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12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docx

一年级第四单元课时备课

第三单元植物与土壤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四部分《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保护土壤〉。

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让学生把知道关于土壤的事情、观察土壤的结果、想知道的问题都记录下来,认识土壤的种类及性质与植物的关。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

7、土壤里有什么

课题:

7、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质疑、自主设计、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归纳总结,使学生亲历探究的总过程。

2、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自制一份资料卡。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实验材料: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问:

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

土块是什么样的?

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新授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

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

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

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

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

(1)学生观察土壤。

(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

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

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

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

用手摸有什么感觉?

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

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

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

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

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

分几层?

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

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

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

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

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

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

用酒精灯加热土壤。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闻到了什么气味?

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1、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

2、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

3、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

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

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

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E提问:

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

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

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

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互相评一评。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8土壤的种类

课题:

8土壤的种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

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

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

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

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

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

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

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

用放大镜看用手捻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提问:

土壤分为哪三种?

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9土壤与植物

课题:

9土壤与植物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过程与方法: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1、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教学准备:

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3、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提出问题: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

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

也可以合作进行。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0保护土壤

课题:

10、保护土壤

课型: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

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

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

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

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

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拓展活动:

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认识光》、《玩镜子》《筷子“折”了》、《彩虹的秘密》、《飞旋的陀螺》、《光与我们的生活》六课组成,主要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以“光”为主线,主要探究光的直线的传播、各种镜子的反光特点,《认识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引领,认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奇妙的镜子》在了解光的传播路线后,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各种镜子反光的特点。

11、认识光

课题:

11、认识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过程与方法:

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

活动准备: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学生交流

二、活动一:

三、提出问题:

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

自然光

人造光

生物光……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选了这六种光?

它们有什么代表性?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

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

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

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

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

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

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

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

活动三:

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

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

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

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

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

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

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

板书设计:

11、认识光

 

教后反思:

 

12、玩镜子

课题:

12、玩镜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2、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

过程与方法:

研究镜子在生活的物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活动准备:

搜集相关的事物和图文资料。

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生活中哪些物品中有镜子?

你搜集了哪些与本课探究有关的材料?

学生交流、回答。

小结:

活动一:

玩各种各样的镜子

讲述:

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1、交流,

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们有什么发现,设计观察方案。

开展观察活动

以表格为引导观察三种镜子的成像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交流、整理:

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结论:

凸透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

凹透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三种镜子所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有较大变化。

活动二:

我们一起做游戏

1、提出问题:

镜子反射的太阳会聚到一点,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活动

(1)学生进行假设与预测。

(2)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填实验表格。

(3)讨论交流结果。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比赛,分别将阳光反射到各自的温度计上,一段时间后,看哪组温度计升温的快。

结论:

镜子反射的光会聚到一块后,温度会升高。

板书设计:

12、玩镜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温习上节课内容

授新的活动内容

授新的活动内容

活动三: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

镜子的用途很广,你能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小结:

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起到了观察扩大范围的作用;平面镜具有可以成像的作用;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太阳灶说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

自由活动:

1、出示万花筒,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模仿制作万花筒。

拓展活动:

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用到镜子的物品,了解镜子起到的作用。

板书设计:

12、玩镜子

 

课后反思:

 

13、筷子折了

课题:

13、筷子折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原理

情景、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活动准备:

水、烧杯、筷子、硬币、有金鱼的鱼缸、激光灯、厚玻璃板、透明胶、纸屏、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把贴有小鱼的塑料泡沫插入较深的透明鱼缸中,分别找几个学生上来用铁针叉鱼,看谁叉的有快又准?

师:

其实这是一种光的现象,是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光的世界,来揭开答案好吗?

二、实验探究,了解光的折射。

1、筷子折了

观察现象:

将筷子斜插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

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水面处就“折断”了?

生自由发言,师鼓励生的想法。

2、光点偏了

小组合作:

用激光灯的光透过厚玻璃板,仔细观察纸屏上的光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光点偏了。

师:

为什么会这样?

谁来试着解释一下?

生自由发言

师:

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

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小组交流。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师板书:

光、空气、玻璃。

引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3、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师: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这两个实验,大家想不想亲自来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的实验用品,小组合作来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好吗?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现象。

生进行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生汇报实验情况。

4、小结

师:

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同一种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

透明物质。

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三、学以致用,解释现象。

1、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上课时我们为什么叉不到鱼了吗?

2、那筷子为什么“折”了呢?

生发言。

3、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4、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投影:

小男孩在河边)

生解释现象。

四、认识自然界中光的折射现象。

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出示投影介绍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现在,你能用所学知识简单的解释以上奇观的成因吗?

生简单解释成因,师引导。

五、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他骗了你的眼睛。

魔术师经常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试着去了解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4、彩虹的秘密

课题:

14、彩虹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3、认识光的三原色的实验材料──每人一支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黏胶片。

4、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

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

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

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

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

你会观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