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1239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docx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

实词活用

一、名词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日:

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鞭数十鞭:

鞭子打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让……做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动词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传不习乎。

传:

传授的知识

2.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

让……争斗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

为……哀悼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

故、新:

旧的(新的)知识。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见贤思齐焉。

齐:

看起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削弱

4.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友人惭惭:

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

背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

专一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

昂首观之:

代词,指蚊子。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物外之趣:

的。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

其真无马邪?

(《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四、于

1、对,对于。

向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例:

受制于人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然数年恒不一见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

尘气莽莽然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通假字(“通假”指“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是知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孤塔)高插青冥。

2.谓语省略

(1)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使之与台齐

4.介词省略

(l)见二虫斗(于)草间。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惟危楼一座。

(2)见宫殿数十所

3.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徐喷以烟

(2)留蚊于素帐中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一、保留(像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

二、删除(删掉无意义的或没必要翻译的虚词、累赘部分)

三、添加(补出省略或隐含的内容)

四、对换(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五、调整(特殊句式调换,比喻、典故灵活翻译)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

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

“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乃命左右曰:

“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

卒尽欢而罢。

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

“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对曰:

“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乃夜绝缨者。

(节选自《说苑》)

【乙】醉吐相茵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

“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③耳。

”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缨:

系在颔下的帽带。

②趣cù:

通“促”,催促。

③茵:

垫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 不绝缨者不欢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C. 居三年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D. 不伐善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②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划线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①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②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1)A

(2)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①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殊优待过你,你为什么像这样奋不顾死呢?

②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4)“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

“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

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解析】【分析】

(1)A项,都解释为“拉”;B项,断/完全;C项,过了/在;D项,长处/善于;故选:

A。

(2)句意为:

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故断句为: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①句中重点词有:

德薄:

德行浅薄;异:

特殊对待;何故:

为什么;是:

这样;②句中重点词有:

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4)结合内容可分析,“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的意思是:

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

“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的意思是:

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

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A;

⑵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⑶①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殊优待过你,你为什么像这样奋不顾死呢?

②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⑷“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

“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

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

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

“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

”楚庄王说:

“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

”马上命令群臣说:

“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

”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

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

“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

”这位大臣说:

“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

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

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

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

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

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

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

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

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

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

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

”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

【乙】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

“子嗜鱼,何故不受?

”对曰:

“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狄怀之         怀:

归服

B. 假贷居贿         居:

储积

C. 以亡于楚         亡:

死亡

D. 有馈鱼于郑相者   馈:

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

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

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

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

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②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

(1)C

(2)D

(3)A

(4)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分析】⑴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项有误,亡:

逃亡。

⑵断句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所以其停顿为: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故选D。

⑶A项有误,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

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

⑷①若:

如果。

建:

建立。

患:

忧愁,忧虑。

句意是:

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②受:

接受。

禄:

俸禄。

无以:

没有办法。

句意是:

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A;

⑷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甲】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

“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

“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

“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乙文】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接受•有人问:

“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

”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

请写下来。

【答案】

(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求:

动词,探求;②微:

表假设,如果没有;③使:

动词,派,让;④食:

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

以,因为。

②斯:

这。

不业:

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

句意是:

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⑶甲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