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545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docx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

《找春天》重难点突破

一、课文内容解说

  《找春天》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描写了孩子们在春天来临时到田野去寻找春天,并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感官找到了春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题中的“找”字既点明了时间是早春时节,又是行文的线索。

  课文共8个自然段。

第1至3自然段,以“我们几个孩子”去寻找春天为线索,开启了寻找的浪漫之旅。

开篇连用两个感叹句,总起全文,突出了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兴奋、喜悦的心情,奠定了全文欢快的基调。

接着,用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切地寻找春天的动感画面。

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把春天比作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第4至7自然段,围绕春天的小草、野花、嫩芽、小溪四种景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春天的美好。

四个问句独立成段,句式相同,用醇美的想象和充满情趣的儿童语言抒发了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喜悦之情。

第8自然段,通过两组排比句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看”“听”“闻”“触”这几个动词写出“我们”是如何找到春天的,也说明春天是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

最后用省略号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与课题“找春天”相呼应,告诉大家春天已经来到,快快去寻找。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中小女孩弯腰探寻,呼朋引伴,小男孩兴高采烈,循声而来,这一呼一应之中,寻找的乐趣和发现的美好扑面而来,借助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寻找春天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冲、寻”等9个字,会写“春天、寻找”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3.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2.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识字学词;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写“冲、姑、娘、寻”四个字。

  第二课时:

字词巩固;学习课文第4至8自然段;拓展运用,仿说句式;写“吐、柳、桃、荡、杏”五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激发寻春之愿。

  初读课文,多元识字,初识春之讯息。

  融情于读,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开启寻春之旅。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朗读想象,积累语言,学习课文4至7自然段。

  朗读想象,拓展画面,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拓展运用,仿说句式。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实践延伸,升华情感。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较多,识字量大,需要遵循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首先,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认读生字新词。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自主认读;其后,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中顺势而导,读准字音。

提示学生“遮”是翘舌音。

“嫩”字的读音是难点,提示学生“嫩”字声母是鼻音,韵母是前鼻音,强调读准确。

“触”的读音易错,学生容易与“zhù”“cù”混淆,要注意区分。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本课的14个会认字进行分类整合呈现,多元识字。

通过动作演示、看图猜字、字形演变等方式,加深对生字新词的识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同时也适当了解汉字发展的进程.

  

(1)动作演示识字

  第一组由生字“脱、寻、探、解、触”组成的词语都是动词,可通过动作演示识记。

教师可引导学生做“脱”下外衣的动作,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轻轻地触一触自己的脸颊,感受“触”的动作的轻、快。

  

(2)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识字

  第二组由生字“袄、姑、嫩、符、杜、鹃”组成的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帮助识记。

  学生对棉袄、姑娘是熟悉的,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强调衣字旁的字与衣服有关,女字旁的字与女性有关即可。

  识记“嫩芽”一词,可出示多种植物嫩芽的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识记“音符”则可以让学生联系音乐课本中所见,出示各种音符图片,直观地感受“符”是一种标记、记号,“音符”就是记录不同长短音的符号。

识记“杜鹃”,可以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加深“杜鹃是一种鸟类”的印象。

  (3)猜字读词,积累叠词

  教师可以做遮遮掩掩的动作让学生猜字读词,了解“遮”的意思就是“掩”,“遮遮掩掩”是一对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AABB式的词语。

  从而引出课文中另外两个词“躲躲藏藏”“叮叮咚咚”。

这三个新词都是叠词,在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把叠词集合在一起认读、识记,丰富语言的积累。

  (4)字理识字

  通过演示“羞”字的演变,能帮助学生识记。

  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羊头的样子。

后来,字形逐渐演变。

它的原意是指谦恭进献烤羊,后来引申为恭敬的、惭愧的。

  2.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均为合体字,教师可以集中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落实“三看”:

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看结构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字的结构。

其中,“冲、姑、娘、吐、柳、桃”6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寻、荡、杏”3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

  看比例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

“冲、姑、娘、吐、柳、桃”6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而本课上下结构的3个字比例各不相同,“寻”是上窄下宽,“杏”是上宽下窄,可以对比书写。

“荡”是上扁下宽,注意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寻、柳、荡”这三个字,需要教师在指导书写时提醒学生关注关键的笔画。

教师要加强示范,重点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避让,把字写端正。

“寻”字下面“寸”的“一横”要写长,托住上面部分。

“柳”字左窄右宽,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

提醒学生“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卯”的第三笔是“撇”,写的时候要穿插到木字旁“点”的下方。

指导书写“荡”字,要注意上下结构,草字头扁扁的,“横”要写得长一点,盖住下面部分。

第七笔的笔画名称是“横折折折钩”。

  学生写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继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融情于读,指导语气和重音

  在《找春天》一课的教学中,“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其中,“注意语气”已多次训练过,“注意重音”是本课对学生的新要求。

建议老师们根据文中句式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

可以分为三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第一类是文中的感叹句、反复句式。

  文本开篇是联袂而来的两个感叹句,好像情难自抑的脱口欢呼。

可以采用代入角色体验读的方法指导朗读。

你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

怎么读能表达小朋友的心情呢?

第一个“春天来了”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第二个“春天来了”是告诉所有人,那就要更大声地告诉大家呢!

指导学生读出喜悦、兴奋之情。

  文末,孩子们再次欢呼着:

“春天来了!

”至此,春天已浓墨重彩地登场,孩子们岂止找到的是春天,还有那一颗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欢快踊跃的童心。

文尽而意无穷,水到渠成,读出那份惊喜之情。

  课文第3自然段,我们可以采用想象画面,动作体验的方法指导朗读。

春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挂联句中两个叠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做动作体会“害羞”,想象“害羞的小姑娘”的画面。

句子读得轻而缓。

春天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她的踪迹呢?

抓住并列反复的“找哇,找哇”指导朗读,重音落到“找”上,语气词“哇”要读得气息深长,读出所蕴含的耐心与期待之情。

  第二类是文中的排比句。

  课文第8自然段通过两组排比句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我们可以采用想象补白,情境引读的方法指导朗读。

到处都是春天的信息,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她?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找到“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并通过重读这几个词表达出找到了春天的欣喜。

  春天还会在哪里呢?

通过情境描述,紧扣“荡”“摇”“叫”“笑”这些动词,拓展春天的画面,感情引读,体会春天的活泼。

  第三类是文中的拟人句、比喻句。

  课文第4至7自然段构段相似,由4个疑问句组成。

教学中重点指导读好第一句。

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将“小草”与“眉毛”联系起来,知道小朋友找到了春天,小草就像是春天的眉毛。

接着,让学生尝试练读,试试怎样读更好,通过朗读体现是否读懂句意,从而进行重音的朗读指导。

  根据这一组句式的特点,4句话的重音分别落在“眉毛”“眼睛”“音符”“琴声”上。

读好重音要根据语境有所变化,突出重音的方法有重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轻读、拖长、快中显慢等。

  ?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用温柔绵长的声音把“眉毛”轻读、轻吐出来,表现出小草青青浅浅、稀稀疏疏的样子,给人以美好、亲切的感受。

  ?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早春的野花十分稀少,很难发现。

为了表达发现之后的喜悦之情,可以把“眼”的读音拖长,“睛”读得轻而短,尾音上扬。

  ?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用“音符”形容嫩芽,说明嫩芽初发,比较小。

读这个词时,“符”的读音可拉长,尾音上扬。

  ?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读“琴声”时,“声”的读音拉长,尾音上扬,表现小溪的欢快。

  4.朗读想象,拓展画面,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课文第4至7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品读词句并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建议分为三个环节逐层推进。

  环节一,自读自悟,提取文字信息,找出景物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4至7自然段,思考:

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用上提示:

孩子们找到了(什么),它就像是春天的(什么)。

引导学生准确地提取出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环节二,品读词句,想象早春画面,生发情感

  学生交流说感受,教师相机出示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四句话的相同句式:

什么景物+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

接下来,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懂句子,想象画面,知道文中的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从而激发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

  

(1)品读描写小草的句子。

  抓住“探”体会,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本意,再换词,和“长”比较哪个用得好?

引导想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说探出头来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

可将草芽图片与眉毛对照,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短而细小。

  

(2)品读描写野花的句子。

  抓住“一朵两朵”体会早开的野花已迫不及待开放,想象着野花像睁开眼睛来看看这个世界了。

  (3)品读描写嫩芽的句子。

  嫩芽像什么?

想象树木吐出点点嫩芽的画面,抓住“吐”字想象树木长芽时的动态,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树木慢慢吐出芽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再将“嫩芽”图与“音符”图重合,通过直观画面再次体会嫩芽像音符,小而多。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就有画面感,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就能读得更好了。

  (4)品读描写小溪的句子。

  视频出示“解冻的小溪”,引导学生体会随着温度的上升,冰冻的小溪开始解冻融化了。

紧扣“叮叮咚咚”,体会小溪从解冻到奔流时的欢快。

  环节三,内化转换,整合语言,自由表达。

  

(1)看板书小结,给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支架。

通过读懂句子,我们找到了春天的“小草、野花、嫩芽、小溪”,通过想象画面,把这些景物想象成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琴声”,多么美妙啊!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读懂的句子内化转换,整合为自己的话,自由表述出来,可以借助板书的辅助,围绕春天的景物,用几句话说一说春天的特点,说清楚文中的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