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6546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第五单元导学案

导学案

-主备人:

李江华

课题:

十七现代诗二首

课型:

新知探究课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包含深情地朗读诗歌。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练习

一、基础知识应用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撕哑喉咙汹涌B、温柔腐烂凄宛

C、寂寥彷徨冷寞D、迷茫消散惆怅

2、下列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B、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__________。

(2)填空: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二、阅读与表达能力训练

(一)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1分)

我的体会:

                                                                  

                                                                                

2.本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分)

我的理解:

                                                                            

                                                                                

3.品析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2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会品析:

                                                                        

                                                                               

 

 

(二)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下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

以细雨表现了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                                                                               

 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                                                                     的心态特征。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欣赏《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谈谈歌词中是如何具体展现中国人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D、A、C、;

(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到了颓玘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二、阅读题

(一)

1.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用假设语句,以“鸟”为意象,生动形象,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具有感染力,而且能够让人产生联想:

鸟既如此,何况人乎?

拓展了诗的意境。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

(二)

1、幽僻阴沉忧闷

2、形成回环迭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着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第一节先写共同的体表特征:

皮肤的颜色,黄土的颜色;其次是共同的文化特征:

长城、黄河、五千年的文化。

第二节写我们共同承载的苦难历史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第三节“哪怕沉默都是歌”是写中华民族坚韧的民族性格。

这些共同的东西都提醒全世界的华人同根同源,“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导学案

-主备人:

李江华

课题:

雷雨

课型:

新知探究课时:

3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3、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学习重点、难点

1、戏剧冲突。

2、个性化的语言。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涔涔(yín)伺(sì)候B、谛(dì)听惊愕(è)

C、弥(mí)补交涉(shè)D、昧(mèi)心亲戚(qì)

2、下列词语中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惊愕(惊讶)沉吟(遇到复杂和疑难的事情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B、见地(见解)恻隐(对遭难的人表示同情)

C、谛听(仔细听)汗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往下流)

D、窟窿(大的孔洞)弥补(用钱财来表示对自己错误的忏悔)

3、根据《雷雨》有关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5分)(BE)

A.《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B.《雷雨》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雷雨》的作者曹禺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是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戏剧冲突。

D、《雷雨》以“雷雨”为题是因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E.曹禺的《雷雨》最终结局是:

鲁侍萍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周萍和四风知铸成大错,周萍吞枪自杀,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4、根据《雷雨》有关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5分)(BD)

A、《雷雨》叙述的故事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恩怨和感情纠葛,其主要矛盾和感情冲突集中在周朴园和鲁侍萍身上。

B、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

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归根到底还是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繁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因素之一。

D、《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命运,大胆地向封建势力和不幸命运进行挑战。

E、《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前后判若两人的不同态度,充分揭示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填空题:

(每空1分)

1、曹禺先生最著名的戏剧作品有:

《》《》《》《》,还有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

2、在《雷雨》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将“”与“”交织在一起。

3、《雷雨》的故事情节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作者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另一条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2、回顾、穿插,过去生活(故事)、现在生活(故事)。

3、明暗;周朴园与繁漪,周萍与繁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恩怨。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阅读题

二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

1.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课文中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意思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2.周朴园:

(忽然)好!

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鲁侍萍的反问,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周朴园:

什么?

鲁大海?

他!

我的儿子?

  (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

试做点分析。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

表现了侍萍什么复杂的感情?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设题意图:

通过揣摩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

  1.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

鲁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2.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敲诈他,因此他急于用钱把鲁侍萍打发走,以保证从此周、鲁两家再不会发生什么联系,他的这句问话暴露了他已习惯以现实功利思想考虑问题;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

  3.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实的叙述,无法传达出说话者此时应有的复杂感情。

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感受。

  4.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现了她感情上受的刺激。

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让人感受到她痛苦、复杂的心情。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导学案

主备人:

李江华

课题:

窦娥冤

课型:

新知探究课时:

3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理解主题:

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进而理解主题:

2、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赏读法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错勘(kān)戡乱(kān)斟酌(zhēn)难堪(kān)桑椹(shèn)

B.前合后偃(yǎn)围堰(yàn)煊赫(xuān)邹衍(zhóuyàn)

C.甘霖(gānlín)变徵(zhēng)埋怨(máiyuàn)冤枉(yuānwang)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D.提防(tífǎng)殡葬(bīnzàng)正旦(dān)罪愆(yǎn)亢(kēng)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解析:

B.“喧”应写作“暄”,“邹衍”应读“zōuyǎn”;C.“徵”应读“zhǐ”,“埋怨”应读“mányuàn”;D.“提防”应读“dīfang”,“殡葬”应读“bìnzàng”,“旦”应读“dàn”,“愆”应读“qiān”,“亢”应读“kàng”。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来由:

缘故,原因。

刑宪:

刑罚。

生:

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则:

只。

纽:

通,“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行:

宋代和元代口语里,有时加在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屈:

这里是委屈自己的意思。

法场:

旧时执行死刑的地方,刑场。

典刑:

这里是受死刑的意思: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葫芦提:

随便提起的意思。

干家缘:

干家务的缘故。

答案:

D

3.《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

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答案:

A

4.这里所列典故与举出的人或出处有关,请选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东海孝妇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

A.《汉书》《庄子》杜宇《太平御览》关汉卿

B.孝妇庄周《蜀王本纪》邹衍《窦娥冤》

C.孝妇苌弘杜宇邹衍窦娥

D.东海苌弘邹衍杜宇窦娥

答案:

C

二、阅读题

《滚绣球》一曲,完成5—6题。

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②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④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⑤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⑥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5.对有关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有日月朝暮悬”的意思是:

都说天地间自有公理在,如日月当空,对人间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B.“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的意思是:

都说鬼神无私,主持正义,能依人善恶来定生死,不会使好人蒙受冤屈。

C.“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是说天地鬼神放弃原则,顺从和助长恶势力,却不肯帮助善良蒙冤的人。

D.“两泪涟涟”的意思是:

面对这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我哭得泪流满面又有什么用呢?

表现窦娥的反抗心理。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这段文字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

5.答案:

D

解析:

表现她对天地不公和现实的无可奈何,一腔悲愤也只能化作泪水。

6.答案:

依赖(信任)→怀疑→控诉(批判)→悲愤

制卷人:

李江华

课题: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卷

课型:

复习课时:

3

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满分:

100分时间:

2小时)

班次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应用(共12分,每题2分)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撕哑喉咙汹涌B、温柔腐烂凄宛

C、寂寥彷徨冷寞D、迷茫消散惆怅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盗跖(tuó)哥哥行(háng)错勘(kān)

B、蹇不了(jiǎn)罪愆(qiān)前合后偃(yǎn)

C、一陌儿(bǎi)湛湛(shèn)衔冤(xián)

D、暑气暄(xuān)苌弘(zhāng)杳无音信(yǎo)

3、下列词语中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惊愕(惊讶)沉吟(遇到复杂和疑难的事情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B、见地(见解)恻隐(对遭难的人表示同情)

C、谛听(仔细听)汗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往下流)

D、窟窿(大的孔洞)弥补(用钱财来表示对自己错误的忏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来由:

缘故,原因。

刑宪:

刑罚。

生:

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则:

只。

纽:

通,“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行:

宋代和元代口语里,有时加在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屈:

这里是委屈自己的意思。

法场:

旧时执行死刑的地方,刑场。

典刑:

这里是受死刑的意思: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葫芦提:

随便提起的意思。

干家缘:

干家务的缘故。

5、下列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B、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

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二、填空题:

(共9空、每题1分)

1、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

它借助、、

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2、在《雷雨》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将“”与“”交织在一起。

(回顾、穿插,过去生活(故事)、现在生活(故事))3、《窦娥冤》的全名是《》。

(《感天动地窦娥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阅读题:

(共39分)

(一)《雷雨》节选(共15分)

周朴园①哦,侍萍?

(低声)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和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周朴园②(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③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④(冷冷地)三十年得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①句表现周朴园说这话的感情是( B  )(3分)

A 惊喜     B 惶恐     C 惊呆     D 惊疑

2②③两句是周朴园的连声责问,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 B  )(3分)

A.自私虚伪   B.冷酷阴险   C.老于世故   D.伪善残忍

3.④句有言外之意(即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三十年了,你还是念念不忘我。

B.三十年了,你终于还是找到我了,我还是没躲过你的追寻。

C.已经三十年了,你到我这里来,还有什么用呢?

D.你没有死,这将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严重的威胁。

4.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对鲁侍萍的命运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A.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认是“不公平的命”所使然。

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悲愤与不公。

C.她虽然一再说“命运”如何,但并无深意,只是客观反映了她对自己苦难一生的悲叹。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迫害的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是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与抗争。

5.对这个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这段戏使周鲁两家三十年前旧恨的冲突实质明朗化了。

B.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C.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马上意识到,这将危及他的名誉地位,因而他一下子变得冷酷无情起来。

D.周朴园思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眼前的侍萍使他很失望。

这段戏表现了他复杂的心情和性格。

(二)、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回答6—7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我爱这土地》的主旨是什么?

(4分)

(诗歌抒发了作者为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含义?

(4分)

(表达诗人愿意为祖国抗战的胜利而牺牲,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5题(16分)

读书评

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自然也评不尽。

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是发现肥沃的新陆,不惜备尝艰辛险阻,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现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

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

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

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里坏书却“俯拾皆是”,用不着一个专家去把它指点出来。

与其消耗精力去攻击1000部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

没有看见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决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

好书有被埋没的可能,而坏书却无永远存在之理,把好书指点出来,读者自然见出坏书的坏。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批评的态度要公平,这是老生常谈,不过也容易引起误解。

一个人只能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之内说公平话。

对于甲是公平话,对于乙往往是偏见。

孔夫子见过泰山,便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就他的学识范围而言。

凡是有意义的话都应该是诚实话,凡是诚实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自己特殊立场扪心自问所说的话。

人们都说荷马和莎士比亚伟大而我们扪心自问,并不能见出他们的伟大。

我跟人说他们伟大么?

这是一般人所谓“公平”。

我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伟大么?

这是我个人常识修养范围之内的“公平”,而一般即所谓“偏见”。

批评家所要的“公平”究竟是哪一种呢?

“司法式”批评家说是前一种,印象派批评家说是后一种。

前一派人永远是朝“稳路”走,可是永远是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现打破传统的新作品。

后一派人永远是流露“偏见”,可是也永远是说良心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