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6173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doc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

阅读素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文体特征。

真实性和文学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作者通过选择、剪辑、组接,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它须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2.文体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朱自清自传》《鲁迅自传》《老舍自传》《沈从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孔子评传》等。

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又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等等,但由于考试的需要,高考文本的选取,多以篇幅短小的文本(或摘选较长篇幅的文本)为主。

1.理思路,明线索。

思路就是理解文本的线索,理清了线索,对文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传主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阅读时抓住那些叙述时间的词语,并标出段序和时间变化的词语以此来明确本文线索。

2.探经历,明特征。

传记阅读,要找到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和机遇、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正确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和成就,才能准确把握传主的基本特征。

传主的“经历”包括事迹、贡献、成就、经验等,阅读中需勾出。

3.知评价,明主旨。

读文章最终都要揭示主旨,传记的主旨需要借助对传主的评价来把握。

在传记中,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二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来。

明确主旨还需抓枝叶,明提示。

“枝叶”包括标题、链接、注释、出处、作者、写作时间等信息。

这些“枝叶”对疏通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把握传主特征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①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②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③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④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⑤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⑥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⑦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理思路,明线索。

①简要介绍陈忠实的出生、对文学梦的追逐。

②介绍陈忠实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初步成就。

③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青的影响中剥离出来的强烈愿望。

④写泰国之行给陈忠实带来的强烈刺激。

⑤陈忠实对自己以及文学的新认识,认为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⑥《白鹿原》对陈忠实的影响及陈忠实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⑦缅怀、赞美陈忠实。

2.探经历,明特征。

(1)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2)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3)1985年出访泰国,陈忠实开阔了视野,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3.知评价,明主旨。

相关链接①:

高度评价《白鹿原》的地位。

相关链接②:

高度赞美陈忠实的人格魅力。

表达了对陈忠实的缅怀、赞美之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B.“《信任》……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是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

C.“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有误。

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倍感困惑”。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1)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2)他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3)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本,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与1985年相关的信息。

在文章第③段提到“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所以首先要和他创作的小说联系;第④段中的“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第⑤段中的“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都说明陈忠实的认识是分析该题的一点;第⑤段中有“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这也是本题的一个要点。

整合这些信息,分条作答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1)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2)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3)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速读文本和相关链接,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区域在相关链接①,然后分析相关链接层次,主要涉及艺术水平、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地位,筛选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 关系: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审题可知,本题要求结合“剥离”“寻找”来探究陈忠实的创作成功之路。

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③④⑤段和相关链接①。

然后筛选“剥离”“寻找”的关键词、句,“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是剥离的愿望和实践,“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陈忠实最终发现”是剥离促进了寻找,而“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表明寻找也能够促进剥离的愿望,整合信息综合分析,两者为辩证关系。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①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②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③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④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

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⑤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⑥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他说: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理思路,明线索。

第①段:

报数学系、想转系的原因以及个人爱好的表现。

第②段:

研究的特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影响。

第③段:

吴文俊的创新观和学习观,看待中国数学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

第④段:

吴文俊的基础数学教育观,他评价中国奥数学习。

第⑤⑥段:

吴文俊的兴趣、学术生命及“扎实功底”观。

2.探经历,明特征。

(1)喜欢物理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数学的特殊视角,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

(2)他喜欢阅读历史书籍,让他了解中国古代数学,获得启发,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

(3)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他的全局观念与战略眼光。

(4)阅读文学书籍,让他保有生命活力,保持恒久不衰的科研生命力。

3.知评价,明主旨。

(1)学生高小山评价:

吴文俊受到中国古代数学启发,紧紧抓住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2)同行评价

相关链接①(黄婷、邱德胜):

继承与发扬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开创数学机械化之路。

相关链接②(陈省身):

独辟蹊径,不袭前人。

(3)表达崇敬赞扬之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A.“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不准确,原文说“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文章只是说“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D.“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说法明显错误。

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他不认同的是“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研究成果”。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 一般来说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角度来作答。

主观原因即他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文中其学生高小山的总结,他自己也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等信息;客观原因主要是他遇到的良师。

再对这些信息加以概括整合,分点作答即可。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解析 解答本题,应首先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④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说明答案就在这一段。

所以抓住文中吴文俊的语言,分条作答即可。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8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在文中找到他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如他兴趣广泛有利于打通文理隔膜和思维障碍而开阔专业研究的视野;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有助于他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他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广泛的兴趣也有利于他洞察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专业研究趋势,汲取滋养专业研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他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朱东润自传

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②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③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④《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⑤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⑥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⑦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⑧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⑨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