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管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781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0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土壤资源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资源管理.docx

《土壤资源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资源管理.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资源管理.docx

土壤资源管理

第四章土壤资源管理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99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耕地面积是1.3亿hm2,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数的47%,位居全球第113位。

可见,我国是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且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只有800多万hm2。

另一方面,现有耕地中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3,部分土壤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加重。

因此,改良培肥土壤,合理利用好每一块耕地,珍惜土壤资源,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我国土壤资源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及地理复杂,山地多平原少。

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大,由东至西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导致了水热条件的不同组合及错综复杂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土壤特点,从而决定了我国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土壤是在母质、气候、地形、植被、时间、人为因素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出现了有着地域特点的土壤分布。

(一)我国土壤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势分布

我国地势总体分布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东南到西北,海拔高度依次升高,可分为三个阶梯:

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之东,是最低的一个阶梯,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和500m丘陵面积占绝大部分,我国的三大平原就分布在这个阶梯;第二个阶梯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海拔在1000m~2000m,如从大兴安岭经太行山至豫、皖西部山地至湘桂西部划一线,分全国为东西两半部,其西半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气候和农业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最高的一级是位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m以上,是我国高原面积最宽广的地区,属高寒地带。

由于各地海拔高差大,南北跨度大,热量差异就很大,土壤性质也独具特点。

2.气候带分布

我国气候热量带分布见表4-1。

表4-1我国气候热量带分布情况

气候带

地理位置

活动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以北的地区

<1600℃

中温带

东北大部、内蒙古全部、宁夏、北疆

1600℃~3400℃

暖温带

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辽南、南疆

3400℃~3500℃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杭州-九江-益阳一线以北及汉水流域

4500℃~5000℃

中亚热带

大巴山及益阳—九江—杭州一线以南

福州—韶关—柳州—腾冲—线以北

5000℃~6500℃

暖亚热带

台湾北中部、福建南部、广东大部、云南及广西中南部

6500℃~8000℃

热带

雷州半岛、海南岛、南海诸岛、台南、云南南部

7500℃~9300℃

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总辐射量多在377KJ/cm2~669KJ/cm2之间。

一般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

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为502KJ/cm2~667KJ/cm2,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419KJ/cm2~502KJ/cm2。

我国东部处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500mm~2400mm,雨热同期,70%~80%的降雨量集中在植物活跃生长的夏季,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西北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该地区为我国的主要草原牧区,虽具备了较好的光热条件,但由于水分奇缺,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一般年降雨量250mm~400mm的半干旱地区,在无灌溉条件下可种植一季旱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容易引起土壤风蚀、沙漠化,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的干旱地区,除局部山区有高山雪水、洪水或雨水的山前平原可以灌溉外,绝大多数地区是依靠地下水灌溉,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生产。

3.植被土壤带分布

我国的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草原、草甸、荒漠等。

在气候背景下,将植被、土壤综合考虑,全国可分为三大地带:

一是东部森林土壤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地区;二是西北森林草原土壤带,主要包括秦岭山区、祁连山脉、天山及阿勒泰山区等;三是青藏高原植被土壤带,主要包括青海、西藏高原等地区。

(二)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一方面是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另一方面,又与地方性的母质、地形、水文、人为改造相适应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1.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水平分布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带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它的形成与热量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有关,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经度地带性指土壤带与经度基本平行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呈南北延伸,自东向西逐渐更替。

我国主要土类的水平分布情况见图4-1。

 

2.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说,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因山体所处的气候带和山体的高度而有差异,例如:

位于热带的五指山,其土壤垂直带从下往上依次为:

砖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

山地土壤,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北而南)。

再如从汶川映秀——卧龙——四姑娘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依次分布着:

黄壤(800m~1500m)→黄棕壤[1500m~1800m]→棕壤[1800m~3000m]→暗棕壤[3000m~3400m]→棕色针叶林土[3400m~3800m]→亚高山草甸土(3800m~4200m)→高山草甸土[4200m~4400m]→高山寒漠土(4400m~5000m)。

3.土壤区域分布规律

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基础上,在中小地形上,由于母质、水文地质和人为改造地形等原因而呈现土壤分布的区域性规律,其土壤类型有别于地带性土壤类型。

同一土类可镶嵌分布在不同土壤带之中,例如草甸土是一种受地下水影响而发育的区域性分布的土类,它可能分布在棕壤地带,也可能分布在褐土及其它土类分布的地带;水稻土是长期水耕熟化条件下形成的区域性分布的土类,它分布在全国各地。

(三)我国土壤的分类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在系统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将客观存在的不同土壤,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分类系统,进行划分归类。

土壤分类的目的在于阐明土壤在各种成土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各种土壤发育演变的主导过程和次要过程;揭示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和土壤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为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1.土壤分类的级别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分为七级,见表4-2。

表4-2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分类级别

分类依据

土纲

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概括和归纳

亚纲

在土纲范围内,根据反映控制现代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来划分

土类

基本分类单元。

根据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土壤属性来划分。

土类之间有质的差别。

亚类

在同一土类范围内的划分,是根据主导成土过程以外的附加成土过程来划分

土属

亚类和土种之间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单元。

主要根据母质、水文等地方性因素来划分

土种

基层分类单元。

根据土壤发育程度或熟化程度来划分

亚种

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耕性、养分含量、土层厚度等耕层某些因素的差异划分

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后三级属基层分类,该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元反映了土壤发生学方面的差异,而低级分类单元则较多地考虑了土壤在生产利用上的差别。

2.我国土壤分类系统

现行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修订方案,1995)是中国分类土壤分类系统中的高级分类,。

它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141个土类。

尽管该系统是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首次方案,1992)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比较习惯且实用的仍是首次方案(表4―3)。

表4-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2)

土纲

亚纲

土类

亚类

铁铝土

湿热铁铝土

砖红壤

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赤红壤

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

红壤

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

湿暖铁铝土

黄壤

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

淋溶土

湿暖淋溶土

黄棕壤

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

黄褐土

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浆化黄褐土、黄褐土性土

湿暖温淋溶土

棕壤

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

湿温淋溶土

暗棕壤

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白浆土

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温寒温淋溶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

漂灰土、暗漂灰土

灰化土

灰化土

半淋溶土

半湿热半淋溶土

燥红土

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

半湿暖温半淋溶土

褐土

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燥褐土、土娄土、褐土性土

半湿温半淋溶土

灰褐土

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

黑土

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

灰色森林土

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

钙层土

半湿温钙层土

黑钙土

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

半干温钙层土

栗钙土

栗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

半干暖温钙层土

褐土

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

黑垆土

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麻土

半温暖干旱土

灰钙土

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盐化灰钙土

漠土

半温漠土

灰漠土

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盐化灰漠土、碱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

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盐盘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土

半暖温漠土

棕漠土

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碱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土、灌耕棕漠土

初育土

土质初育土

黄绵土

黄绵土

红粘土

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

新积土

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

龟裂土

龟裂土

风沙土

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荒漠风沙土、滨海风沙土

粗骨土

粗骨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硅质岩粗骨土

石质初育土

石灰(岩)土

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暗火山灰土、基性岩火山灰土

紫色土

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磷质石灰土

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磷质石灰土

石质土

石质土、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含盐石质土

半水成土

暗半水成土

草甸土

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

淡半水成成土

潮土

潮土、灰潮土、脱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灌淤潮土

砂浆黑土

石灰性砂浆黑土、盐化砂浆黑土、碱化砂浆黑土、黑粘土

林灌草甸土

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

水成土

矿质水成土

沼泽土

草甸沼泽土、盐化沼泽土、碱化沼泽土

有机水成土

泥炭土

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

盐碱土

盐土

草甸盐土

草甸盐土、结壳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

滨海盐土

滨海盐土、滨海沼泽盐土、滨海潮滩盐土

漠境盐土

漠境盐土、干旱盐土、残余盐土

寒原盐土

寒原盐土、寒原草甸盐土、寒原碱化盐土

碱土

碱土

碱土、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盐化碱土、荒漠碱土

人为土

人为水成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漂洗水稻土、盐渍水稻土

灌耕土

灌淤土

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化灌漠土

高山土

湿寒高山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

草毡土、薄草毡土、棕草毡土、湿草毡土

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

薄黑毡土、棕黑毡土、湿黑毡土

半湿寒高山土

寒钙土(高山草原土)

寒钙土、暗寒钙土、淡寒钙土、盐化寒钙土

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

冷钙土、暗冷钙土、淡冷钙土、盐化冷钙土

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

冷棕钙土、淋淀冷棕钙土

干寒高山土

寒漠土(高山漠土)

冷漠土(亚高山漠土)

寒漠土(高山漠土)

冷漠土(亚高山漠土)

寒冻高山土

寒冻土(高山寒漠土)

寒冻土(高山寒漠土)

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温带土壤

1.暗棕壤

分布于温带湿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有明显的有机质富集和弱酸性淋溶作用,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在90g/kg以上,铁铝轻微下移。

下面的淀积层呈棕色,结构面可见铁锰胶膜,pH6.0~6.5,盐基饱和度在70%~80%。

土壤冻结期长。

2.黑土

分布于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带,包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该土壤具有深厚均腐殖质层,无石灰性,均腐殖质层厚30cm~60cm,有机质含量一般30g/kg~60g/kg。

底层具有轻度滞水还原淋溶特征,见硅粉,盐基饱和度在80%,pH6.5~7.0。

土壤质地比较粘重,大部分为重壤土到轻粘土,并呈现上松下紧的土体构型。

土壤肥沃,具有巨大的保水保肥能力,阳离子吸收容量可达30cmol(+)/kg,田间持水量为30%~40%,养分储量丰富,全氮含量为0.1%~0.6%,全磷含量为0.1%~0.2%,全钾含量为1%~2%,但速效氮、磷较少而速效钾含量丰富。

黑土在利用中应注意防治侵蚀,抗旱防涝,培肥地力和合理耕作。

3.黑钙土

分布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草甸草原地带,处于黑土向栗钙土间的过渡地带,与黑土的水分条件有些差异。

土壤具深厚均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淋溶淀积层,腐殖质层厚度为50cm左右,有机质含量50g/kg~80g/kg,肥力较高。

下面有钙积层,表层pH7.0,逐渐往下pH达8.0~8.5。

冬季冻层达1.3m~1.5m。

4.栗钙土

分布于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带,主要处在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东部,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也有分布。

栗钙土的剖面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和钙积层,具有草原土壤的特性。

与黑钙土的主要区别是腐殖质层薄,一般为20cm~30cm,结构和含盐量多。

栗钙土特点是表土腐殖质含量较高,在2%~5%之间。

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占绝对优势,可达70%以上,富里酸含量为16%~20%,并且多与钙离子结合,游离的富里酸只占10%,所以活动的腐殖质酸是很少的。

钙积层中碳酸钙的含量可达30%以上,表层呈中性,下层呈微碱性反应。

腐殖质层的盐基代换总量可达20~30cmol(+)/kg,盐基饱和,代换性阳离子以钙为主,镁次之,还有少量的钠。

栗钙土的肥力稍次于黑钙土。

5.棕钙土

分布于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腐殖质层较薄呈浅棕色,有灰白色的钙积层。

地表多砾石,见黑色地衣,具有多角开裂隙,石膏聚积,钙积层接近地表。

棕钙土的肥力次于栗钙土,为半农半牧区。

6.灰漠土

分布于温带荒漠边缘地带,准噶尔盆地南部,天山北麓山前倾斜平原与古老的冲积平原。

灰漠土的理化性质有以下特点:

表层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由上到下层依次减小;

碳酸钙在表层有微弱淋溶的表现,并在5cm~50cm之间形成含量稍高的聚积层;石膏含量在40g/kg~140g/kg;大部分灰漠土是中位和深位积盐,以氯化物一硫酸盐为主,有时含有少量苏打;PH值通常高于8,交换性钠一般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10%~30%或更多,灰漠土中碱化往往与盐化同时并存;其颗粒组成一般多以粉砂为主,粘粒含量在剖面中部有明显的增高,通常可达20%~28%。

灰漠土由于其土层较厚,质地适中,已有较大垦植面积,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需要建设完善的灌溉系统,平整土地,采用先进灌水法与灌水技术;防治风沙危害,建设防护林体系,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防治土壤盐碱化,特别是防止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可能由于地下水位逐年提高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采取完善排水系统,减少渠系渗漏,降低灌溉定额,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水平,采用一整套水利一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来防治土壤盐碱化。

(二)暖温带土壤

1.棕壤

分布于暖温带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该地区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冀东一带,多有干鲜果生长,现已大部分开垦为旱作农业。

棕壤土体有粘粒沉积,具有粘化特征,棕色,盐基充分淋失,pH6~7,见少量游离铁。

表现为土质黏重、耕性不良,适耕期短,通透性差,腐殖质含量只有1%左右,氮、磷含量不高,钾较缺乏。

土壤保肥能力很强,植物生长后期不易脱肥。

棕壤在利用中应深耕改土,打破犁底层或淀积层,增加活土层,改善土壤通透性;增施有机肥,优化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造林种草,防止冲刷。

2.褐土

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旱生林地带,处于棕壤西部。

褐土具有粘化与钙质淋移沉积过程,盐基饱和度达80%以上,pH7~7.5。

褐土是经过长期耕种熟化演变而来的古老农业土壤,它是华北平原上面积最大的土类。

其农业生产性状是质地均匀,不砂不粘,多为砂壤到中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不如棕壤,作物生长的后劲不足。

耕作制度基本上是两年三熟、三年五熟或一年两熟。

在利用中要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发展农田灌溉,加深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种植绿肥,适当秸秆还田,实行粮草间作或轮作,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提高肥力。

3.黑垆土

分布于暖温带半干旱向干旱过渡草原地带,由黄土发育而成。

黑垆土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为10g/kg左右,但腐殖层却很厚,可达1m之深。

原位粘化,无明显粘化层,具有假菌丝状石灰积累,无盐化特征,多发展为旱作农业。

4.灰钙土

分布于暖温带干旱草原区,具有低腐殖质、弱淋溶特征,植被覆盖率10%~40%。

易溶盐、碳酸钙、石膏积于15cm~30cm处,碳酸钙含量可达120g/kg~150g/kg,石膏含量可达10g/kg,pH8.5~9,表层初显结皮。

5.棕漠土

分布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地带,主要处于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

其理化性状是:

在结皮层中碳酸钙含量最多,可达6%~11%,向下急剧减少;在表层或亚表层中,石膏含量相当高,如在石膏聚积层中最高可达30%;从表层起就有易溶性盐出现,盐分组成常以氯化物为主;有机质含量极低,多小于0.3%;呈强碱性反应,一般不含苏打,也没有碱化现象;质地组成为粗骨性,直径大于5mm以上的砾石占到总重的50%以上,细粒部分以中、细砂为主,粘粒含量一般在18%以下。

棕漠土的改良利用措施基本同灰漠土。

(三)亚热带土壤

1.黄棕壤

 分布于北亚热带湿润落叶、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混交林地带,主要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岗地,在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和淮河两岸,湖北省的长江北岸和汉水两岸,鄂北、豫西、陕南、陇南也有分布。

它是亚热带黄壤地带与暖温带棕壤地带之间过渡的土壤。

有弱度富铝风化,粘化特征明显,黄棕色,pH5.5~6.0。

其肥力状况是土质粘重、耕性不良、耕层浅薄;保水能力强、通透性差;保肥能力强,后劲足。

2.黄褐土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由下蜀黄土母质发育而成。

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粘土”母质发育的“姜石黄泥”亦属之。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具有相似的形成特点。

?

?

?

?

黄褐土由黄土状沉积母质发育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粘粒Ki为3.0左右。

?

?

?

?

下蜀黄土和其它黄土状沉积母质富含钙质,经淋溶脱钙作用,黄褐土剖面上部已无游离碳酸钙存在,且开始交换性盐基的淋溶而发生酸化,但酸化程度较黄棕壤弱,多呈微酸性反应,而在剖面下部有碳酸钙的聚积,在粘聚层之下出现石灰结核层即“砂姜层”。

?

?

?

盐基饱和度高,呈中性、微碱性反应。

A层:

pH在5.5~6.5,C层:

pH在7.0以上。

?

?

?

因此可以认为:

黄褐土是在富钙的黄土性母质上发育的残余碳酸盐黄棕壤。

?

?

?

黄褐土的淋淀粘化作用强,粘聚层(Bt)厚,一般甚在50厘米以上,至形成粘盘层。

?

?

?

由于粘聚层和母质粘重滞水,有利于铁锰的还原性移动和氧化聚积,容易形成铁锰结核甚至结核层。

黄褐土的农业性状是质地均匀,不砂不粘,无明显的犁底层,通气透水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不如黄潮土,后劲不足。

该土是受到人为熟化过程最强烈的土壤,经过几千年的耕翻、晒垡、施肥、灌水等熟化措施,已成为具较高产量水平的熟化土壤。

3.红壤

分布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是我国盛产粮、棉、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许多重要的林木的重要生产基地。

红壤呈中度脱硅富铝风化,粘粒中游离铁占全铁的50%~60%,具深厚红色土层,底层可见深厚红、黄、白相间的网纹红色粘土,盐基饱和度<35%,PH4.5~5.5。

有机质含量不高,主要胶体物质是铁铝的氧化物,而这些矿质胶体对养分的吸附、保蓄、转化和供应能力弱,所以吸收容量低,多低于10cmol(+)/kg。

吸收性阳离子以H+和Al3+为主,Ca2+、Mg2+含量很低。

矿质灰分元素的钙、镁含量通常都极低,只有钾略为高些。

由于铁铝物质的积聚,大大降低了磷的有效性。

红壤在生产中要充分利用红壤地区优越的水热条件,搞好综合利用,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并注意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注重磷肥和石灰的施用。

低产红壤改良的主要途径

保持水土:

改良红壤首先要把治山、治水、造林结合起来,不治山就不能更好的治水、治田,土壤改良效果也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若造林结合种植草带更能提高保持水土效果。

在旱地中做地埂、垄作、沟种以及冬深耕、夏浅耕、春耕等措施也是红壤地区群众长期与水土流失和干旱作斗争中积累的经验。

改坡地为等高水平梯地,平整土地,修灌溉渠系,发展中小型山塘、水库,保证有足够的灌溉水源。

丘陵山脚开挖环山沟,可防止山洪侵蚀农田等,都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十分重要的步骤和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

红壤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壤中缺乏有机质。

养猪积肥固然是红壤地区农家肥料的重要来源,但在边利用边改良过程中,还必须多种绿肥作物,才能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

红壤地区绿肥种类很多,把冬季绿肥与夏季绿肥、豆科与非豆科、高秆与矮秆、宽叶与窄叶、浅根与深根的不同绿肥,因地制宜进行搭配,既可充分利用光、热、营养条件,又可增加绿肥产量,改良土壤。

此外,夏季收割山青,秋冬挑塘泥,在燃料充足的地方实行秸秆还田,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

施用磷肥和石灰:

红壤的磷素含量很低,有效磷更缺乏。

所以,在红壤上使用磷肥的效果很显着。

目前施用最普遍的是钙镁磷肥,它是微碱性肥料,不溶于水而溶于弱酸,因此,把钙镁磷肥施在酸性的红壤上有利于提高这种磷肥的有效性。

在红壤新开垦地、低产旱地和低产水田上施用磷矿粉,其效果也比较显着,尤其是多年生经济林和橡胶、茶叶、柑橘、油菜、荞麦和绿肥作物等对磷矿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而效果更为显着。

在红壤上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度,加强有益微生物活动,促进养料的转化,改良土壤和改变黏、板、酸等不良性状,石灰用量因土而定。

4.黄壤

分布于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富含水合氧化物,呈黄色,中度富铝风化,有时含三水铝石,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可达100g/kg,PH4.5~5.5。

多为林地,亦有粮林间种作果粮间作等方式,利用中注意保持水土,客土掺砂,施用石灰和磷肥以及深耕高垄等。

(四)热带土壤

1.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

?

?

?

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东南部、广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中南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大致在北纬22”(23”)至25”之间。

?

土壤的理化性质:

为酸性岩浆岩母质发育的土壤,质地较轻,第四纪红上母质发育者较为粘重;粘粒硅铝率为1.7-2.0;粘粒矿物以高岭石和埃洛石为主,常有少量的三水铝石;有机质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