泻心之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王素梅,吴力群等[74]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刘弼臣先生的经验,发展中医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儿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深远意义。

杨常泉等[75]介绍了李少川教授治疗小儿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属中医“热痹”范畴,其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治疗以宣痹通络、清热利湿为主,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5 总结和建议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儿科的发展历史,经历几代医家不屑的努力,直至今天从循证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中医儿科学进一步的研究,儿科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纵观2009年中医儿科学术文献,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加强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对小儿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展了络病学说,少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运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手段,对小儿疾病进行了相应的微观研究,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更加深化,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之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起来,把西医的物理、化学检查纳入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资料。

加强了中医儿科内涵建设,突出了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掘了各种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传统治疗经验,同时扩大了其外延研究,吸收、利用了现代科学有效、先进的其他治疗手段和方法,为儿科临床服务。

发掘和整理了中医儿科学固有的学术理论和各个流派的临床经验,使中医儿科学术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同时在继承中发扬和创新,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寻求新的思路。

在原有中医中药经典治疗方法及手段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及新剂型,便于患儿接受,减少因治疗带来的痛苦,使中医中药更好的为广大患儿服务。

对于其中的不足之处有一些建议:

目前中医儿科临床研究还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样本量大多数偏小,研究的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数是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间疗效的横向对比,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今后我们应从循证医学出发,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才能客观的反应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所在。

目前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儿科疾病,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取长补短,达到真正的有机结合,是当今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移植入中医儿科学,使之转化为中医儿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研究中医儿科学术理论,提高中医儿科辨证论治水平,应当是今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基本点。

参考文献

[1] 李艳茹,陆国辉·儿科温肺法立法依据浅析[J].江西中医药,2009,40(315):

11-12·

[2] 袁雪晶·论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9,5

(1):

11-14·

[3] 周正·治未病学说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

(2):

302-303·

[4] 徐荣谦,王洪玲,张虹,等·中医儿科“调肺学派”形成探微[J].北京中医药,2008,27(12):

940-943·

[5] 曹广海,云鹰,肖华·络病理论在儿科应用拾萃[J].中医儿科杂志,2009,5

(2):

36-37·

[6] 顾克辉,张振尊·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感冒10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09,24

(1):

26-27·

[7] 葛善为·三子二陈汤治疗小儿痰湿咳嗽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

(1):

83·

[8] 马军光·平淡健脾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63例[J].中医研究,2009,22

(1):

41·

[9] 陈蓓华·分期辨治婴幼儿哮喘6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

1454-1455·

[10] 高树彬,王志如·13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免疫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9,8

(1):

51-54·

[11] 苏婕·益气养阴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杏林中医药,2008,28(11):

816-817·

[12] 陈艳霞,孙世春·自拟方治疗新生儿黄疸53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4):

23·

[13] 姚荣顺·辨证分型外治贴脐法治疗婴幼儿腹泻86例[J].陕西中医,2009,30(3):

287·

[14] 王文惠·中药经皮导入治疗小儿腹泻12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3):

66·

[15] 叶少霞,徐桂萍,张素玲·健脾祛湿导滞汤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36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9,5(3):

29-30·

[16] 李高照·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虚寒性腹痛[J].山西中医,2009,25

(1):

15·

[17] 高改宏·中医治疗小儿呕吐60例[J].新医学导刊,2008,7(12):

53·

[18] 李强·厌食散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55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3):

44-45·

[19] 万琦,邓玉萍·健脾化食口服液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5):

40-41·

[20] 赵杰·温阳法治疗儿童多动综合征34例[J].光明中医,2008,23(11):

1736-1737·

[21] 徐宁,覃艽,易红·黄连温胆汤儿科临床应用举隅[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14):

1205-1206·

[22] 袁海斌,李理,成莲英,等·“靳三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86例临床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08,4(5):

44-47·

[23] 李继君,邰先桃,张涛,等·脊柱推拿法对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紧张性颈反射残存的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8,4(5):

47-49·

[24] 张蕾·中药熏蒸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3):

484-485·

[25] 何旭,刘光陵,夏正坤,等·儿童肾病综合征型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分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8,30(12):

1256-1258·

[26] 梁钢诚·凉血消斑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体会[J].山西中医,2008,24(12):

33·

[27] 贾文群,崔燕·缩泉丸合桂枝汤加耳压治疗小儿遗尿症65例[J].河北中医,2008,30(10):

1052·

[28] 孙元春·止遗散贴神阙穴治疗小儿遗尿50例[J].陕西中医,2009,30(3):

293·

[29] 张霞,邢珩,殷祚生,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5):

37-38·

[30] 王金焕,白海运·辨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5例[J].陕西中医,2009,30(3):

289·

[31] 陈展,陈颖异,蔡珠华,等·莲黄汤治疗产前ABO血型不合60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318):

55-56·

[32] 柳春玲·茵陈蒿汤合六味地黄汤预防ABO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29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3):

25-26·

[33] 袁斌,孙轶秋,韩新民·止汗灵冲剂治疗小儿多汗症气阴两虚型6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

(1):

54-55·

[34] 伍玲,牟建珍·中药三黄粉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3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

32·

[35] 张妍,李乃庚·蒲丁洗剂外洗治疗小儿渗出型湿疹4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

(2):

34-35·

[36] 周丹阳·清热解毒法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103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0(6):

134-135·

[37] 黄建群·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50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

(1):

33-34

[38] 付丽,杨海成·中医药治疗小儿生长痛35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

(2):

261·

[39] 尹蔚萍,夏杰·三豆银翘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

(1):

55-56·

[40] 卢有亮,林暄,张泽钦·中医从脾论治小儿手足口病[J].光明中医,2009,24(4):

722-723·

[41] 李莲嘉·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儿童疱疹性咽颊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3):

461-462·

[42] 秦彩琴,张琳,朱珊·浅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中医病因病机[J].光明中医,2009,24

(2):

319-320·

[43] 董幼祺,陈欢·扶正固肾驱邪合剂对小鼠免疫学影响的实验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9,5(3):

13-16·

[44] 司振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病因及高危因素浅探[J].国医论坛,2009,24

(1):

17-18·

[45] 赵倩义,汪受传·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证候标准专家问卷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

(1):

42-43·

[46] 廖若莎,许尤佳,胡彬文·儿童肺炎证候特点与中医分型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

323-325·

[47] 李欣红·小儿哮喘的中医辨证治疗及预防[J].亚太传统医药,2009,5(5):

32-33·

[48] 王春芝,刘健,刘艳芳·小儿泄泻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医中药,2008,5(36):

72·

[49] 叶作龙·中医辨治小儿黄疸[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5):

45·

[50] 王世华·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中中医药的辨证施治[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2):

90·

[51] 徐志灯,许欢,何志仁·小儿遗尿辨证举隅[J].光明中医,2009,24(4):

734·

[52] 朱启镕,黄立民,杨思达,等·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3):

241-248·

[53] 庄玲伶,王春莲·从“治未病”探讨小儿疾病的防治思路[J].中医儿科杂志,2009,5(4):

3-5·

[54] 艾军,汪受传·清热解郁涤痰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41(5):

54-56·

[55] 李丹,原晓风·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

364-365·

[56] 张凤丽·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概述[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

50-53·

[57] 唐彦·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用药规律研究[J].河北中医,2009,31(5):

769-770·

[58] 刘彦平,李应东·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

34-35

·[59] 赵卫,陈春红·中医给药途径在治疗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

69-70·

[60] 黄映君·刁本恕老师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临床思路[J].中医儿科杂志,2009,5(3):

3-5·

[61] 曹腊梅,李启明·董幼祺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

11-12·

[62] 白凌军·汪受传论治咳嗽变异型哮喘经验[J].中医杂志,2008,49(8):

695·

[63] 马长春,王延博·王烈分期辨治小儿哮喘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

(1):

1-2·

[64] 李明·周耀庭辨治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9,28(3):

189-191·

[65] 何雯,张瑛,李檬·李家凤治疗小儿泄泻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8,4(5):

13-14·

[66] 封玉琳·王霞芳论治脾胃病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8,4(5):

11-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