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284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docx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1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1)

一、选择题

1.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

4.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

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6.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7.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8.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13.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4.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A

汉武帝推行儒学

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

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AB.BC.CD.D

15.《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16.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里为“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1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18.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20.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2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3.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C.八王之乱相互混战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4.“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

2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行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次战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D。

点睛: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需要重点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掌握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

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故选B。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民族交融加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体现的就是民族交融的特点,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描述的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A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B不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书法著作,C不符合题意;《水经注》是地理著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图片的内容,通过内容判断属于哪部著作,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

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

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

“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江南地区的开发,只是说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要到南宋,南方经济发展才超过北方,故D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公元383年,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相对于北方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和外族骚扰,南方相对安定,这样,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C。

故选D。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故D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A;涿鹿之战中,炎黄联合大败蚩尤,排除B;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C。

故选D。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宗同族,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1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以作为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故D符合题意。

历史剧《三国》、罗贯中所著的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后人所著的史学著作,可以作为第二手史料。

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丕,D符合题意。

ABC项都是曹操所为,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符合题意;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南方政治经济发达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

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

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睛】

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

25.D

解析: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