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4326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8月

 

第一章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概述

第一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定义

第二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分类

第三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章2013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三、未来经济政策分析

第二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相关政策

二、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相关标准

第三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技术发展概况

二、城市集中供热技术工艺流程

第三章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一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一、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3-2018年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供给分析与预测

一、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市场供给分析

二、2013-2018年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供给预测

第三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项目统计

第四章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经济指标统计

一、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供给情况分析

二、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利润情况

第二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资产与成本情况

一、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资产情况分析

二、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主营业务成本情况

第五章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重点区域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节北京地区供需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供给分析

二、城市集中供热需求分析

第二节山东地区供需分析

一、《山东省供热管理条例》出台

二、济南集中供暖收费标准有大变化

第二节重点地区

(二)供需分析

一、省住建厅依托民心网开通“供暖直通车”

二、市县(区)供热管理单位联动监管

三、供暖期群众集中反映四类热点问题

四、从民心网上看辽宁供暖五大新变化

第六章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价格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2008-2013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价格分析

第二节影响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市场价格因素分析

第七章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第一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上游产业分析与预测

一、中国城市集中供热上游产业发展概述

二、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上游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二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下游产业分析与预测

第八章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龙头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

第一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财务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财务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财务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规划

第四节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财务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规划

第五节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财务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规划

第六节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财务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规划

第九章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热电联产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热电联产的优点(-)降低能源消耗

三、热电企业面临的问题

四、发展趋势

第二节地源热泵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行业规模

二、运行特点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太阳能供热行业分析

一、行业规模

二、太阳能供暖系统分类

三、太阳能供热发展趋势

第十章2013-2018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投资机会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前景

二、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热点

三、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区域

四、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吸引力分析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技术风险分析

二、城市集中供热原材料风险分析

三、城市集中供热政策/体制风险分析

四、城市集中供热进入/退出风险分析

五、城市集中供热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第一章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概述

第一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定义

从城市集中热源,以蒸汽或热水为介质,经供热管网向全市或其中某一地区的用户供应生活和生产用热,也称区域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

我国城市供热热源的型式有热电厂、集中锅炉房、分散锅炉房、工业余热、核能、地热、太阳能、热泵、家庭用电暖器和小燃煤(油、气)炉等。

集中供热广泛应用的热源主要是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

城市供热系统一般由3部分组成,即热源、热网和热用户。

热源又称热力的生产,主要是指生产和制备一定参数(温度、压力)热媒的锅炉房或热电厂。

热网是输送热媒的室外供热管路系统,是热源与热用户连接的纽带,起着输送和分配热源的作用。

热用户是指直接使用或消耗热能的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系统等。

第二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分类

城市供热系统可按下列方式进行分类:

按热媒不同,分为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

按热源不同,分为热电联产系统、锅炉供热系统,另外还有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等作为热源的供热系统。

供热所用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气、电能、核能、地热、太阳能等,集中供热所用能源仍以煤炭为主。

按供热管道的不同,可分为单管制、双管制和多管制的供热系统。

第三节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是建国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发展起来的。

1978年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国北方城市采取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广开热源,大力对集中供热事业进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到一九八三年年底,北方102个城市中,建立集中供热设施已有17个城市,共敷设供热管道六百余公里,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且兼供了部份生产用蒸汽,平均每年可节约标准煤一百余万吨,减少城市烟尘56000吨,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硫38000吨。

目前,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城市建设的其它事业相比较,基础还很薄弱,普及率也很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

第二章2013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中下移过程之中,内生增长动力疲弱,政策放松的空间受到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和众多体制性因素的制约。

加之2013年是各国政府完成换届之后的元年,全球都在寻找金融危机之后的突围之路,转型和变革自然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新旧杂陈,但更多落地之策还悬而未决。

抱有期待,但并不急于速成。

2013,当是绸缪之年。

二、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经济困境和现实选择

引领过去十年高增长的房地产资本化红利和加入WTO红利的消散,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求不足成为慢性病,产能过剩问题变得严重而持久。

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转换之路漫长艰难,经济政策的空间越显局促,政策刺激的效果边际递减而副作用边际递增。

主要体现在:

财政收入趋缓,财政负担趋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压力和土地出让金萎缩限制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资产价格泡沫化倾向和自身财务约束限制银行信用再次无度扩张;企业整体负债率显著上升并居于世界前列,国企和大型企业更加明显,结构恶化。

经济和政策的中期约束之下,2013年,中国经济如何突围有三种路径:

一是重回政策刺激;二是容忍经济增速下行和失业上行,力推改革;三是稳增长的同时,边际渐进改革,在僵持中前行。

据判断,第三种选择的可能性较大。

三、未来经济政策分析

2013年,中国的内外战略都面临调整,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可望成为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大背景是主因,政府换届、改革预期强化,则仅是次因。

201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

“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既然是深度调整期,而对策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国际博弈中更加主动,乃至反制而不是一味追随和被动承受,利用这个机会“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形势判断决定了政策目标从增长数量向发展质量的转变。

2013年的工作重点,就不仅是简单延续2012,或者仅就2013一年,而是布局2013开始的十年。

中央强调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拒绝“有水分的增长”,“保增长”或“稳增长”没有出现在关于2013年的政策表述中,而经济结构调整在多处得到了强调,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在“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对“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等,不一而足。

但政策的实施具有不确定性,政策落地尚需细化。

目前的政策表述包含了多重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转型目标和增长目标,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等等。

目标太多就容易缺乏头绪,更严重的是,目标之间就有了相互冲突的可能。

如何区分主次、把握尺度,不仅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政策的自由裁量空间,降低了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例如:

1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彝推进城镇化,如何相辅相成?

2012年,房价调控未达目标,严厉的限购、限贷政策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上涨尤多,这表明三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的房价是高估的,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形下贸然推进城镇化,可能会助长资产泡沫的副作用。

2适度增加社会融资总量和贷款规模的货币政策和“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的形势判断,如何一致?

而实施城镇化、加强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巨大资金缺口,如何解决?

以赤字财政满足,长期则难逃“国债和税收等价”的宿命,甚至引致潜在的通胀风险。

因此,这意味着尽管对问题的认识是清醒和全面的,但各项政策针对了不同的问题,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和配套的能够落地的实施方案。

以积极财政和稳锦币两个问题为例。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实施?

以地方政府还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实施?

中央政府增加国债发行在预期之内,但用在哪里?

增加太多不太现实,也不必要,增加有限则对于新增的庞大政府事权杯水车薪。

增加地方的财税权,有多少空间?

对于目前地方的财政紧张状况,能有多大缓解?

核心问题在于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

我们认为,积极财政应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会增加财税权,但空间有限,也不是解决其财权事权矛盾的出路,经验表明,财权越大,事权越多,财政紧张状况越会加剧,要解决矛盾,只有让渡部分事权给市惩私人部门;事关地方负债扩张的融资平台,不应该放松。

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了数量和价格工具。

数量工具,“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这有增加直接融资之意,也有货币政策中性偏松之意。

价格工具,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如何降低?

是通过连续降息降准、增加货币供给、放松地方融资约束、重走廉价货币老路的方式,还是通过经济适度调整、允许风险适度暴露、挤出非合意需求的转型方式?

希望是后者。

比“放”或“收”的调控政策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

唯有改革方能化解转型问题。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2013年六大任务中最重要的工作。

“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2013年的体制改革,可能更多的实质性内容还得期待2013年的“两会”、中共十八届二中和三中全会。

政策演进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试错是改进的常经之路。

直面问题,并不能替代对过往政策实践的反思。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政策,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障房建设,非公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改革,“维稳”,等等,各有经验教训。

2013,基本可以排除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概率,但仍需警惕地方扩张超预期的风险。

第二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相关政策

201002,《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费改革工作的意见》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

201006,《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任务的通知》节能减排,加大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力度,完成供热改造“十一五”指标。

201007,《关于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十二五”需求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为国家有依据地制定“十二五”供热改造计划提供参考。

201011,《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规范供热标准。

201101,《关于加强城镇供水、供气、供热行业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规范供热管理、保障供暖安全运行。

201101,《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供热计量改革、节能减排。

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大连、吉林、黑龙江、山东、青岛、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保障居民供热采暖,经国务院批准,现将“三北”地区供热企业(以下称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11年供暖期至2015年12月31日,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以下称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

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包括供热企业直接向居民收取的、通过其他单位向居民收取的和由单位代居民缴纳的采暖费。

免征增值税的采暖费收入,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单独核算。

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应当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免税收入比例。

本条所述供暖期,是指当年下半年供暖开始至次年上半年供暖结束的期间。

二、自2011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既向居民供热,又向单位供热或者兼营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供热企业,按其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本通知所述供热企业,是指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和热力产品经营企业。

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包括专业供热企业、兼营供热企业和自供热单位。

四、本通知所称“三北”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相关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的公告201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7-2010,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标准》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供热系统运行管理方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是国内第一部供热系统评价标准。

它的实施将对加强城镇集中供热运行管理,统一供热系统的评价方法,为供热系统检测和评价提供统一的依据。

国家标准《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突出了集中供热系统在设施、管理、能效、安全与防护方而的要求,《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的实施对加强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管理,统一供热系统的评价方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供热与用热的质量和安全,满足生活和工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三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城市集中供热技术发展概况

1、集中供热目前正受到其它采暖(制冷)能源和供应方式的有力竞争,以煤炭为燃料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受到严峻挑战:

一是如何降低初投资(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的投资);二是如何完善供热系统,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供热成本。

2、由于缺乏完善的供热规划,造成供热工程短期行为居多,建设项目盲目上马,有些热源建成后负荷跟不上,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因此热源厂的建设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杜绝投资和资源浪费。

3、集中供热负荷以采暖和工业负荷为主,生活热水负荷占的比例很小,集中供热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4、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

我国的供热锅炉主要以中小燃煤锅炉为主,量大面广。

由于中小锅炉烟气排放高度低,对城市环境空气的污染相对较大。

控制中小燃煤锅炉造成的低空污染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之一,因而我们应积极寻求脱硫效率高、运行费用低、一次性投资少的好技术项目。

5、运行稳定可靠的、适合中小燃煤锅炉的脱硫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推进供热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集中供热技术工艺流程

供暖系统的工艺流程

热力电厂供暖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补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加热系统和疏水系统。

第三章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一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一、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市场规模分析

2013年1-9月,我国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达到了815亿元,同比增长了266%。

2012年,我国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达到了120113亿元,同比增长了198%。

在我国城市供热行业发展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城市供热行业的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传统采暖地区,主要是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和陕西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等,这些地区城市建筑而积总量近90多亿平方米,城市供热行业需求强劲,行业规模较大,且发展速度较快,但企业利润水平较低,靠国家扶持较多。

第二,城市供热行业在部分非传统采暖区的过渡地区和南方地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区域的城市供热的需求对象主要为工业用户。

例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这些地域均已有集中供热,但以工厂和公共建筑为主,市场化程度较高,供热企业效益较好,利润水平较高。

二、2013-2018年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资产排名前十位的地区为北京、辽宁、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天津、内蒙、江苏、新疆;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地区是辽宁、北京、山东、吉林、江苏、内蒙、黑龙江、浙江、河北、天津;前十个省市的资产合计占到了我国城市供热行业总资产的8021%,前十个省市的销售收入合计占到了全行业的8125%,资产和收入集中度均较高。

从我国城市供热子行业来看,我国的热电联产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供热机组装机容量为6000万千瓦,到2010年供热机组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3000万千瓦,约占同期全国火电机组装机总容M•的182%。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将在11亿千瓦左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供热将继续以热电联产供热为主。

地源热泵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运用地热在供暖、制冷中的比例还不高,仅仅占1%左右,但发展较快,截止2009年,我国地源热泵使用总而积已达139亿平方米,市场相关产品销售总额已超过16亿人民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地源热泵的运用会逐渐推广。

我国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十二五”期间预计实现产量同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0%;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年总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15%,太阳能热利用占非化石能源的16%,占总能源的24%。

第二节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供给分析与预测

一、2008-2013年城市集中供热市场供给分析

近年来,我国热电联产行业发展迅速,装机容量自2006年以来有4年同比增速达到20%左右,2年在15%左右,成绩突出。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供热量增速缓慢,同时虽然支持热电的大政方针被频繁提及,但配套政策却一直悄无声息。

热电联产作用发挥受阻,行业期待具体配套政策能够早日出台。

城市集中供热比重骤降

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我国6000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装机已超过22亿千瓦,达220万千瓦,占同口径火电装机容量的2749%,占全国发电机组总容量的1925%。

据了解,从热电发展历史上,前苏联热电最发达,但由于苏联解体,其热电厂的供热量下降156%。

俄罗斯规划到1995年热电装机达6490万千瓦,而我国到1995年底,热电装机已达6981万千瓦。

同时,数据显示,美国2010年热电装机为84千瓦,而我国同期已达165万千瓦。

另外,我国从2005年到2012年,每年新增热电装机为1330万至万千瓦,其增速仍居世界首位,所以可以确定我国目前热电装机已居世界首位。

但是我国热电联产也存在突出问题。

数据显示,上世纪末我国热电联产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总供热量中占比为63%左右,从2000年至今,虽然热电联产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总供热量在逐年增加,但其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到2011年已降至33%左右。

热电联产被认为是最好的集中供热热源。

一方面,其能源利用效率高。

热电联产供热耗煤40千克/吉焦左右,而区域锅炉房和分散小锅炉的供热煤耗分别为50千克/吉焦和60千克/吉焦左右。

另一方面,热电联产在环保方面也优于锅炉,热电联产的烟囱一般会高于90米,而锅炉房的烟囱一般只有20米;另外,热电联产在脱硝、脱硫、除尘等方面的优势更是明显,而多数锅炉几乎谈不上什么环保措施,处于没人管的状态。

对于出现热电联产供热比重下降、锅炉供热比重上升的状况,为何出现下滑?

这主要是因为热电厂建设审批繁琐,需要到环保部、能源局等多个部委跑审批,审批时间长,并且大容量机组获批相对容易,小机组则较难。

而供热锅炉的审批权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相对容易。

另据了解,很多热电联产企业是央企,这在各地都存在管理不顺的问题。

当地需要供热的时候,电厂可能出于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考虑,无法供热。

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会上一些锅炉房来保证当地的供热。

另外,供热机组容量增长大于供热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热电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

”据王振铭介绍,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可看出我国热电联产近几年发展很快,供热机组容量迅速增加,但供热量的增加并不理想。

例如,2007年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14%,但供热量只增长141%;2008年比2007年装机容量增加1490万千瓦,增幅为148%,但年供热量却同比降低了38%;另外,2012年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08%,年供热量也仅增加了33%,其中还包括部分大型火电机组改供热的热量。

这说明有些供热机组供热量很少,甚至未供热。

另外,有些小热电厂在

另外,每年如此大规模的装机容量的增加,却只带来供热量的较低增速,也说明很多机组供热能力并未发挥出来。

这意味着许多新增加的大型热电机组,打着热电联产的旗号,以节能减排的名义新增的生产力,事实上只是在做普通纯火电机组的工作。

另据了解,在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