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9996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docx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专题2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主干知识框架

核心要旨归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

(一):

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

(二):

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

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

主题一 古代中国农业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

精耕细作

①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

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①历程: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5)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

(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租佃关系

(1)原因

①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为租佃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②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

③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4)影响

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项排除。

2.(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主题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

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2)主要成就

①冶金业:

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

③纺织业:

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黄道婆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2.古代中国的商业

(1)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2)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3)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4)宋元:

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一度刺激了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使其超过官营占主导。

(2)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思想观念:

长期的重农观念影响人们对手工业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基础:

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

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

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货币发展:

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

战国以来长期的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

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城市的商业活动: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城市数量和规模:

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城市布局:

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4.都城变迁

(1)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

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古都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都具有上述优势。

②政治因素:

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

③军事因素:

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显然是明成祖选址北京考虑的主要因素。

④历史因素:

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

3.(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4.(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项排除。

主题三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政策

①历程:

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②主要内容:

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③具体表现为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影响: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4)“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盐铁专营制度,也称禁榷制度

①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盐铁官营。

②汉武帝时期,因北击匈奴,国家军费开支巨大。

为增加国库收入,将冶铁、制盐、铸钱等收归官营。

官营制度为汉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使农民收入减少,负担加重,社会因此动荡不安。

③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虚耗,加之北方藩镇割据,不纳贡赋,朝廷不得已又开始重视盐铁专营。

综观中国历史,盐铁官营制度时存时废。

通常,国力强盛时,对盐铁的控制相对较少,而国力衰落时,盐铁收入就成了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

 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

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

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5.(2018·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

图画仍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外国贡品,体现的依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

高考考法研磨

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

【典例1】 (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命题分析] 

拓展教材宽度

本题涉及了交通、商品经济和农业、手工业等多方面内容,而教材未涉及运河、产棉区等内容。

拓展了教材宽度

考查主干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包括: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重心南移

注重能力素养

通过探究山东东昌府棉花与江南棉布交换的原因,考查运用唯物史观(联系的观点)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典例2】 (2016·全国卷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命题分析] 

注重概念考查

比较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

拓展教材宽度

通过农事图的场景间接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而教材未涉及汉代田庄农业的生产方式

暗合社会热点

当今的农业政策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借鉴

彰显核心素养

①时空观念:

考查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

②史料实证:

用农事画像砖来实证汉代农业生产方式

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

【典例3】 (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命题分析] 

从“大”处立意

商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明朝社会转型

从“小”处入题

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化上选材切入,彰显“以微见著”。

把手工业发展的影响范围延伸了

以素养为“魂”

唯物史观下社会风尚变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典例4】 (2015·全国卷Ⅰ)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命题分析] 

延展知识长度

把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向文化延伸了

立足核心素养

跨越多个朝代的“时空意识”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

而正确的历史解释是从表格史料实证而来。

这一推理过程又是贯穿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

命题视角独特

以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命题

注重逻辑推理

通过不同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比较,推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即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

【典例5】 (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命题分析] 

考查内容传统

依然考查主干知识:

小农经济和土地制度

材料角度新颖

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

注重史料实证

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

挖掘认知深度

深化了对小农经济和土地兼并的认识

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

【典例6】 (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命题分析] 

不囿常规

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实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无关;看似是一幅历史地图,实则是一幅地理区位信息图

开阔视野

春秋战国:

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

在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的背景下利用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陶、曹鲁: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地理位置

【典例】 (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①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②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③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④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⑤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⑥“田地贵少,寸土为金”;⑦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⑧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⑨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⑩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⑪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⑬“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规范解答]

第一步:

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第二步:

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

(1)问第一小问:

“原因”分析

(1)问第二小问:

“影响”分析

(2)问第一小问:

“主张”分析

[提示] 第

(1)问第二小问和第

(2)问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中可直接获取,但需注意材料中提到的是人口膨胀的负面影响,所以暗示考生无需在积极作用上浪费时间。

再者,近代学者的主张从材料二中直接概括即可,无需发散思维。

(2)问第二小问:

“评价”分析

第三步:

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

例: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农业人口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二模)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又在江西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

由此可以推知(  )

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

答案 D

解析 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结果“近年又在江西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商代的“犁”,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项观点不全面;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和兵器,而非农具,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项错误。

2.桑弘羊(西汉武帝时任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可见,桑弘羊的措施(  )

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

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

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知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后,打击了地方王国势力,故C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佃客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虽然提到了豪强地主庄园冶铁、制盐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材料主旨并未涉及盐铁专卖制度,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庄园在官家经营之外,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手工业,出现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