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99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学实验指导.docx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实验室规则

1、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

关闭手机。

2、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3、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

4、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5、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

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指导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严禁随意乱倒。

6、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7、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清洁,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

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目录

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3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9

实验三土壤剖面野外观察…………………………………………12

实验四土壤水分的测定……………………………………………16

实验五土壤颗粒分析及手测质地…………………………………17

实验六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20

实验七土壤酸碱度的测定…………………………………………23

实验八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25

实验九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28

 

实验一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识别

土壤是由母质发育而成,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矿物本身又有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学习土壤学的人,必须先学习岩石和矿物,以了解土壤母质,为学习土壤学打下基础。

本实验是使用放大镜、条痕板、小刀、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物品,对主要的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进行肉眼观察鉴定。

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

(一)形态

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土状——细小均匀的粉末状集合体,如高岭石。

纤维状——晶体细小,纤细平行排列,如石棉。

鲕状——似鱼卵状的园形小颗粒集合体,如赤铁矿。

豆状——集合体成园形或椭圆形大小似豆者。

如赤铁矿。

(二)颜色

矿物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颜色,矿物的颜色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一般地说,颜色是光的反射现象。

如孔雀石为绿色,是因孔雀石吸收绿色以外的色光而独将绿色反射所致。

矿物的颜色,根据其发生的物质基础不同,可以有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具有的色素表现出来的颜色,如石英的白色。

他色——矿物因为含有外来的带色素的杂质而产生的颜色,如无色透明的石英(水晶)因锰的混入而被染成紫色,即是他色。

假色——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由于氧化膜的干涉效应而产生的颜色。

(三)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

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擦划,(必须注意矿物硬度小于瓷扳)所留在瓷板上的颜色即为条痕。

条痕对有色矿物有鉴定意义。

(四)光泽

矿物表面对入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称光泽。

按其表现可分为:

金属光泽——如黄铁矿

半金屑光泽——如赤铁矿

非金屑光泽——玻璃光泽:

如石英晶面

油脂光泽:

如石英断口面

丝绢光泽:

如石棉

珍珠光泽:

如白云母

土状光泽:

如高岭石

(五)硬度

矿物抵抗磨擦或刻划的能力。

决定硬度时,常常用二个矿物相对刻划的方法即得出其相对硬度。

表示硬度的大小,以摩氏硬度计的十种矿物作标准,从滑石到金刚石依次定为十个等级,其排列次序是:

代表矿物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在野外可用指甲(硬度2-2.5)、回形针(3)、玻璃(5)、小刀(5-5.5)、钢锉(6-7)代替标准硬度计。

(六)解理

矿物受击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矿物破裂时呈现有规则的平面称为解理面,按其裂开的难易、解理面之厚薄、大小及平整光滑程度,一般可有下列等级。

极完全解理——解理面极平滑,可以裂开成薄片状,如云母。

完全解理——解理面平滑不易发生断口,往往可沿解理面裂开成小块,其外形仍与原来的晶形相似,如方解石的菱面体小块。

中等解理——在矿物碎块上,既可看到解理面,又可看到断口。

如长石、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在矿物的碎块上,很难看到明显的解理面,大部分为断口,如灰磷石。

无解理——矿物碎块中除晶面外,找不到其他光滑的面,如石英。

必须指出,在同一矿物上可以有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几向解理出现。

例如云母具有一向极完全解理;长石、辉石具有二向完全解理;方解石具有三向完全解理等。

(七)断口

矿物受击后,产生不规则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在解理不发达以及非结晶矿物受击后,容易发生断口。

其形状有:

贝壳状(如石英的断口)、参差状(如自然铜)、平坦状(如磁铁矿)等。

同一矿物,解理与断口的性质表现出互为消长的关系,如极完全解理的云母,则不易见到断口。

(八)盐酸反应

含有碳酸盐的矿物,加盐酸会放出气泡,其反应式:

CaCO3+2HCl——→CaCl2+C02↑+H2O

根据与10%的盐酸发生反应时放出气泡的多少,可分四级:

低——徐徐的放出细小气泡中——明显起泡

高——强烈起泡。

极高——剧烈起泡,呈沸腾状

(九)根据表1所列项目,认识各种矿物

表1各种矿物的性质和风化特点

特征

名称

形状

颜色

条痕

光泽

硬度

解理

断口

10%HCl

反应

其他

风化特点与分解产物

石英

六方柱、椎或块状

无、白

玻璃油脂

7

贝壳状

晶面上有条纹

不易风化、难分解,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

正长石

板状、柱状

肉红为主

玻璃

6

二向

完全

风化后产生粘粒、二氧化硅和盐基物质,正长石含钾较多,是土壤中钾素来源之一。

斜长石

板状

灰白为主

6-6.5

解理面上可见双晶条纹

白云母

片状、板状

玻璃

珍珠

2-3

一向极

完全

有弹性

白云母抗风化分解能力较黑云母强,风化后均能形成粘粒。

并释放大量钾素,是土壤中钾素和粘粒来源之一。

黑云母

黑褐

浅绿

角闪石

长柱状

暗绿、灰黑

玻璃

5.5-6

二向

完全

参差状

容易风化分解产生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硅及粘粒。

并释放大量钙、镁等元素。

辉石

短柱状

深绿、褐黑

5-6

橄榄石

粒状

橄榄绿

玻璃

油脂

6.5-7

不完全

贝壳状

易风化形成褐铁矿,二氧化硅以及蛇纹石等次生矿物。

方解石

菱面体或

块体

白、灰黄等

玻璃

3

三向

完全

易受碳酸作用溶解移动,但白云石稍比方解石稳定,风化后释放出钙、镁元素,是土壤中碳酸盐和钙、镁的重要来源。

白云石

3.5-4

磷灰石

六方柱或块状

绿、黑、

黄灰、褐

玻璃

油脂

5

不完全

参差状

贝壳状

风化后是土壤中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

石膏

板状、针状、

柱状

无、白

玻璃、珍

珠、绢丝

2

完全

溶解后为土壤中硫的主要来源

赤铁矿

块状、鲕状、

豆状

暗红至铁黑

樱红

半金属、

土状

5.5-6

易氧化,分布很广,特别在热带土壤中最为常见。

褐铁矿

块状、土状、

结核状

黑、褐、黄

棕黄

土状

4-5

其分布与赤铁矿同。

磁铁矿

八面体、粒状、块状

铁黑

金属

5.5-6

磁性

难风化,但也可氧化成赤铁矿和褐铁矿。

黄铁矿

立方体、块状

铜黄

绿黑

金属

6-6.5

晶面有条纹

分解形成硫酸盐,为土壤中硫的主要来源。

高岭石

土块状

白、灰、浅黄

白、黄

土状

有油腻感

由长石、云母风化形成的次生矿物,颗粒细小是土壤粘粒矿物之一。

二、主要成土岩石的观察

组成地壳的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三大类,即:

由岩浆冷凝而成者称岩浆岩;由各种沉积物经硬结成岩而成者称沉积岩;由原生岩经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作用后发生了变质的岩石称变质岩。

三者由于成因不同,以致在各自的组成、结构和构造中都有较大的差异。

肉眼鉴定岩石的方法,主要对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才能区别出所属岩类和定出岩石名称。

(一)颜色

岩石的颜色决定于矿物的颜色,观察岩石的颜色,有助于了解岩石的矿物组成。

如岩石深灰及黑色是含有深色矿物所致。

(二)矿物组成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揽石。

沉积岩主要矿物除石英、长石等外,还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矿物、有机质等。

变质岩的矿物组成除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外,常含变质矿物如石榴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绢云母等。

(三)结构

1、岩浆岩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

其主要结构有:

全晶等粒、隐晶质、斑状、玻璃质(非结晶质)。

全晶等粒结构——岩石中矿物晶粒在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且晶粒大小一致。

如花岗岩。

隐晶质结构——岩石中矿物全为结晶质,但晶粒很小,肉眼或放大镜看不出晶粒。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不等,有粗大的晶粒和细小的晶粒或隐晶质甚至玻璃质(非晶质)者称斑状结构。

大晶粒为斑晶,其余的称石基。

如花岗斑岩。

2、沉积岩结构指岩石的颗粒大小、形状及结晶程度所形成的特征叫结构。

一般沉积岩结构有:

碎屑结构(砾、砂、粉砂)、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等。

①碎屑结构碎屑物经胶结而成。

胶结物的成份有钙质、铁质、硅质、泥质等。

按碎屑大小来划分有:

砾状结构——大于2mm以上的碎屑被胶结而成的岩石,如砾岩。

砂粒结构——碎屑颗粒直径为2—0.1mm者如砂岩。

粉砂结构——碎屑颗粒直径为0.1—0.01mm者如粉砂岩。

②泥质结构颗粒很细小,由直径小于0.01mm的泥质组成,彼此紧密结合,成致密状,如页岩、泥岩。

③化学结构由化学原因形成,有晶粒状、隐晶状、胶体状(如鲕状、豆状)。

为化学岩所特有如粒状石灰岩。

④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生物碎片组成如生物灰岩。

3、变质岩结构变质岩多半具有结晶质,其结构含义与岩浆岩相似,有等粒状、致密状或斑状等。

在结构命名上,为了区别起见,特加上“变晶”二字,如等粒变晶、斑状变晶、隐晶变晶。

(四)构造

1、岩浆岩构造指矿物颗粒之间排列方式及填充方式所表现出的整体外貌。

一般有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构造。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完全没有秩序。

为侵入岩的特点,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均为块状。

流纹状构造——岩石中可以看到岩浆冷凝时遗流下来的纹路,为喷出岩的特征,如流纹岩。

气孔状构造——岩石中具有大小不一的气孔,为喷出岩特征,如气孔构造的玄武岩。

杏仁状构造——喷出岩中的气孔内,为次生矿物所填充,其形状如杏仁,常见的填充物如蛋白石、方解石等.

2、沉积岩构造指岩石中各物质成份之间的分布状态与排列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外貌。

沉积岩的最大特征是具层理构造,即岩石表现出成层的性质。

层理的面上常常保留有波浪、雨痕、泥裂、化石等地质现象,把它称为层面构造。

3、变质岩构造变质岩的构造受温度、压力两个变质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构造是片理构造,它是由片状或柱状矿物有一定方向排列而成,由于变质程度的深浅,矿物结晶颗粒大小及排列的情况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构造:

板状构造——变质较浅,变晶不全,劈开成簿板,片理较厚,如板岩。

千枚状构造——能劈开成簿板,片理面光泽很强,变晶不大,在断面上可以看出是由许多极簿的层所构成,故称千枚,如千枚岩。

片状构造——能劈开成簿片,片理面光泽强烈,矿物晶粒粗大,为显晶变晶。

片麻状构造——片状、柱状、粒状矿物呈平行排列,显现深浅相间的条带状,如片麻岩。

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矿物重结晶后成粒状或隐晶质,一船情况在肉眼下很难看出它的片理构造,而成块状或保持原来层状构造。

如大理岩、石英岩。

(五)根据表2所列项目,认识各种岩石

三、作业

1、未知矿物的签定

2、未知岩石的鉴定

表2主要成土岩石

岩类

岩目

名称

矿物组成

颜色

结构构造

风化特点和分解产物

岩浆岩

花岗岩

钾长岩、石英为主,少量斜长石、云母、角闪石

灰白、肉红

全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抗化学风化能力强,易物理风化,风化后石英成砂粒,长石变成粘粒,且钾素来源丰富,形成砂粘适中的母质。

闪长岩

斜长石、角闪石为主,其次为黑云母、辉石

灰、灰绿

全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易风化,形成的土壤母质粘粒含量高。

辉长岩

斜长石、辉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橄榄石

灰、黑

全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易风化,生成富含粘粒、养料丰富的土壤母质。

玄武岩

与辉长岩相同

黑绿、灰黑

隐晶质、斑状结构,常有气孔状,杏仁状或块状构造。

与辉长岩相似。

沉积岩

砾岩

由各种不同成分的砾石被胶结而成。

决定于砾石

和胶结物

砾状结构(由粒径>2mm砾石被胶结而成)层状构造。

风华成砾质或砂质的母质,土壤养分贫乏

砂岩

主要由石英、长石砂粒被胶结而成

红、黄、灰

砂粒结构(颗粒直径0.1-2mm)层状构造

风化难易视胶结物而定,石英砂岩养分含量较少,长石砂岩养分含量较多。

页岩

粘土矿物为主

黄、紫、黑、灰

泥质结构(颗粒粒径<0.01mm),页理构造。

易破碎,风化产物为粘粒,养分含量较多。

石灰岩

方解石为主

白、灰、黑、黄

隐晶状、鲕状结构,层状构造,有碳酸盐反应

易受碳酸水溶解,风化产物质地粘重,富含钙质。

变质岩

板岩

泥页岩浅变质而来

灰、黑、红

结构致密板状构造(能劈开成薄板)

比页岩坚硬而较难风化,风化后形成的母质和土壤与页岩相似。

千枚岩

含云母等泥质岩变质而来

浅红、灰、灰绿

隐晶结构,千枚状构造、断面上常有极薄层片体,表面具有绢丝光泽。

易风化,风化产物粘粒较多,并含钾素较多。

片麻岩

多由花岗岩变质而来

灰、浅红

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黑白相间,呈条带状)

与花岗岩相似。

石英岩

由硅质砂岩变质而来,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

白、灰

粒状、致密状结构,块状构造

质坚硬、极难化学风化,物理破碎后成砾质母质。

大理岩

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多由石灰岩变质而来。

白、灰、绿、红、黑、浅黄

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与10%HCl反应剧烈

与石灰岩相似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1、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决定的,为了研究土壤资源,了解土壤发生、发育的化学过程和理化性质,必须按照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对于每一种土壤类型,至少应取三个重复剖面,各重复剖面的同一层次样品不得混淆。

土壤剖面样品采集时,有关剖面点选择、剖面的挖掘,采样方法等步骤可参看“土壤剖面现场察看”一节。

2、原状土壤样品:

为进行土壤某些物理性质的测定,须要采集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壤中部采样,为研究土壤结构性的样品,采集时必须注意土壤湿度,不宜于过干或过湿的情况下采集,在采集和携带过程应保持土块不受挤压而变形,与土铲接触变形的部分都应弃去,将样品放于铝盆中,携回室内进行处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采用段取即自地表起每10米或20厘米采集一个样品。

4、平均(混合)样品

为了研究苗木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在苗圃地中或实验地中分数处采集土壤,然后进行混合。

通常采取一定深度(随苗木根系深度而定)的土壤或只取耕作层的土壤。

⑴、选点:

为了获得平均样,必须采用多个点的混合样品,样品的选择可依地块(小区)的不同情况,集“之”字形横过小区布点(图2-1a),倘若沿对角线或规则的往小区中安排样点往往会遇到肥堆,条状施肥或因样点太少,使所取的图样没有代表性(图4-1b),布点的多少视土地面积和地平坦或起伏状况决定,每亩地上约选取5-10个样点选取样点时,应避免在非代表性的地方布点。

⑵、取样:

每一样点采取数量应大致相等,可用小铲挖取10×10×20cm的土体,若取来土样则可由上向下铲取一片土壤(图2-2),将各样点所取土壤放在油布上均匀混合,用四分法逐次弃去多余部分,将最后剩余的大约1公斤的平均样品装入样袋中,然后填写标签,整理后带回室内。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

1、风干:

除了某些项目(如田间水分、硝态氮、铵态氮、亚铁等),需用新鲜土样测定以外,一般项目都用风干样品进行分析。

将土壤样品弄成碎块平铺在干净的纸上,堆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经常加以翻动,以加速干燥,并随时拣去粗大的植物残体,结核等物。

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通风厨中风干,切忌阳光直接曝晒,也勿使酸碱、蒸汽或氮等气体侵入,风干时在土面上盖上薄纸,以防尘土落入。

待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捻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燥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

 

   abc

正确布点不正确布点

图2-1土壤采样布点的方式

 

 

 

 

 

 

Ⅰ平铺样品Ⅱ对角划分Ⅲ对角取样

 图2-2四分法取样示意图

 

2、磨细过筛:

挑出自然风干土样内的植物残体,使土体充分混匀,称取土样约500克放在乳钵内研磨。

用四分法取500g干土样放在硬木盘上,用木棒捻压(不可用铁棒或岩石粉碎机,以防压碎石块或铁污染),用孔径为1mm的筛子过筛,直至全部筛完(检验方法是用手搓石块时,无土粒粘附在手上),将>1mm石砾称重,计算石砾占总土重的百分数,然后弃去。

<1mm的土样经充分混合后,置于广口瓶中,贴上标签,就能用作速效N、P、K,土壤酸度,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和土壤机械组成、吸湿水等一般常规项目使用。

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全磷、全钾等全量分析以及微量元素测定称量很少,需进一步磨碎,方法是:

从<1mm土样中用方格法(即将<1mm土样铺成薄层,划分许多小方格,在每一个小方格内均匀取样),取50g样土,全部研细通过0.25mm筛孔的筛子。

土样分用广口瓶保存,贴好标签备用。

三、土壤样品的保存

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的土壤样品,通常应保存半年至一年,以备必要时查核,标准样品或对照样品则需长期妥善保存,保存的分析样品须密装在磨口塞的广口瓶中,瓶上贴有标签,瓶内放有一张同样的标签,以防瓶外标签脱落。

标签上记明土样号码、土类名称、采样土点、采土深度、采样日期,采取人等项目,一般样品在分析后,剩余部分也可装入纸袋保存。

瓶装或纸袋样品,应避免存放在受日光、高温、潮湿和酸碱气体等影响的环境中。

四、数据处理

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石砾百分率。

石砾重量

石砾含量(%)=—————————×100

土壤总重量

附注:

土筛号数即为每英寸长度内的孔(目)数,如100号(目)即为每一英寸长度内有100孔(目)。

筛号与筛孔直径(mm)对照见附表。

五、作业

完成土样处理工作,并写实验报告。

 

附表标准筛孔对照表

筛号

筛孔直径(毫米)

筛号

筛孔直径(毫米)

2.5

8.00

35

0.50

3

6.72

40

0.42

3.5

5.66

45

0.35

4

4.76

50

0.30

5

4.00

60

0.25

6

3.36

70

0.21

7

2.83

80

0.177

8

2.38

100

0.149

10

2.00

120

0.125

12

1.68

140

0.105

14

1.41

170

0.088

16

1.18

200

0.074

18

1.00

230

0.062

20

0.84

270

0.053

25

0.71

325

0.044

30

0.59

 

实验三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一、实验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pH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pH标准比色卡,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

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

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

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