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46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docx

《中医儿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学.docx

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小儿年龄分期

  年龄分期的标准及临床意义

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

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生后满28天

婴儿期

从出生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

1周岁到3周岁

学龄前期(幼童期)

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

学龄期(儿童期)

6-7岁入小学到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

青春期

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岁到18-20岁

小儿生长发育

  体重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

  体重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平时于进食后2小时称量为佳。

  出生体重:

约3Kg

  1~6个月:

每月长0.7Kg

  公式:

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

每月长0.5Kg

  公式:

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

每年长2kg

  公式:

体重(Kg)=8+2×年龄

  体重正常值的临床意义:

  ①体重是衡量小儿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②体重是临床计算用药量的主要依据之一。

 ③体重增长过速可能为肥胖症;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岁以下小儿仰卧位以量床测量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称身长。

3岁以上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测量身高。

  出生时:

约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

  第二年增长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增长每年约7cm。

  2~12岁身高公式:

身高(cm)=70+7×年龄

临床意义①身高(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

②身高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

  出生时约1.5~2cm,至12~18个月闭合。

  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

  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临床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

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称囟陷;

  囟门凸出反映颅内压增高,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囟填。

  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年龄

头围(cm)

出生时

33-34

出生-3个月

+6

3-9个月

+6

1周岁

46

2周岁

48

5周岁

50

15岁

54-58(接近成人)

临床意义头围的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

  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

  头围增长过速常提示为解颅。

  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用软尺由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向背后绕两侧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新生儿胸围约32cm;

  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

  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

胸围-头围(cm)≈年龄-1

  临床意义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的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

  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牙齿萌出时间及正常值

  乳牙20颗:

4~10个月萌出(顺序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尖牙例外),2~2.5岁出齐;

  2岁内:

出牙数=月龄-(4或6)。

  恒牙出齐32颗: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

  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临床意义

  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乳牙萌出时间、恒牙萌出时间及数目正常值:

  乳牙20颗:

4~10个月萌出(顺序先下后上,自前向后,尖牙除外),2~2.5岁出齐;

  2岁内:

出牙数=月龄-(4或6)。

  恒牙28—32颗:

  6岁左右第一颗恒牙;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20~30岁,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出齐(有终生不出者)。

  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呼吸、脉搏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越小,呼吸及脉搏越快

年龄

呼吸(次)

脉搏(次)

呼吸:

脉搏

新生儿

45-40

140-120

1:

3

≤1岁

40-30

130-110

1:

(3-4)

1-3岁

30-25

120-100

1:

(3-4)

3-7岁

25-20

100-80

1:

4

7-14岁

20-18

90-70

1:

4

血压与年龄的关系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注:

1kPa=7.5mmHg):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mmHg)=收缩压×2/3

  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

  感知发育  视觉  听觉

  嗅觉和味觉  皮肤感觉  知觉  运动发育

  规律:

发育顺序由上向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的。

  粗动作:

二抬四撑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细动作

  语言发育

  小儿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与表达三个阶段。

  性格发育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婴儿期:

以相依情感为突出表现

  幼儿期:

相依情感与自主情感或行为交替出现

  学龄前期: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主动性,

  学龄期:

如果学习方面得到表扬,会变得勤奋上进

  青春期:

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及未来目标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

  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稳定、尚未完善。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发育完善。

  “纯阳”学说:

“纯”指小儿初生,未经太多的外界因素影响,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即生机。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

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外感因素:

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卫外功能弱

  乳食因素:

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

  先天因素:

胎产因素,如遗传病因、妊娠期损伤

  情志因素:

最常见的是惊恐 

意外因素:

意外伤害  

其他因素:

如污染、放射等

  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肺常不足:

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  脾常不足:

脾系病发病率第二位

  肾常虚:

先天禀赋不足疾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来得快,去得快)

  儿科四诊特点

  儿科四诊应用特点  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概述:

儿科四诊应用特点

  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临床其他各科一样,均用望、闻、问、切四种不同的诊查手段进行诊断和辨证。

因乳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儿童虽已会说话,也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所以问诊较成人困难。

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所以,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

  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望神色

红色

热证

面红耳赤,咽红,脉浮

风热外感(实热证)

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

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虚热证)

虚阳上越

两颧艳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

 

正常肤色

新生儿嫩红,小儿白里透红

 

白色

寒证、虚证

面白浮肿

阳虚水泛之阴水

面色惨白,四肢厥冷

滑泄吐利,阳气暴脱之脱证

面白少华,唇色淡白

血虚

黄色

脾虚证、湿浊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疳证

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

肠寄生虫

面目色黄而鲜明

湿热内蕴之阳黄

面目黄而晦暗

寒湿阻滞之阴黄

青色(重症)

寒证、痛证、瘀证、惊痫

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

里寒腹痛

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

惊风和癫痫发作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

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黑色

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

阴寒里证

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

药物或食物中毒

面色青黑晦暗(危重)

肾气衰竭

先天肾气充足

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

 

 

 望形态

头颅

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五迟证

头大颔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珠下垂

解颅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泄泻后阴伤液脱

躯体

胸廓高耸形如鸡胸

佝偻病、哮喘

肌肉松弛,皮色萎黄

厌食、偏食、反复感冒

四肢

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

疳积

毛发

头发稀细,色枯无泽

肾气亏虚或阴血内亏

头发脱落,见于枕部

气虚多汗之枕秃

发细结穗,色黄不荣

气血亏虚,积滞血瘀

脱落成片,界限分明

血虚血瘀之斑秃

面容

面容瘦削,气色不华

气血不足

面部浮肿,脸肿如蚕

水湿泛溢

耳下腮部肿胀

邪毒窜络之痄腮或发颐

颔下肿胀热痛

多为热毒壅结之臖核肿大

面容

五官不正,眼距缩小,鼻梁扁平,口张舌伸

先天禀赋异常之痴呆

口角歪斜,眼睑不合,偏侧流涎,表情不对称

见于风邪留络之面瘫

苦笑貌

风毒从创口内侵之破伤风

面肌抽搐

风邪走窜经络之惊风或痫症

小儿面部表情异常,或眨眼,或搐鼻,或咧嘴,或龇牙,或多咽

抽动障碍

  审苗窍  察舌

  

舌色

舌红,甚则生疮

心火上炎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血瘀阻

舌质淡胖嫩

心阳不足

舌质红绛瘦瘪

心阴不足

舌体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

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

舌体肿大,色泽青紫

气血瘀滞

舌体强硬

热盛伤津

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

热甚津伤,经脉失养

 

舌质

舌质淡白

气血虚亏

舌质绛红,舌有红刺

温热病邪入营入血

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

阴虚火旺

舌质紫黯或紫红

气血瘀滞

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

猩红热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舌苔

苔白

苔黄

苔白腻

寒湿内滞,或有寒痰食积

苔黄腻

湿热内蕴,或乳食内积化热

热性病见剥苔

阴伤津亏

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

胃之气阴不足

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

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察目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阖自如

肝肾气血充沛

眼睑浮肿

水肿之象

眼睑开阖无力

元气虚惫

寐时眼睑张开而不能闭合

脾虚气弱之露睛

平时眼睑不能开阖自如

气血两虚之睑废

两目呆滞,转动迟钝

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

两目直视,瞪目不活

肝风内动

白睛黄染

黄疸

目赤肿痛

风热上攻

目眶凹陷,啼哭无泪

阴津大伤

  察鼻

鼻塞流清涕

风寒感冒

鼻流黄浊涕

风热客肺

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

肺经郁热

鼻孔干燥

肺经燥热伤阴

鼻衄鲜红

肺热迫血妄行

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

肺气郁闭

  察口

唇色淡白

气血不足

唇色淡青

风寒束表

唇色红紫

瘀热互结

唇色樱红

暴泻伤阴

唇白而肿

唇风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

猩红热

口腔破溃糜烂

心脾积热之口疮

口内白屑成片

鹅口疮

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

麻疹黏膜斑

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无脓水流出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有脓水流出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牙龈红肿,齿缝出血而疼痛

胃火上炎

牙齿萌出延迟

肾气不足

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

马牙

咽红恶寒发热

外感

咽红乳蛾肿痛

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

乳蛾溢脓

热壅肉腐

乳蛾大而不红

瘀热未尽,或气虚不敛

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

白喉

察耳

耳壳丰厚,颜色红润

先天肾气充沛

耳壳薄软,耳舟不清

先天肾气未充

耳内疼痛流脓

肝胆火盛

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疼痛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察二阴

男孩阴囊不紧不松

肾气充沛

阴囊松弛

体虚或发热

阴囊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

水疝

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

小肠下坠之狐疝

阴囊、阴茎水肿

阳虚阴水

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

湿热下注,注意有无蛲虫病

肛门潮湿红痛

尿布皮炎

肛门脱出

中气下陷之脱肛

肛门裂开出血

大便秘结,热迫大肠所致

辨斑疹(结合传染病章)

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同时见麻疹粘膜斑

麻疹

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快

风痧

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

奶麻

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

丹痧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

瘾疹

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

水痘

疱疹相对较大,疱液混浊,疱壁薄而易破,流血脓水

脓疱疮

  

 

察二便

望大便

新生儿生后3-4天内,大便呈粘稠糊状,褐色,无臭气,日行2-3次

胎粪

婴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日行3次左右

单纯母乳喂养

大便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日行1-2次

牛羊乳喂养

大便燥结

实热或津伤内热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

内伤乳食

大便稀薄,色黄秽臭

肠腑湿热

下利清谷,洞泄不止

脾肾阳虚

大便赤白黏冻

湿热积滞,常见痢疾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

肠套叠

大便色泽灰白不黄

胆道阻滞

望小便

小便黄褐如浓茶,伴身黄、目黄

湿热黄疸

若小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

尿血

鲜红色

为血热妄行

淡红色

气不摄血

红褐色

瘀热内结

暗红色

阴虚内热

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

脾胃虚弱,饮食不调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

小儿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自虎口向指端:

1风关,2气关,3命关。

  小儿正常指纹:

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辨证纲领: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当指纹与病证不符时,当“舍纹从证”

指纹浮现,显露于外

病邪在表

指纹沉伏,深而不显

病邪在里

纹色鲜红浮露

外感风邪

纹色紫红

邪热郁滞

纹色淡红

内有虚寒

 

纹色青紫

瘀热内结

纹色深紫

瘀滞络闭,病情较重

指纹色淡,推之流畅

气血亏虚

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

实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

三关

纹在风关

病邪初入,病情轻浅

纹达气关

病邪入里,病情较重

纹进命关

病邪深入,病情加重

指纹达指尖,透关射甲

病情危重,也可正常

  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听声音

  啼哭声

哭声洪亮有力

实证

哭声细弱无力

虚证

啼哭声音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

腹痛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

谨防急喉风

夜卧啼哭,睡眠不安,白天如常者

夜啼或积滞

  呼吸声

呼吸气粗有力

外感实证,肺蕴痰热

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

哮喘

呼吸急迫,甚则鼻扇,咳嗽频作者

肺气闭郁

呼吸窘迫,呛咳或面青不咳

异物堵塞气道

  咳嗽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

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

咳声清高,鼻塞声重

外感

干咳无痰,咳声响亮

咽炎

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

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

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

白喉、急喉风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

顿咳(百日咳)

  语言声

呻吟不休

身体不适

妄言乱语,语无伦次,声音粗壮

谵语,多属心气大伤

语声低弱,多语无力

气虚心怯

语声重浊,伴有鼻塞

风寒束肺

语声嘶哑,呼吸不利

毒结咽喉

小儿惊呼尖叫

剧痛、惊风

语声謇涩

热病高热伤津,或痰湿蒙蔽心包

嗅气味

口气

口气臭秽

胃热

嗳气酸腐

伤食

口气腥臭

血证,如齿衄

口气如烂苹果味

酸中毒

大便

大便酸腐

伤食

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

脾肾两虚

小便

小便气味臊臭

湿热下注

小便清长如水

脾肾阳虚

呕吐物

吐物酸臭

食滞化热

吐物臭秽如粪

肠结气阻,秽粪上逆

  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问年龄

  

(二)问病情

  1.问寒热;2.问出汗;3.问头身;4.问二便;

  5.问饮食;6.问睡眠。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睡眠。

  (三)问个人史:

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等。

  问寒热

恶寒发热无汗

外感风寒

发热有汗

外感风热

寒热往来

邪郁少阳

但热不寒

里热

但寒不热

里寒

大热、大汗、口渴不已

阳明热盛

发热持续,热势枭张,身热不扬,午后热盛,面黄苔腻

湿热内蕴

夜间发热,腹壁及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

内伤乳食

  问出汗

白天汗出较多,稍动尤甚,不发热者

气虚卫外不固的自汗

入睡则汗出淋漓,醒后汗止

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盗汗

热病中汗出热不解者

表邪入里

若口渴、烦躁、脉大、大汗者

里热实证

  问头身

头痛而兼发热恶寒

外感风寒

头痛呕吐,高热抽搐

邪热入营,属急惊风

头晕而兼发热

外感

头晕而兼面白乏力

气血不足

头痛如刺,痛有定处

瘀阻脑络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痹证

肢体瘫痪不用,强直屈伸不利

硬瘫,多为风痰入络,血瘀气滞

痿软屈伸不能

软瘫,多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问二便

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完谷不化,或腹痛则泻,泻后痛减

内伤乳食

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者

脾虚运化失职

便泻日久,形瘦脱肛者

中气下陷

便次多而量少,泻下黏冻,或见脓血,并伴里急后重

痢疾

小便频数短赤,伴尿急尿痛

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

排尿不畅或突然中断,或见尿脏鲜红,或排出砂石

为湿热煎熬之石淋

  问饮食

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吞酸

伤乳伤食

多吃多便,形体消瘦

疳证之胃强脾弱

渴欲饮水,口舌干燥

胃热津伤

渴而不欲饮,或饮而不多

湿热内蕴

  问睡眠

小儿白天如常,夜不能寐,啼哭不休,或定时啼哭

夜啼

睡卧不安,烦躁不宁

邪热内蕴,心经郁热

睡中磨牙

胃热兼风,或是虫积

夜寐不宁,肛门瘙痒

蛲虫

睡中露睛

脾气虚弱

  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脉诊

  健康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小儿病理脉象主要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六种基本脉象,分别表示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二)按诊

  按头囟

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

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囟门凹陷,为囟陷

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

颅骨开解,头缝四破,头大颔缩,囟门宽大者,为解颅

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髓热膨胀

  按颈腋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障碍

痄腮

触及质地较硬之网形肿块,推之可移,头面口咽有炎症感染

痰热壅结之臖核肿痛

仅见增大,按之不痛,质坚成串

瘰疬

  按胸腹

胸骨高突,按之不痛

鸡胸

脊背高突,弯曲隆起,按之不痛

龟背

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

佝偻病

剑突下疼痛

胃脘痛

脐周疼痛,按之痛减,并可触及条索状包块

蛔虫病

腹部胀满,叩之如鼓

气胀

叩之音浊,按之有液体波动之感

腹水

右下腹按之疼痛,兼发热,右下肢拘急

肠痈

  

 

按四肢

四肢厥冷

阳虚

手足心热

阴虚内热或内伤乳食

高热时四肢厥冷

热深厥甚

四肢厥冷,面白唇淡

虚寒

四肢厥冷,唇舌红赤

真热假寒

  按皮肤

肤热无汗

热炽

肌肤肿胀,按之随手而起

阳水水肿

肌肤肿胀,按之凹陷难起

阴水水肿

  儿科治法概要

  要点:

  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

  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用药原则:

  治疗及时准确;   方药精简灵巧;  

  重视先证而治;  注意顾护脾胃;   掌握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

年龄

成人量

新生儿

六分之一

乳婴儿

三分之一

幼儿

二分之一

学龄儿童

2/3或接近成人用量

  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法;  鼻饲给药法;

  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直肠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

  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证

  疏风解表法;止咳平喘法;

  清热解毒法;消食导滞法;

  利水消肿法;驱虫安蛔法;

  镇惊息风法;补脾健脾法;

  调脾助运法;培元补肾法;

  凉血止血法;活血化瘀法;

  回阳救逆法。

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熏洗法;  涂敷法;  罨包法;  热熨法;

  敷贴法;  擦拭法;  药袋疗法;  推拿疗法。

 

第二单元 儿童保健

  胎儿期保健

  胎儿期保健:

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

  婴儿期保健:

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

  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 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

  母乳喂养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及断奶适宜时间;

  人工喂养方法; 混合喂养方法; 添加辅食的原则。

  胎儿期保健——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

  饮食调养,嗜好有节;  调适寒温,防感外邪;

  劳逸结合,适当活动;  精神内守,调畅情志;  避免外伤,节制房事;

  审慎用药,避其药毒——妊娠禁忌中药:

①毒性药;②破血药;③攻逐药。

  婴儿期保健

  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