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7438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日谚语的对比.docx

中日谚语的对比

中日谚语的对比

【篇一:

中日谚语的对比】

摘要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注重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谚语是来源于人民生活的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心理。

笔者以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中日动物谚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对比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探究两国在民俗、文化及心理上的差异。

首先,本文统计了两国动物谚语中各种动物出现的条目数量,比较了两国各类动物谚语的数量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

本文根据条目数量的排序结果,挑选了马、虎、犬、鸡四种动物,研究和阐述了带有这些动物的谚语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经验及处事经验等方面,并探究其中所体现的两国独特的观念和历史文化。

其次,本文比较了中日两国马、虎、犬、鸡谚语的表述与意义。

将两国谚语分为表述与意义相同、表述相同,意义不同、表述不同,意义相同和表述与意义都不同这四种情况,重点分析了表述与意义相同、表述相同,意义不同及表述不同,意义相同这三类情况,比较了两国谚语在表述与意义上的差异,并推测可能存在的原因。

第三,本文总结了中日两国谚语中马、虎、犬、鸡这四种动物的形象和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国谚语中这些动物形象和特点的异同,试图揭示产生差异的地理因素、心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

本文希望通过比较中日的谚语可以帮助对外汉语的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两国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希望这项研究的成果能为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减少教学中的文化误解,为将来的教学或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谚语,民俗,文化,心理abstractamongallthelinguisticresearch,researchfocusingontheculturalandlinguisticrelationshasbeenofconcern.proverbsarederivedfromlivinglanguage,theyhaveacloserelationshipwithhumanbeings.fromtheproverbs,wecanknowacountrysfolkcustoms,cultureandpsychology.proverbshavedifferentvarieties,thistimetheanimal-relatedproverbsarethemainobjectofthestudy.culturallinguisticsarethetheoreticalbasisofthestudy.throughthestudyand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japaneseanimal-relatedproverbs,wecanfindoutthedifferencebetweenchinaandjapaninfolkcustoms,cultureandpsychology.alsowecantrytoknowthereason.firstly,thenumberofanimal-relatedproverbswillbestatisticsandanalysis.wewillcomparethedifferencesandfindoutthereasons.accordingtotheresults,weselectedquot;horsequot;,quot;tigerquot;,quot;dogquot;,quot;chickenquot;thesefouranimalsasthemainfocusoftheanimal-relatedproverbs.wewillresearchandtryingtofindoutthebasicmeaningoftheproverbsincludingtheproductionandlife,militaryexperienceandtheexperienceofinteractionwithothers.andwealsotrytoexploretheuniqueconcept,historyandcultureofthetwocountriesamongtheseproverbs.secondly,chineseandjapanesequot;horsequot;,quot;tigerquot;,quot;dogquot;,quot;chickenquot;animal-relatedproverbswillbecomparedinexpressionsandmeanings.wep>在诸多国家中,日本因其文字体系、文化根基与中国有渊源关系,导致日本人学习汉语的过程和欧洲或美国等国家的学习者有很大的不同,遇到的困难也具有其特殊性。

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谚语的过程中,由于中日谚语的字面表述相近,许多日语谚语由汉语谚语直接演变、与汉语谚语意思完全一致,而也有一部分谚语中的隐喻、典故截然不同,甚至是汉语谚语传到日本后产生了曲解。

所以,在汉语谚语学习过程中,日语(第一语言)对汉语(第二语言)产生的影响很大,其中虽然积极的因素较多,但是负面的因素也很难消除。

在谚语中,动物是较为常见的,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

在中日两国谚语中,带有动物的谚语数量非常多。

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对中日谚语进行比较:

一、分析中日动物谚语表达的内容;二、比较中日动物谚语的表述与意义,找出异同,进而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其深藏于表象背后两国文化的差异;三、比较中日谚语中特定动物的形象、特点及带有的感情色彩,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

汉语谚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饱含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处世态度的描写。

比较中日的谚语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

笔者以汉语谚语中的动物意象为基础,比较特定动物在中日两国谚语中的表意特点,寻找其中的异同点。

这方面能够给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参考。

当他们学习汉语时,能够了解汉语中的谚语跟日语的是否对应,如果有变化,又为什么是这样的变化。

准确掌握汉语的谚语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项研究的成果能为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减少教学中的文化误解。

1.2研究的方法与对象1.2.1研究的方法2语言是一种符号,它能够记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意识形态,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意识形态也通过语言来表达和表现。

谚语是非常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内容的分析和比较,能够了解和发现中日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语言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民族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1因此,对语言的人文属性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同时,文化语言学也探究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注重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笔者以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语料对比法及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

以中日谚语中的动物谚语为研究的对象,从两国动物谚语的内容、谚语的表达与意义的差异以及谚语中体现的动物的形象这几个角度进行比较和考察。

1.2.2语料的选择本论文中所有研究分析的日语谚语均来自《动植物ことわざ辞典(动植物谚语辞典)》(高桥秀治,东京堂出版社,1997),汉语谚语则全部选自《中国谚语大辞典》(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中日两国出版的与谚语相关的辞典品种繁多,不同的辞典注重的方面不同,收录的谚语数量和内容也有差异。

本论文是以动物谚语为研究对象,因此在辞典的选择上也更注重动物谚语的数量。

《动植物ことわざ辞典(动植物谚语辞典)》(高桥秀治,东京堂出版社,1997)是在日本出版的辞典中收录与动物相关谚语数量最多的辞典,因此笔者从这本辞典中选择日语的动物谚语。

而《中国谚语大辞典》(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中共收录了古今谚语17800余条,是在中国出版的同类辞典中,采集谚语范围广且权威的辞典。

所以,本文的动物谚语都来自这本辞典。

本文中一共有386条谚语来自《动植物ことわざ辞典(动植物谚语辞典)》(高桥秀治,东京堂出版社,1997)辞典,有607条谚语来自《中国谚语大辞典》(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苏新春:

《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苏新春:

《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1.2.3动物谚语的素材比较及本文涉及的动物谚语本论文涉及的动物谚语包含了直接带有动物名(例如虎、鸡等)、带有动物身体部位的(例如虎头等)以及动物的卵(例如鸡蛋)等的谚语。

笔者将中日谚语中出现的所有动物进行了频次排序,中日谚语中排名前20的动物统计结果如下:

表1:

汉语谚语与日语谚语中不同动物的条目数汉语谚语日语谚语排名动物名条目数排名动物名汉语动物名条目数1马1911马马1622虎1802犬犬1313犬、狗1633牛牛984鱼1234猫猫955鸡735鸟鸟906鸟726猿猴797龙707乌乌鸦728牛628虎虎649羊469鱼鱼6310猫4510鼠鼠5611蛇4311狐狐狸4212猪3912雀麻雀3713鼠3713鹰老鹰36414狼3314蛇蛇3415凤凰3215虫虫3416狐狸2416鹤鹤3117兔2317蚁蚁3118驴2218兎兔2919乌鸦2019鹿鹿2920麻雀1920鶏鸡29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中马与犬的情况是很相似的,排名都非常靠前。

在汉语谚语中出现在前20位,但日语谚语中没有出现在前20位的动物有龙、羊、猪、狼、凤凰、驴。

在日语中出现在前20位,但汉语谚语中没有出现在前20位的动物有猴、老鹰、虫、鹤、蚁、鹿。

汉语谚语中排名在前10位,而日语谚语中条目数排名在10位以后及没有出现在排名中的动物有虎、鸡、龙(不在排名中)、羊(不在排名中)。

日语谚语中排名在前10位,而汉语谚语中条目数排名在10位以后及没有出现在排名中的动物有猴(不在排名中)、乌鸦、鼠。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由于两国的历史差异造成的。

猪、羊这两种动物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它们主要被作为食物供人们食用。

在我们统计的汉语谚语中,猪出现了39条,羊出现了46条,但这两种普遍又普通的动物在日语谚语中数量却非常的少,关于猪的谚语在日语谚语中仅仅出现了9条,而关于羊的谚语也仅出现了10条。

这样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日本的历史造成的。

在日本,冲绳诸岛很早就开始吃猪肉了,日本的《古事记》3、《万叶集》4中也出现了豚(猪)这个词。

羊是日本最古老的家畜之一。

日本关于羊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在《日本书纪》中:

推古天皇七年(五九九年)3《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公元711年元明天皇命令太安万侣编撰。

书中主要记载了日本自开天辟地至推古天皇时期(约公元628年)的传说和历史事件。

4《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的诗歌大多是奈良年间(公元710~784)的作品。

5秋九月、百済、骆驼一疋、验一疋、羊二头、白雉一只を贡る(推古天皇7年,即公元599年秋季9月,百济向推古天皇进贡了一头骆驼、一头驴、两只羊和一只白雉)。

5可见猪和羊在日本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

但是比起猪肉和羊肉,日本人原先还是更倾向于吃牛肉。

直到公元675年天武天皇公布了禁肉令,其中明文规定了禁止食用牛肉之后,人们才开始用猪肉和羊肉代替牛肉作为日常的食物。

这可以解释为何在中国谚语中猪和羊的数量很多,但在日语谚语中数量却非常少的原因。

从动物的作用来看,牛或是马在人类生活中能发挥各种作用,如运输、农耕等,而猪和羊并没有这些功能,这两种动物跟人类的关系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密切。

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猪和羊的谚语数量都要比牛和马少。

其次,传统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动物谚语数量的明显差异。

例如,龙和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形象。

龙在中国文化中带有皇权、高贵等象征意义。

6可是在日本,龙是随着印度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入的,在此之前,日本与此相关的只有蛇信仰7,从中国传入龙之后,日本本土的蛇与中国的龙相结合,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的龙。

但是与中国的龙不同,日本的龙并没有带有非常明显的民族象征意义。

8中国的凤起源于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9凤凰是人们将鸟禽及其他非鸟禽类动物结合,添加上一些自然天象,最终塑造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凤凰在中国常常与龙成对出现,带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色彩。

而日本的凤是汉唐时期才刚刚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因此在日语谚语中龙与凤的谚语数量非常少。

10猴在中国早期是被作为图腾敬拜的,但后来它的地位渐渐被龙所取代,于是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11从汉语中的猴谚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态度完全不见猴神的气派与霸气了,例如,猴子不钻圈,多筛几遍锣。

在日本,绳文时代(约为公元前10000-公元前300)就发现了类似于被食用后的猴子遗骸。

12《日本书纪》13和《万叶集》中都有猴子出现。

中世纪以来,不该听的不听,5大垣さなゑ:

《ひつじ:

羊の民俗?

?

文化?

?

歴史》,まろうど社,1990年,第11页。

6庞进:

《中国龙文化》,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第276页。

7安田喜宪:

《龙の文明?

?

太阳の文明》,php研究所,2001年。

8笹间良彦:

《図说?

?

龙の歴史大事典》,游子馆,2006年。

9庞进:

《中国凤文化》,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第44页。

10庞进:

《中国凤文化》,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第101页。

11秦榕:

《中国猿猴意向与猴文化源流论》,2008年,第31-32页。

12广岛县:

《广岛县史:

考古编》,1979年,第24页。

13《日本书纪》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正史。

6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被人们称为三猴文化,在日本广为流传,人们还建造了三猿塔作为纪念。

14室町时代(公元1336-公元1573)之后,日本人把饲养猴子作为娱乐。

在日本,人们对于猴子的情感很深厚,关于猴的词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猿楽15是日本古代的曲艺艺术,是能乐16和狂言17这两门艺术的来源;猿また是指男用的裤衩;猿まね的意思跟汉语中东施效颦相近,猴子常常喜欢模仿人的各种动作,但又学得不像,于是人们就用这个词语形容想模仿又模仿得不像的情况。

猿若是日本的地名,在江户地区,是有名的闹市。

因此,日语谚语中带有猴的数量很多,而汉语的猴谚语数量非常少。

第三,民间迷信不同影响了谚语的数量。

在中国乌鸦被视为不详之鸟,民间也有关于听到乌鸦叫,厄运就要来临的说法。

然而在日本乌鸦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中国的麻雀,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鸟,并不带有特殊的贬义色彩。

时至今日,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依然随处可见乌鸦的踪迹,它们与日本人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在日语中关于乌鸦的谚语的数量也就比汉语谚语中多得多。

在汉语谚语中,排名最前的5个动物是马、虎、犬、鱼和鸡。

其中马和犬在日语谚语中的排名分别是第1位和第2位,与汉语谚语中的情况较为接近,而日语谚语中虎与鸡的排位相对靠后,与汉语谚语的情况不同。

虽然,带有鱼的谚语在汉语中数量在第四位,但是鱼的情况非常特殊,大部分鱼谚语中无法总结出明显的鱼自身的特点或形象。

笔者考量了多方因素,最终选择了带有马、虎、犬和鸡的谚语作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笔者从《动植物ことわざ辞典(动植物谚语辞典)》(高桥秀治,东京堂出版社,1997)和《中国谚语大辞典》(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两本辞典中共得到日语动物谚语2177例,汉语动物谚语1244例。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马、虎、犬、鸡这四个动物,因此又从中抽取了中日两国关于马、虎、犬、鸡这四个动物的全部谚语。

其中,日语谚语中关于马的谚语共14饭田道夫:

《世界三猿流传考》,三省堂,1983年。

15猿乐诞生于在平安时代(794-1192)是杂耍和曲艺相结合的表演艺术。

在镰仓时代(11851333)猿乐在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加入了歌舞和模仿,猿乐常常在日本寺院和神社祭典时表演。

16能乐是日本的古典戏剧,诞生于14世纪中后期。

能乐是演员戴着面具演出的歌舞剧。

17狂言是日本的古典戏剧,诞生于15-16世纪。

狂言往往取材于人们的生活,表演中使用大量的民间俚语,它用滑稽戏的表现形式讽刺武士或贵族。

7162例,关于虎的谚语共64例,关于犬的谚语共131例,关于鸡的谚语共29例;汉语谚语中关于马的谚语共191例,关于虎的谚语共180例,关于犬的谚语共163例,关于鸡的谚语共73例。

本文以这些谚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对比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动物谚语存在差异的原因。

1.3前人的研究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谚语作为一种民间传承而来的语言形式在各个国家都广泛流传着,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依存性,并且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谚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等。

它是各国人民长期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无论在哪种语言中,谚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谚语经常出现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令人感到妙趣横生、浮想联翩,人们还能通过谚语对整个时代人们的习俗、风尚有一定的了解。

18目前关于中日谚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翻译角度研究汉、日语谚语的有:

相卓(2007)的《日语动物谚语及其汉语译文的对比研究》,该文是近年来对日语动物谚语研究较有新意的文章,作者从日语的动物谚语中跟猫、马、狗、虎相关的谚语出发,分析了这些动物的性质、特征、修辞手法等,并对其汉语译文进行了分类。

此外还有郭小艳(2009)《日语中具有比喻特征谚语的汉译技巧研究》,着重分析了日语谚语中具有比喻特征的谚语的翻译方法,作者根据对比喻喻体的分析,提出这类谚语的汉译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观点。

刘芝(2011)《日语谚语汉译研究》分析了日语谚语的多种翻译方式,提出了明喻和隐喻,主要运用异化、归化、异化和归化、对等法等翻译方法。

讽喻、换喻、提喻,主要运用直译、意译、对等、归化等翻译方法。

夸张修辞,主要运用对译法;对比修辞,主要运用转换法,兼有直译和意译;双关修辞,运用直译法对、译法为主;其他修辞方法中,例如:

回环、对偶、省略,以直译法为主的观点。

从语法角度研究汉、日语谚语的有:

武占坤、马国凡(1983)的《谚语》,18王永升、赵苍率: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1页。

8该书对汉语中谚语的性质作出了规定,并区分了谚语与成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的区别。

对于谚语的创作手法、文法构造、修辞手法等也作了具体分析。

王忠武(2003)在《从语法角度看日语谚语》中,总结了日语谚语中重要的语法特点,如:

采用省略形式,使语言简洁化;采用名词形式,使语言更加简练;采用古语形式,使语体简练而沉稳;讲究形式上的,使谚语富于节奏感等。

姚晓丽(2007)的《论日语谚语的特点》分析了日语谚语在韵律和句式上的特点,例如,日语谚语非常注重音韵和节奏;多采用省略的形式;运用一些固定的句式。

王珏钰(2008)在《汉日熟语对比研究初探》中比较了汉日的谚语、惯用句和四字熟语的分类和构成。

刘晶(2009)在《中日谚语对比研究以非同源为中心》中,针对中日非同源谚语的语源、发音、句子结构变化、语用以及修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巩超(2009)在《汉语谚语中修辞手段运用研究》中分析了汉语谚语的各种修辞手段,以及论述了谚语的不同修辞手段的运用与语境的独特关系,对最终表达效果的影响。

从隐喻角度进行研究的有:

邵静怡(2007)在《含动物名称惯用句的研究》,文中从隐喻角度分析了日语惯用句中带有隐喻性的惯用句,分析了惯用句和表现的关系以及动物惯用句中的类似性。

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日语学习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沿围和朱丽颖(2008)的《基于隐喻认知的英日汉谚语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英日汉三国的谚语在隐喻认知方面的异同,探究了造成这种异同的文化根源。

从文化角度研究汉、日谚语的相关研究有:

包央(2003)的《解读日谚语的文化》,文章解读和分析了日语谚语中体现的日本民族文化和从传统中国文化吸收的精华。

徐芳芳(2006)的《从谚语中解读日本传统的亲子关系》分析了谚语中体现的种种日本传统亲子关系。

王利(2006)的《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则是从谚语着手,寻找其中体现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

朱银花(2011)在《日中韩三国の言语における动物文化の比较研究(日中韩三国语言中动物文化比较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三国谚语中不同动物的分工和体现的文化。

何娇(2010)在《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及其文化内涵的中日对比研究》中以狗、马、猫为例,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动物谚语中体现的中日文化象征,并探究其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从谚语的来源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有:

黄靖(2006)的《汉日成语谚语9对比研究》,该文详细分析了同源汉日成语谚语的来源及借入后的演变,不同源汉日成语谚语的来源及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至今为止关于汉语或日语谚语的研究不在少数,其中有几篇还涉及了中日的动物谚语比较。

而本论文基于文化语言学,主要从历史、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中日谚语中动物谚语在表达和意义及其体现出的动物形象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10第二章中日谚语的定义和特点2.1中日谚语的定义谚语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流传而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