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27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

实词活用

一、名词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日:

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鞭数十鞭:

鞭子打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让……做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动词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传不习乎。

传:

传授的知识

2.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

让……争斗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

为……哀悼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

故、新:

旧的(新的)知识。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见贤思齐焉。

齐:

看起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削弱

4.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友人惭惭:

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

背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

专一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

昂首观之:

代词,指蚊子。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物外之趣:

的。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

其真无马邪?

(《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四、于

1、对,对于。

向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例:

受制于人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然数年恒不一见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

尘气莽莽然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通假字(“通假”指“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是知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孤塔)高插青冥。

2.谓语省略

(1)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使之与台齐

4.介词省略

(l)见二虫斗(于)草间。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惟危楼一座。

(2)见宫殿数十所

3.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徐喷以烟

(2)留蚊于素帐中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一、保留(像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

二、删除(删掉无意义的或没必要翻译的虚词、累赘部分)

三、添加(补出省略或隐含的内容)

四、对换(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五、调整(特殊句式调换,比喻、典故灵活翻译)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连月不开       开:

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景:

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   去:

________

④则有心旷神怡   旷:

________

⑤亦甚雄快       甚: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

(1)“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曜,光辉;潜,隐没。

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

⑴①放晴;②日光;③离开;④开阔;⑤很,非常

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

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蚕答蛛曰:

“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

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

”蛛曰:

“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①经纬:

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

此指所吐之丝。

②黄口灿然:

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

③厥(jué):

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

④文章:

带花纹的织品。

⑤衮龙:

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

⑥绂绣:

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

⑦枵腹而营口:

枵(xiāo),枵腹,空腹。

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

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寡不敌众                       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

(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

B项,固然/顽固。

C项,都解释为“少”。

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

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据此可断句为: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

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

”,用自己和蜘蛛做对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自豪。

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冷血的,残忍的。

表现出对蜘蛛的憎恶。

故答案为:

⑴C;

⑵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⑶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理解,注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蜘蛛对蚕说:

“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

口吐出纵横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

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

你可能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

”蚕回答蜘蛛说:

“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

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

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自己(吃)饱。

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

“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④强饮三大白________

⑤客此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原文中________相映衬。

巧遇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请你写出两句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文抒发一下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绘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2)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

(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白: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一词多义词,更:

还。

词类活用词,客: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2)本题注意关键词: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

全白。

一:

全或都,一概。

莫:

不要。

更:

还。

痴似:

痴于,痴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句,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4)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

⑴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⑵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⑷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本题注意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⑷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

“此未足为我学也。

”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②百家之说。

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

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

于是,父子名动京师。

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①举茂才:

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

②六经:

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