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009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

第三章财政收入

第二章财政收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

财政收入的分类与原则;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及原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明确财政收入的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

财政分配活动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过程,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有收才有支,所以,组织收入是一项很重要的财政工作。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目前,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约80%-90%。

2、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指因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理各种国有资产,按规定应上缴国家财政的收益。

3、债务收入:

是国家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国内外借款。

4、其他收入:

指除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和债务收入以外,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关收取的杂费。

主要有规费收入、事业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等。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工业。

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作为第二产业,它对财政收入状况起决定作用。

3、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性行业作为第三产业,该产业的特点是:

行业多、门类广。

三、按经济成分分类

1、国有

2、集体

3、私营、个体

4、三资经济

5、股份制

四、按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于C部分的

2.来自于M部分的

3.来自于V部分的

小结:

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

其他收入按经济部门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等,按经济成分分类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三资经济,股份制。

按价值构成分类来自于C部分,来自于M部分,来自于V部分

作业:

简述财政收入的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规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怎样组织财政收入,向谁收,收多少,如何收才合理,这都是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把组织收入工作做好,必须坚持哪些原则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一、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经济决定财政,发展经济,广开财源,要求组织收入时,必须立足发展生产、扩大流通、开拓财源,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二、兼顾国家、企业和公民个人三者的利益。

当国民收入一定时,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越多,企业单位、公民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则相应越少;反之,降低财政集中收入的比重,由企业、公民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会上升。

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兼顾,关键是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规模。

1、财政收入规模的概念。

2、它一般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A、财政集中率:

即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比重。

财政集中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制约财政集中率的因素主要是一国实施的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

B、剩余产品率:

即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剩余产品的高低,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高低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快,产品科技含量高,剩余产品率高;反之,则低。

三、合理负担,区别对待

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同等条件,同等对待;不同条件,不同对待,实现负担公平。

小结:

作业: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国家税收

教学目的:

掌握税收的概念、了解税收的特征、税制构成要素及我国现行税种。

教学重点:

税收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 税收的含义及性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税收是由国家或政府来征收的,除了国家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第二,征税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

这种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没有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征税就无法实现;第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以实现其进行阶级统治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第四,税收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五,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第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所决定的。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府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税收的无偿性使人们容易将其与国家信用关系中的国债的有偿性区别开来。

但也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

3、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的。

强制性决定着征收的无偿性,若是有偿行为由无需强制征收;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征收的固定性,这样才能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三、小结: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征。

作业:

1、什么是税收?

     2、怎样理解税收的三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二课时税制

教学目的:

掌握税制的概念,了解税制要素的构成

教学重点:

税制要素

教学过程:

一、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二、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

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在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对象的确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率

税额与纳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既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反映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国家开征的每一种税都有纳税期限的规定。

(六)附加和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

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

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

属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

(七)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小结: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减免规定、纳税环节、违章处理等。

作业:

什么是税制?

税制要素有哪些?

第三课时我国现行税种

教学目的:

税收的分类,明确各种分类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具体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按照课税对象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我国现行税收就是按照这种方法分类的。

二、按照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从量税以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

从价税以产品的价格为计税依据。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商品价格中含有税金的称价內税,不含税金的称价外税。

四、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税负不能转嫁的称直接税,反之为间接税。

五、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小结:

略。

作业:

税收有哪些分类方法?

我国现行税收按什么标准分类?

 

第四课时流转课税

教学目的:

掌握各个流转税的概念,了解其构成要素及征收方法。

教学重点:

增值税

教学过程:

一、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流转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

1.课征普遍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4.计算征收方便

二、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一)增值税

1.定义:

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定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2.特点:

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

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的影响,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3.增值税的类型:

生产性增值税;收入性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4.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5.税率:

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本期销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二)消费税

1.定义:

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进口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应税消费品5类11种消费品。

3.税率采取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三种形式。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十销售额×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1.定义:

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等营业行为。

凡在我国境内发生上述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3.税率3%、5%、20%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四)关税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增值税,其征税范围有哪些?

     2、什么是消费税,为什么说是单环节税收?

     3、什么营业税,有哪些应税行为?

第五课时所得课税

教学目的:

了解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成本费用扣除标准、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教学重点: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教学过程:

一、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

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来源于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3.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或组织。

4.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为33%。

5.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公民、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外的一切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四)农业税

1.农业税是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

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是农业税的纳税人。

3.课税对象:

农业收入,即指粮食作物、薯类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的收入。

4.计税依据:

常年产量,即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当地的一般经营条件和种植习惯,在正常年景下所能收获的产量。

常年产量确定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不予改变。

5.税率:

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企业所得税?

现行税率是多少,有哪些优惠税率?

2、什么是个人所得税,其征税范围有哪些?

 

第六课时其他课税

教学目的:

了解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的概念和征税范围。

明确其征税标准

教学重点:

资源税

教学过程:

一、资源课税

1、盐税

2、耕地占用税

3、土地使用税

4、资源税

包括煤炭资源税,石油资源税,矿产资源税等

二、财产课税

1、车船税

2、遗产税

二、行为课税

1、赠与税

2、车辆购置税

3、印花税

三、小结“略

 

第三节国债收入

教学目的:

了解国债的概念和特征,国债的分类以及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国债的的概念和特征、国债的分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国债的概念和特征、国债的分类

一、导入

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形式出现,比税收晚得多,至今约200年历

史。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怎样,各国政府财政都离不开国债的支持,国债既是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国债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也称国家公债,它是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的方式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2、特征

(1)自愿性:

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应建立在认购方自愿承受的基础上。

(2)有偿性:

指国家采取发行国债方式筹集的财政收入,必须作为国家的债务按期偿还,并还要按预先确定的利率向认购方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

(3)灵活性:

指国家选定发行国债的时期及发行量,可以根据财政资金的供需,完全由中央政府灵活确定,不需预先通过法律形式规定。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为了清楚认识不同形式国债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国债适当分类,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国债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二、新授

1、按照发行地域划分,国债分为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

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在国内发行国债取得收入,叫国内债务收入,简称内债。

国家在国外发行国债而取得收入叫国外债务收入。

2、按发行主体划分,国债分为国家公债和地方分债。

凡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人发行的国债,为国家公债,也称国债。

凡以地方政府为债务人发行的国债,为地方公债。

3、按偿还期限划分,国债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国债。

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的国债为短期国债;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10年以下的国债为中期国债;偿还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为长期国债。

4、按国债的流动性划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买卖的国债,称为可转让国债。

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国债称为不可转让国债。

三、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国债的产生与弥补财政赤字有密切关系。

2、迅速筹集财政资金,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正常情况下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于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少。

3、调节经济工作,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于国债具有灵活性特征,发行国债能在转移债权人资金使用权的同时转移其购买力,所以,它是实现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是调节社会总需求;二是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三是调节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三、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1、国库券:

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于1981年启用发行的债券。

2、重点建设债券。

国家重点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保证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于1987年向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城乡个人发行的债券。

3、国家建设债券,1988年发行。

4、财政债券:

1988年至1993发行总额为331.89亿元。

5、保值公债:

1989年我国发行了120亿元保值公债,期限3年。

6、特种国债:

7、转换债

8、特种定向债券

9、地方债

四、小结:

五、作业:

1、国债可以按几种情况分类?

2、国债的特征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