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67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2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语文教案.docx

《六下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教案.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下语文教案.docx

六下语文教案

《学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之”字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出示文言警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

   (请同学们自渎这些警句,再把你的理解讲一讲。

   师:

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有些字的音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古文,题目叫《学弈》,什么叫“学弈”?

这篇古文全文“之”字出现六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留意。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棵古树下去看学下围棋。

(出示画面)

  ㈡看图感知

   1、整体感知插图

     师:

观察这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吗?

   2、部份观察插图

     师:

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来说……

  ㈢初读课文

    师:

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诵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各自读读课文。

   1、学生各自读(请大胆地读,大声地读)

   2、老师范读,学生比较:

读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一、速度比较慢,二、句中停顿比较多。

  ㈣再读课文

   1、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老师试读一遍给你们看(听),待会你们也试一试。

   2、继续练读,摇头晃脑地读、试读。

    (谁想试读的请站起来,读的像古人的给予充分的肯定。

  ㈤自学课文

   1、导学:

     师:

学古文重在理解。

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你们是怎样学古诗的,怎样理解的?

   2、标记注释,理解内容。

     师:

学古文,可以对照注释……课文里的注释很多,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注在课文中相应字的旁边。

注好了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该怎么说,句子通顺不通顺——(学生注释)

   3、同桌对说,合作学习。

    

(1)把刚才解释过来的连起来说,同桌交流。

    

(2)接着一起研读“之”字的不同解释。

       出示带有“之”字的句子: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汇报交流:

说说“之”的意思。

   5、还有哪些字不理解,需要帮助解决的吗?

(其、以……)

   6、解决问题,理解文意。

(出示问题)

     师:

现在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来检验你们的自学效果:

     ①弈秋这两个学生怎样学下围棋?

     ②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不一样,他们的学习结果怎样呢?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④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或有这样的经历)

  ㈥学讲故事

   1、看谁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用自己的话来讲。

   2、学生试讲,大家赏识评价。

   3、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一人  三心二意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

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

小孩。

   (3)其:

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

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

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

(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

(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

好像。

此:

这。

乎:

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

(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为:

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

(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

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

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

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

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

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

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

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

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

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

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

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

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

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

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

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问:

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

教师板书:

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

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

(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也可以问:

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

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

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

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

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

(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

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

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

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

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

“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