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774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9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docx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论专集

市场营销理论专集

市场营销观念

   企业经营观念(哲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如何看待顾客和社会的利益,即如何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之间比重的关键。

无论是西方国家企业或我国企业经营观念思想演变都经历了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从“以产定销”变为“以销定产”的过程。

企业经营观念的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及市场趋势的发展,也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对市场营销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结果。

这从美国企业经营观念思想的演变可窥见一斑。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可归纳为五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一)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

这种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

企业经营哲学不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是从企业生产出发。

其主要表现是“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

例如,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从1869年至20世纪20年代,一直运用生产观念指导企业的经营,当时这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本公司旨在制造面粉”。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傲慢地宣称:

“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

”也是典型表现。

显然,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

  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物资短缺,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颇为流行。

我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由于市场产品短缺,企业不愁其产品没有销路,工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也奉行生产观念,具体表现为:

工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轻视市场营销,实行以产定销;商业企业集中力量抓货源,工业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工业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也不重视市场营销。

  除了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外,有些企业在产品成本高的条件下,其市场营销管理也受产品观念支配。

例如,亨利·福特在本世纪初期曾倾全力于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得起,借以提高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二)产品观念

  它也是一种较早的企业经营观念。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

它产生于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

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场合,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一项新产品时。

此时,企业最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不适当地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到市场需求在变化,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例如,美国×××钟表公司自1869年创立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好的钟表制造商之一。

该公司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强调生产优质产品,并通过由著名珠宝商店、大百货公司等构成的市场营销网络分销产品。

1958年之前,公司销售额始终呈上升趋势。

但此后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的许多消费者对名贵手表已经不感兴趣,而趋于购买那些经济、方便牏新颖的手表;而且,许多制造商迎合消费者需要,已经开始生产低档产品,并通过廉价商店、超级市场等大众分销渠道积极推销,从而夺得了×××钟表公司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钟表公司竟没有注意到市场形势的变化,依然迷恋于生产精美的传统样式手表,仍旧借助传统渠道销售,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顾客必然会找上门。

结果,致使企业经营遭受重大挫折。

 (三)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或称销售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前,是为许多企业所采用的另一种观念,表现为“我卖什么,顾客就买什么”。

它认为,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

推销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即购买者一般不会想到要去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许多企业在产品过剩时,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阶段。

在1920-1945年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推广,产品产量迅速增加,逐渐出现了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卖主之间竞争激烈的新形势。

尤其在1929-1933年的特大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销售不出去,因而迫使企业重视采用广告术与推销术去推销产品。

许多企业家感到:

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未必能卖得出去;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推销。

例如,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在此经营观念导向下,当时提出“本公司旨在推销面粉”。

推销观念仍存在于当今的企业营销活动中,如对于顾客不愿购买的产品,往往采用强行的推销手段。

  这种观念虽然比前两种观念前进了一步,开始重视广告术及推销术,但其实质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的。

 (四)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作为对上述诸观念的挑战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哲学。

这种观念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即“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尽管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但其核心原则直到50年代中期才基本定型,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趋势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同时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有可能对产品进行选择,企业之间为实现产品的竞争加剧,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市场营销观念的出现,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市场营销学发生了一次革命。

市场营销观念同推销观念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别。

  西奥多·莱维特曾对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作过深刻的比较,指出:

推销观念注重卖方需要;市场营销观念则注重买方需要。

推销观念以卖主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市场营销观念则考虑如何通过制造、传送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要。

可见,市场营销观念的4个支柱是:

市场中心,顾客导向,协调的市场营销和利润。

推销观念的4个支柱是:

工厂,产品导向,推销、赢利。

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体现。

  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是奉行市场营销观念的。

如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要在美国推出一种雅阁牌新车。

在设计新车前,他们派出工程技术人员专程到洛杉矶地区考察高速公路的情况,实地丈量路长、路宽,采集高速公路的柏油,拍摄进出口道路的设计。

回到日本后,他们专门修了一条9英里长的高速公路,就连路标和告示牌都与美国公路上的一模一样。

在设计行李箱时,设计人员意见有分歧,他们就到停车场看了一个下午,看人们如何放取行李。

这样一来,意见马上统一起来。

结果本田公司的雅阁牌汽车一到美国就倍受欢迎,被称为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好车。

  再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欢乐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

它使得每一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美梦得以实现,使各种肤色的成年人产生忘年之爱。

因为迪斯尼乐园成立之时便明确了它的目标:

它的产品不是米老鼠、唐老鸭,而是快乐。

人们来到这里是享受欢乐的。

公园提供的全是欢乐。

公司的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欢乐的灵魂。

游人无论向谁提出问题,谁都必须用“迪斯尼礼节”回答,决不能说“不知道”。

因此游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返这里,享受欢乐,并愿付出代价。

反观我国的一些娱乐城、民俗村、世界风光城等,那单调的节目,毫无表情的解说,爱理不理的面孔,使人只感到寒意,哪有欢乐可言?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之迫切性。

 (五)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

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形势下。

因为市场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着冲突的现实。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

  上述五种企业经营观,其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必然性,都是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相适应的。

当前,外国企业正在从生产型向经营型或经营服务型转变,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具有现代意识的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企业不是都树立了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事实上,还有许多企业仍然以产品观念及推销观念为导向。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及市场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及广大居民收入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经营观念仍处于以推销观念为主、多种观念并存的阶段。

市场营销观念新发展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在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五个阶段之后,继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丰富。

本节拟就进入9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整体市场营销与顾客让渡价值两个理论问题作一阐述。

 

(一)整体市场营销

  1992年,市场营销学界的权威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跨世纪的市场营销新观念——整体市场营销(TotalMarketing)。

他认为,从长远利益出发,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囊括构成其内、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他们是:

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职员、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传媒、一般大众。

  1.供应商市场营销

  对于供应商,传统的作法是选择若干数目的供应商,从供应商A、B、C……那里分别采购所需货物的50%、25%、12%、5%……并促使他们相互竞争,从而迫使他们利用价格折扣尽量提高自己的供货份额。

事实上,这种作法虽然能使企业节约成本费用,但却隐藏着很大的风险。

比如供货质量参差不齐、主要的供应商因价格竞争过度而破产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倾向于把供应商看作合作伙伴,设法帮助他们提高供货质量及其及时性,搞好经营管理。

  开展“供应商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确定严格的资格标准以选择

优秀的供应商,这些标准可以包括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创新能力、质量观念等;其二,积极争取那些成绩卓著的供应商,使其成为自己的合作者。

因这种市场营销活动与产品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故也称为“反向市场营销”。

  2.分销商市场营销

  对许多制造商而言,分销商市场营销正变得比最终顾客市场营销更重要。

在食品、个人保健品、个人电脑等领域,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零售商事实上控制了最终顾客。

 由于销售空间有限,零售商购进产品时的品牌选择极为苛刻,他们偏爱那些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对其他品牌则大打折扣或干脆使用零售商自己的品牌。

更有甚者,由于买方市场的日益显著,零售商大肆索要“货架占用费”、“专门展示费”、“合作广告费”等。

有资料表明,美国的制造商至少将70%的促销费用于争取零售商的“优待”上。

  因此,制造商必须开展分销商市场营销,以获取他们主动或被动的支持。

一是“正面市场营销”,即与分销商展开直接交流与合作,例如著名的宝洁公司(P&G)就将12人长期派驻美国零售商沃奇公司总部,进行长期合作;二是“侧面市场营销”,即公司设法绕开分销商的主观偏好,而以密集广告、质量改进等手段建立并维持巩固的顾客偏好,从而迫使分销商购买该品牌产品。

  3.最终顾客市场营销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指公司通过市场营销研究,确认并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顾客群的活动过程。

在此方面,市场营销研究人员已经具备相当复杂的技术手段,建立了顾客品牌偏好和行为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寻求满足目标顾客群的最佳途径。

  实行目标顾客战略,有一点需要商榷。

有些公司领导人认为,满足最终顾客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职员对顾客应当永远说“是”。

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有些顾客要求

是不合理的,难以满足或无利可图。

而且,这种作法曲解了目标顾客战略的真正涵义,误以为是满足、迎合顾客的一切需求。

  另外,最终顾客市场营销还可采用“牵动顾客”策略。

公司推出顾客意想不到的新产品之后,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使人们逐渐了解它、喜爱它、接受它。

在美国,电子洗碗机、微波炉等新产品被广泛使用,就在于使顾客相信这些新技术革新成果确实能提高生活质量。

  4.职员市场营销

  对一个股份制公司而言,它的经营宗旨应当是使职员、顾客、股东均表满意,而首要的是让职员满意。

只要职员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服务周到,就能令顾客满意,满意的顾客一定会再次光顾,由此带来的利润增加就可增加股东的收益,令股东满意。

  可见,作为公司形象的代表和服务的真实提供者,职员也应成为公司市场营销活动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员市场营销由于面对内部职员,因而也称“内部市场营销”。

一方面

,它要求通过培训提高职员的服务水平,增强敏感性及与顾客融洽相处的技巧;另一方面,它要求强化与职员的沟通、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5.财务公司市场营销

  财务公司提供一种关键性的专门资源——资金,因而财务公司市场营销至关重要。

公司

的资金能力取决于它在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信,是否被认为能有效地使用借入资金从而能够偿本付息。

因此,公司需要了解金融机构对它的资信评价,并由公司的财务经理通过年度报表、业务计划等工具影响其看法,以便在资金成本和便利性方面获得优势。

这种影响活动过程及其中的技巧就形成了财务公司市场营销。

  6.政府市场营销

  所有企业的经济行为都必然受制于一系列由政府颁布的法律。

汽车公司进行开发、设计时必须考虑不断升级的污染和安全标准,在境外销售产品的公司可能受到东道国广告立法的限制及其他贸易、非贸易壁垒。

  面对政府立法的制约,美国的大公司一般都开展政府市场营销。

他们聘用那些能对立法机关施加重要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四处游说,以促使制定于己有利的立法,消除不利的立法。

这些社会活动家类似杰出的职业市场营销者,他们向立法机关提交翔实的材料和报告,向其证实有必要在立法中更多地考虑该行业甚至该公司的利益;另外,他们十分了解立法者对名誉、权力、选票的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政府市场营销会产生正、负两方面效用。

当需要尽快推出一种新型食品并力求缩短各级政府繁杂的审查过程时,政府市场营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其他情况下,政府

市场营销往往意味着投机取巧,缺乏创新。

比如,日本议院和美国国会几乎同时通过了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立法,日本的汽车制造商立即着手生产具有更好排气控制系统的汽车;而美国的同行们则马上派出更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游说国会,要求修改这项法律。

前者视法律为挑战和机会,后者则视为绊脚石。

结果美国汽车制造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将一大部分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拱手相让。

  7.同盟者市场营销

  因为市场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寻求同盟者对公司来说日益重要(详见本书第十九章)。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若非与飞利浦等欧洲大公司联手,很难在欧洲电讯市场立足。

著名的IBM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如果不借助同盟者,也无法覆盖全球市场。

  同盟者一般与企业组成松散的联盟,在设计、生产、市场营销等领域为企业的扩张提供帮助,双方并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潜在的同盟者不计其数,但他们的实力、需求及文化特征各不相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资源状况和经营目标加以选择,一旦确定,就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以激励,以取得最大的合作效益。

  8.竞争者市场营销

  通常的看法,认为竞争者只是与自己争夺市场和盈利的对手。

事实上,竞争者可以转变为合作者,只要“管理”得当。

这种对竞争者施以管理,以形成最佳竞争格局、取得最大竞争收益的过程就可视为“竞争者市场营销”。

  在许多行业都是市场领导者定价,竞争者相随。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流血冲突”,领导者可以向竞争者暗示他最好并且只能采用何种竞争策略。

例如,P&G在其主要产品市场上把自己塑成一只“老虎”,万一出现新品牌竞争,公司会立即采用价格折扣等方法促使顾客维持忠诚。

面对这样的强者姿态,聪明的竞争者都会自觉避开“老虎”,转而进攻迟钝的“大象”或软弱的“老鼠”。

  在电讯、汽车等行业,竞争者往往彼此也是供应者和购买者,需要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因此,尽管美国的通用公司和日本的丰田公司是竞争对手,然而它们也向对方买卖汽车配件,甚至合作开发新型汽车。

  另外,许多行业的竞争者经常在制定行业标准、发放许可证及市场营销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因此,有必要了解竞争者所需所想,以便影响其行为方式和反应模式,使竞争态势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9.传媒市场营销

  大众传媒(如广播、报刊、电视等)直接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声誉。

传媒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鼓励传媒作对企业有利的宣传,尽量淡化不利的宣传。

为此,首先要了解传媒对“故事”的需求及接近公司高级主管的必要性。

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委托公关部门致力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企业的发言人要认真对待传媒的提问,尽量作出准确、清晰的回答,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

  10.公众市场营销

  企业逐渐体会到公众看法对其生存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迫使化工、冶金、造纸等行业修改生产计划和市场营销策略;同样,对胆固醇的恐惧和忧虑也要求快餐公司在其产品中添加合理的营养成分。

为了获得公众的好感,企业必须广泛搜集公众意见,确定他们关注的新焦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方案,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日本每年要花几亿美元巩固并提高美国公众对日本产品的良好印象,效果十分显著。

概括地讲,日本的公众市场营销主要包括:

  1)日本公司向美国的大学、医院、博物馆等社会机构捐款,也资助那些打击犯罪、扶助贫困的组织,以博取美国领导人及大众的好感。

  2)日本公司要求它常驻美国的经理夫妇与美国人广泛接触,并举办插花、茶道等反映日本传统文化的展览。

  3)日本公司与美前政府要员密切联系,以便在类似贸易立法和修订等问题上维护日本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顾客让渡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在1994年出版的《市场营销管理——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第8版)中,新增了《通过质量、服务和价值建立顾客满意》一章,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的新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市场营销理论的最新发展。

  1.“顾客让渡价值”的含义

  “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TotalCustomerValue)与顾客总成本(TotalCustomerCost)之间的差额。

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

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因此,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由于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从价值与成本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即“顾客让渡价值”最大的产品作为优先选购的对象。

  企业为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就必须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具

有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为消费者所注意,进而购买本企业的产品。

为此,企业可从两个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

一是通过改进产品、服务、人员与形象,提高产品的总价值;二是通过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精神与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与非货币成本。

  2.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使顾客获得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一,是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构成,其中每一项价值因素的变化均对总价值产生影响。

  1)产品价值。

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

它是顾客需要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产品的首要因素,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决定顾客购买总价值大小的关键和主要因素。

产品价值是由顾客需要来决定的,在分析产品价值时应注意: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顾客对产品的需要有不同的要求,构成产品价值的要素以及各种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品长期短缺,人们把获得产品看得比产品的特色更为重要,因而顾客购买产品时更看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等性能方面的质量,而对产品的花色、式样、特色等却较少考虑;在市场商品

日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顾客往往更为重视产品的特色质量,如要求功能齐备、质量上乘、式样新颖等。

  在经济发展的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顾客对产品价值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购买行为上显示出极强的个性特点和明显的需求差异性。

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顾客需求的共同特点以及同一发展时期不同类型顾客需求的个性特征,并据此进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增强产品的适应性,从而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

  2)服务价值。

服务价值是指伴随产品实体的出售,企业向顾客提供的各种附加服务

,包括产品介绍、送货、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产品保证等所产生的价值。

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中,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不仅注意产品本身价值的高低,而且更加重视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小。

特别是在同类产品质量与性质大体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附加服务越完备,产品的附加价值越大,顾客从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越大,从而购买的总价值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焦点。

  3)人员价值。

人员价值是指企业员工的经营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效益

与质量、经营作风、应变能力等所产生的价值。

企业员工直接决定着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决定着顾客购买总价值的大小。

一个综合素质较高又具有顾客导向经营思想的工作人员,会比知识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经营思想不端正的工作人员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的满意的顾客,进而为企业创造市场。

人员价值对企业、对顾客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并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易度量的。

因此,高度重视对企业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员工日常工作的激励、监督与管理,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

  4)形象价值。

形象价值是指企业及其产品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总体形象所产生的价

值。

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质量、包装、商标、工作场所等所构成的有形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公司及其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经营行为、服务态度、作风等行为形象所产生的价值,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等理念形象所产生的价值等。

形象价值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个方面价值综合作用的反映和结果。

形象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会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从而带给顾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顾客的需要获至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塑造,为企业进而为顾客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