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07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医儿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docx

《中医儿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学.docx

中医儿科学

总论 

第一章发展简史

1.起源: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2.第一部儿科著作:

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

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3.专科:

宋代。

 

4.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a.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b.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5.儿科四大证:

痧、痘、惊、疳。

 

6.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7.陈文中——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8. 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诊法 

9.万全——<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 ——“两有余,三不足” 

10.<小儿药证直诀>——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第二章 小儿年龄分期

1、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

护胎、养胎、胎教。

 

2、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

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 可喂奶  

3、 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

 

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 按时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 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

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

易发生各种意外 ,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 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

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 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

11~12岁到17~18岁;男孩:

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

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

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出生体重 - 3kg   

1~6个月体重(kg)= 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 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 8+年龄×2     

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2~12岁身高(cm)= 70 + 7×年龄 

过矮(↓30%):

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 

3、囟门    

前囟早闭:

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前囟大、闭合晚:

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

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前囟凹陷:

失水

4、头围——与脑发育有关   

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常提示解颅。

5、胸围——与肺和胸廓发育有关

胸围过小,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 

6、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脉搏越快,血压越低。

   

收缩压 = 年龄×2+80mmHg 舒张压 = 收缩压×2/3  

7、 小儿运动发育

二月抬头三四笑,五六认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栏,十站岁走学讲话。

 

第四章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 

“两有余,三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a. 肝常有余:

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b.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c. 心常有余:

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d.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e.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 

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

 

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 

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二、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

 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病邪抵抗力差,且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懂自节,对自然界适应能力差,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故表现出较成人易于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出现阴伤杨康,表现热的证候。

 又由于  “稚阳未充”,机体脆弱,感邪严重则容易出现阳虚甩脱的一面,而表现出阴寒之证。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

外感因素(六淫加疫疠之气), 乳食因素, 先天因素, 情志因素, 意外因素,  其他因素(药物造成)

第五章临证概要

总体望诊 :

 望神色, 望形态 

分部望诊 :

 审苗窍, 辩斑疹, 察二便, 看指纹。

 

✧望神色:

 五色主病

1.白色:

 主寒证,虚证,吐泻,疳证 

2.红色:

 主热 (实热或虚热) 

3.黄色:

 主湿,脾虚证(疳证,积滞,虫证) 

4.青色:

 寒证,痛证,瘀证,惊痫 

5.黑色:

 寒证,痛证,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查指纹: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儿科治疗用药原则

1.治疗药及时、正确、谨慎      

2.方药力求精简    

3.注意顾护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5.不可滥用补益药

6.掌握用药剂量:

新生儿1/6,婴儿1/3,幼儿及儿童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用量,分3-5次服,不宜强行灌服

第六章儿童保健

✧母乳喂养的优点

1.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喂养方式,我国自古有倡导母乳喂养的传统

2.母乳中含有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物质,促进婴儿体格智力发育

3.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因子,增强免疫能力、提高抗感染能力、减少疾病发生

4.母乳温度适宜,方便经济

5.促进母婴情感交流,利于婴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发育

6.促进乳母催乳激素的产生和子宫收缩及复原,抑制排卵,减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率。

✧添加辅食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并在婴儿健康、脾胃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第七章新生儿病症

胎黄

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尿液皆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各论

第八章肺系病症 

感冒:

 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俗称:

伤风;西医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儿科感冒特点:

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肝气未充,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肺)、夹滞(脾)、夹惊(肝)的兼证。

 

咳嗽:

 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症, 以咳嗽为主证。

咳以声言,嗽以痰名。

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肺炎喘嗽:

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中医名:

马脾风;西医名:

小儿肺炎

✧五大点:

热、咳、痰、喘、煽

✧鉴别诊断:

肺炎喘嗽需与哮喘鉴别。

肺炎喘嗽以咳嗽、痰壅、气促、鼻煽为主症,多数发热,两肺听诊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斑片状阴影;

哮喘以咳嗽、气喘、哮鸣、呼气延长为主症,常不发热,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

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疗:

a、强心——洋地黄;b、利尿——呋塞米;c、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

哮喘:

 是指一种以反复发作,喘促气急,喉间痰喉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 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

 

哮:

 是指呼吸时喉间的哮鸣之声,由痰吼而成。

 

喘:

 是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西医急性发作期处理:

 

1、吸氧    

2、糖皮质激素类静脉滴注    

3、支气管扩张剂   

4、强心(心衰时)  

5、扩容,纠酸  

6、抗感染  

7、镇静:

可用水合氯醛灌肠,慎用或禁用其他镇静剂  

8、机械通气

第九章 脾胃系病证 

泄泻: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

一般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西医名:

腹泻

✧重症泄泻:

可见小便短小、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 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

脱水患儿要采用液体疗法:

  第一天补液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 ml/kg。

  

厌食:

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但精神尚好为特征。

 

● 治疗原则:

运脾开胃

● 积与疳的关系:

“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有积不治,乃成疳证”

积滞:

 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病证。

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 胀满,嗳气酸腐,甚至吐血酸臭乳食或便秘,舌苔厚腻为特征。

 

疳证:

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

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痿糜或烦躁不安,饮食异常为特征。

 

✧诊断要点

1、有先天禀赋不足,长期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等病史 

2、 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饮食异常,大便不调

3、 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平均值15%以上 ,严重者40%以上

4、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疳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 

✧分类:

疳气、疳积、干疳3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治疗原则:

以健脾益气为主。

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的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情分度

轻度:

Hb90~110g/L(6个月到6岁);90~120g/L(6岁以上)。

RGB(3~4)x1012/L

中度:

Hb60~90g/L;RGB(2~3)x1012/L

重度:

Hb30~60g/L;RGB(1~2)x1012/L

极重度:

Hb<30g/L;RGB<1x1012/L

第十章心肝系病证 

三。

儿童多动症:

 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 简称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

临床以注意力不集 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为主要特征。

 西医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病位:

心、肝、脾、肾 

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 

● 治疗原则:

调和阴阳 

● 诊断要点:

  

1、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但智力正常  

2、多动不安,活动过度,不能安静地参加各种活动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4、体格检查动作不协调,翻手试验,对指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可阳性  

5、通常与7岁前起病,病程可持续6个月以上。

四。

 儿童抽动症:

 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临床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 部委肌肉运动抽动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

 西医为抽动障碍。

惊风:

是小儿常见的一种集中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西医称为小儿惊厥。

 

分类:

急惊风——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         慢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 

慢脾风:

慢惊风中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

 

● 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风、昏迷为特征。

 

常有痰、热、惊、风四证俱备的特点。

 

● 病因:

 外感风热,感受疫毒,暴受惊恐     

病位:

 心肝 

病机:

 邪陷厥阴,蒙蔽心窍,引动肝风 

● 诊断要点:

  

1、年龄:

 以3岁儿童多见,5岁以上逐渐减少 

2、接触疫疠之邪或有暴受惊恐史 

3、有明显原发疾病(感冒,肺炎喘嗽,疫毒痢,流行性腮腺炎等) 

4、症状:

 突然发病,以四证八侯为主。

 

5、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应阳性。

  

大便常规,血培养,脑脊液,头颅CT,脑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 症状特征:

四证八候 

  A。

四证:

针对急惊风而言 (痰,热,惊,风) 

风证——牙关紧闭、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惊证——昏谵惊叫或惊恐不安 

痰证——咳嗽气促、痰涎壅盛,或满口痰浊、喉中痰鸣、神志不清

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渴喜冷饮、便秘溲赤 

B。

八候:

 (搐,搦,掣,颤,反,引,窜,视) 

搐——肘臂伸 搦——十指开合 掣——势如相搏   颤——手足头身动摇    

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引——手若挽弓 窜——目珠斜视、或左或右    视——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 鉴别诊断:

 

癫痫:

1、反复发作无热惊厥;  2、抽搐反复发作;  3、口吐白沫或作畜鸣声; 

4、醒后如常人;        5、一般不发热;    6、可有家族史; 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型 

● 辨证要点P178 

1)辨表热、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 

3)辨外风、内风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 

5)辨轻证、重证 

● 治疗原则:

急惊风的主证是痰、热、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

● 急惊风抗惊厥治疗:

地西泮(安定),每次0、3~0、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 静脉缓慢注射,惊厥止则停用,注射过程注意防止呼吸抑制。

 黏膜给药(鼻饲)、直肠给药 

 

● 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

 

病因:

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急惊反复发作 

病机:

筋脉失养,虚极生风。

以虚为主。

 

病位:

肝、脾、肾。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八候”及虚证表现; 

● 治疗原则:

以补虚治本为主。

 

虚寒-温中健脾,温阳逐寒 

虚热-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八。

 肾系病证 

一。

急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 多发年龄:

3-8岁小儿,2岁以下罕见,尤以学龄儿童更多发。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分为“阳水”与“阴水”     

●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风邪、水湿、疮毒  病位:

肺、脾、肾  

病机: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 呼吸道感染者至发病的潜伏期为1-2周, 皮肤感染着2-4周。

 

2、水肿轻重不等。

 尿少或无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部分出现头晕头痛等,轻中度高血压表现。

 

3、重症病例可出现并发症:

 三大并发症:

急性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 

4、尿常规检查:

 红细胞增多,尿蛋白增多,少许白细胞。

大多有血沉增快,C3降低,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增高。

 

● 病理:

电镜下见肾小球基底膜内皮侧特异性“驼峰样”沉积 

● 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

 早期应卧床休息,早期戒盐,浮肿消退后改低盐,低蛋白:

 消肿口服呋塞米,降压首选硝苯地平 

2、 抗感染,利尿,抗高血压 

3、并发症及急症处理:

  

①高血压脑病:

积极降压,利尿,快速降压可用硝普钠

②严重循环充血:

 强利尿剂-呋塞米,积极控制血压 

③急性肾功能不全:

 严格控制水分入量,可静脉推注呋塞米,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必要时透析。

 

二。

肾病综合症:

 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为 特征。

多发于2-8岁小儿,其中以2-5岁为发病高峰。

 

● 临床分型:

把本病分为单纯型与肾炎型。

 

● 病理分型:

分为微小病变型与非微小病变型两大类,非微小病变型有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

 

●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感受外邪 内因-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病位:

 肺,脾,肾 

病机:

 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 

●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全身明显浮肿,呈凹陷性,腰以下肿甚,皮肤苍白,甚则出现胸水,腹水,脉沉无力 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并发症:

感染,低血容量休克,电解质紊乱,血管栓塞,急性肾衰竭  

(二)检查:

  

① 大量蛋白尿:

以大量蛋白尿为主,(3+—4+),可有RBC、WBC等。

尿蛋白定量大于0、05g/Kg/一天。

 

② 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量下降,白蛋白小于30g/L 

③ 高脂血症:

 血清胆固醇升高,常大于5、98mmol/L。

 

④ 明显水肿。

 

分型:

 一。

 单纯性肾病综合征:

 以 “三高一低”为主要表现      

 二。

 肾炎性肾病综合征:

 除三高一低以外,还需具备以下之一。

 

① 明显血尿:

 两周3次,红细胞>10个/HP 

② 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

 ≥120/80mmHg 

③ 持续性氮质血症:

 尿素氮≥10、7mmol/L 

④ 补体C3 反复降低 

● 鉴别诊断

与阳水鉴别:

 

阳水是以血尿,浮肿、少尿或尿闭、眩晕为主症。

病程较短,血压偏高,尿常规以大量红血球为主,ASO阳 性。

而阴水是以明显浮肿(指陷性)为主症,初期也可有尿少,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一般无血压升高, 尿常规检测是以大量蛋白尿为主。

且血清总蛋白低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 辨证施治 

(一) 辨证要点 

辨主要临床症象:

三高一低(水肿,高蛋白尿症,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辨脏腑之虚:

脾虚湿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

 

辨邪实:

邪实指水肿明显或兼有外邪,邪实症重者当以治标为先。

 

辨血瘀:

本证病程长,关键为本虚。

久病必伤络,气虚则血瘀,故本证常表现出面色晦暗,口唇紫暗, 舌质紫暗等血瘀症状,治当有所兼顾。

 

● 治疗法则:

本证性质属虚,治以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滋养肝肾,活血祛瘀为法。

 治疗过程若复感外邪,治当按“急则治其标”原则而先治之,外邪去方治其本。

出现危重变证时, 宜审因立法,组织抢救。

 

十一。

其他病证 

五迟五软:

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齿,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两者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 迟缓,甚至障碍的病证。

包括西医学的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等疾病。

 

五迟、五软病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

五。

紫癜:

 是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 血,便血,尿血。

常见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多于2岁以上,学龄儿童多件。

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可见于各年龄时期,分为急性型,满星星,其死亡率为1%。

 

● 诊断要点:

  

一。

过敏性紫癜:

   

1、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食物,药物过敏史。

  

2、 皮肤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感触皮面,压之不褪色的斑丘疹样紫癜。

  

3、 2/3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痛和尿异常。

  

4、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血块收缩实验正常。

毛细血管脆性实验阳性,血沉轻度增快。

  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有呼吸道感染史,多于感染后数天或数周内起病 

2、 皮肤出血点多散在,呈针尖样大小,一般不搞出皮面,以四肢及头面部多多见  

3、 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束臂试验阳性。

 

● 治疗原则:

 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

 

紫癜为离经之血,皆属瘀血,故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九。

 传染病 

一。

麻疹:

 是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记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眼泪汪汪,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特征。

 

● 病因病机 

西医: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中医:

  感受麻疹时邪 主要病位:

肺脾 

● 诊断要点:

  

一。

流行病学史:

 多在冬春季节,潜伏期大多为10-14天 

二。

临床表现:

  

1、初热期:

 持续2-4天,表现发热,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两侧颊粘膜见0、5-1mm直径大小的白色斑点, 周围有红晕,为数不一,此为麻疹粘膜斑。

同时伴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

 

2、出疹期:

 持续3-5天,一般发热3-4天后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依次向面,颈,躯干蔓延,约2-3天内遍布全身,最后达手足心,鼻准部。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不等,随着皮疹增多,颜色加深, 但皮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

 出疹后3-4天。

高热开始下降,出现糠麸样脱屑并见淡褐色的色素沉着。

 

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前驱期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2、细胞学和病毒抗原检查:

 可见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和麻疹病毒抗原。

  

3、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麻疹IgM抗体在发病后3天即可检出,IgG抗体滴定度如大于4倍增长,有诊断价值。

 

● 辨证论治:

 首要辨别顺证,你整,顺证再辩表里,逆证辨别脏腑。

 本病以清凉透疹为基本原则。

 

透疹勿用辛散耗津伤液,清解忌过于苦寒伤正,养阴须慎防滋腻留邪。

 

● 辨证要点:

主要辨别顺证、逆证,然后顺证再辨表里,逆证辨别脏腑 

● 治疗原则:

“麻不厌透”、“麻喜清凉”:

麻为阳毒,以透为顺,以清为要

二。

风疹:

 是由感受风疹时毒引起的记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流涕,全身出现淡红细小斑丘 疹,耳后,颈后,枕部核肿大伴触痛为主要特征。

由风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染,多感染幼龄儿童, 1-5岁小儿最多。

 

●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有明确接触史   

2、典型的风疹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