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67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

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

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

-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明确提出问题

(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

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36×30=

  师:

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身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身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

因此,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

(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

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

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

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

这样写很简便。

  师:

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

现在这个电影院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多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

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

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

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

40×30。

  师:

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

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

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

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

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

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明确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

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

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

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因此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

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

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

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

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如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

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因此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因此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因此,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身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

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

好!

现在请同学们自身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我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

下面让我们利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

请看练一练第3题。

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身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2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身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

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

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

如何来算呢?

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

(出示课件图画:

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

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

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

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周长?

(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

(教师板书: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

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出示课件:

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

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

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

(问题明显,齐答)结论:

(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

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

“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

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

(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

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因此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

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

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

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

学生要明白:

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身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

00是下午()时

  16:

00是下午()时

  18:

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

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

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明确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

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

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

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

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

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

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

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你会安排你自身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身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身动手制作自身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身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

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

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

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身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身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

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身明确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并要会明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因此学生在自身安排的时候能合理,科学地安排自身的周末。

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明确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

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升自身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是由于受自身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

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利用计算方法。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利用自身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

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明确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明确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身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

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利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身思考,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不错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

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

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4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

(板书:

实际问题)

  师:

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

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

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身收集到的信息,能明确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

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你可以自身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

5×2=10(元)

  10×6=60(元)

  提问:

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

5表示什么?

2呢?

“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

(买6袋要多少元:

10×6=60)

  提问:

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

6×5=30(个)

  30×2=60(元)

  提问:

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

6表示什么?

5呢?

“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

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

(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30×2=60)

  提问:

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明确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

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因此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

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

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

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

方法一先算什么?

方法二呢?

  讲述:

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

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

(板书:

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

(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

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身的算法,说说自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

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

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

(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

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

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各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

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

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5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身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身的想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利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