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3242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收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财政收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收入.docx

《财政收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收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收入.docx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

•第四讲财政收入概论

•第五讲税收

•第六讲公共收费

•第七讲公债

第四讲财政收入概论

一、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的含义

是政府为满足其支出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

◦社会物质财富是其实质内容;

◦力役—实物—货币是其不同形态;

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是公共权力,包括:

政治管理权(核心);公共资产所有或占有权;公共信用权。

取得财政收入不仅是政府自身的行为,而且关系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发展。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意义: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

2、财政收入分类

(1)按财政收入形式—税、利、债、费

税收:

政治管理权,最主要收入形式

国有资产收益:

公共资产所有权或占有权

债务收入:

公共信用权,重要财政收入

收费收入:

公共商品(劳务)所有权

其他收入:

捐赠、罚没收入等。

为适应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政府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从分类结构上看,新的收入分类科目设类、款、项、目四级。

第一类:

税收收入,下设增值税等21款。

第二类: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下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等6款。

第三类:

非税收入,下设政府性基金收入等7款。

第四类:

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下设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等4款。

第五类:

债务收入,分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2款。

第六类:

转移性收入,分设返还性收入等10款。

(2)按财政收入来源

◦所有制结构分类

◦部门结构分类

◦地区结构分类

(3)按财政收入管理方式

◦预算内收入

◦预算外收入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1、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绝对指标:

财政总收入,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总收入、税收收入等;

相对指标: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比重;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率等。

3、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在我国,通常讲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指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

2003~2007年,我国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从21715亿元增长到51322亿元,占GDP比重从16%上升到20%。

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从14.7%上升到17.7%。

除了一般预算收入以外,我国政府以行政权力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集中的社会资源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四个部分。

按照包括上述五个部分收入的大口径计算,2003~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从32605亿元增长到77608亿元,占GDP比重从24%上升到约30%。

2008年这一比重约为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

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

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

通过国际比较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基础性制约因素(经济决定财政)

B.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关键因素;

C.政府的职能范围——直接因素;

D.其他因素:

价格、战争等。

三、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A、税收:

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B、公共收费:

补充形式,税费各异

◦C、国有资产收益:

所有权收益;

◦D、公债收入:

弥补财政缺口的重要形式。

我国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国内增值税15895.59亿元,国内消费税6071.54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0487.46亿元;关税2027.45亿元;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7327.31亿元(账务上作冲减收入处理)。

企业所得税7794.25亿元,个人所得税2902.85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527.82亿元;车辆购置税1792.03亿元。

非税收入1968.01亿元。

2、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

社会总产品价值=C+V+M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M。

M和C的关系:

直观地,如果V不变,C降低,则M增加。

M和V的关系:

同样地,如果C不变,V减少,则M增加。

——主要来源于M,但V和C的一部分也构成为财政收入来源。

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指不同经济成份提供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有助于说明国民经济所有制构成及其变动对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200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比重如下:

1、资本:

公私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48%与52%;

2、就业人员:

公私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32%与68%;

3、国内生产总值:

公私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

37%与63%。

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

2004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5.3%(《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第505页)。

这个比例远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占25.5%和建国之初的1949年占26.2%的比例。

4、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

按传统的部门划分——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提供财政收入的情况

按现代的部门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财政收入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5、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

可以分为不同地域或行政区划提供的财政收入。

其意义在于:

◦了解财政收入的地域分布状态;

◦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和财政差异;

◦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财政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476.88亿元。

其中:

中央本级收入35896.14亿元,地方本级收入32580.74亿元,中央财政收入占52.42%,地方财政收入占47.58%。

小结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财政支出需要而进行的筹资活动和经济行为。

其基本形式包括:

税收、国有资产收益、收费收入和债务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受一个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社会制度,以及价格、特殊支出需求和财政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结构是政府适时调整收入政策,正确选择征收对象和具体征收形式,以及按产业政策的要求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参考。

第五讲税收

一、税收概述

1、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按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课征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包括的含义:

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征税的目的是为履行其公共职能的需要。

征税所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借助于法律的形式进行。

实质上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纳税人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对现代社会而言,税收存在的依据有:

它是政府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的基本手段。

它是政府对收入和财富分配进行调节的有力工具。

它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综合看来,税收存在的基本依据是补偿公共商品或服务的成本。

3、税收的特征

(1)强制义务性(强制性)

(2)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

(3)法定规范性(固定性)

——税收“三性”是税收本质在形态上的具体表现,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主要标志,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税收要素

(1)纳税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

(2)课税对象:

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税种的主要标志。

◦计税依据(“税基”)

◦税目

◦税源

(3)税率

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和核心要素。

一般地,税率可以分为: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4)减税免税

税基式减免,包括起征点和免征额。

税率式减免

税额式减免

(2)按税负能否转嫁

——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3)按税收与价格关系

——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4)按课税标准

——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5)按税种隶属关系

——中央税(关、消)、地方税和共享税(增、企、个、营、印、资等)。

二、税收原则

1、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平等原则

◦确实原则

◦便利原则

◦节约原则

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收入充分和收入弹性

国民经济原则——税源选择和税种选择

社会公平原则——普遍和平等

税务行政原则——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用

3、现代税收原则

财政原则——基本原则

◦税收足额稳定和适度合理。

公平原则——核心原则

◦普遍征税和平等课税

效率原则——核心原则

◦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

◦税收中性与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

三、税收负担

1、税收负担的含义

•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2、合理的税负水平

从宏观上判断一国税负水平的主要标准:

◦经济发展标准:

拉弗曲线

◦政府职能标准:

总体税负水平的高低,还要视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而定。

3、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以一定方式转嫁给他人承受的过程。

税负归宿是指经过转嫁后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的方式

A.前转(顺转):

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它是税负转嫁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B.后转(逆转):

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

C.税收资本化(税收还原):

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税负。

D、此外,还有消转和混转等。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A.税种因素:

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

B.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大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而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可以转嫁出去。

C.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

四、税收效应

1、最基本的税收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

替代效应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由于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使纳税人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购买,减少含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

2、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

指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前者表现为劳动供给的增加,后者表现为减少劳动供给。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其净效应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就税制而言,定额税只具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而累进所得税对劳动者边际收入影响较大,其替代效应较为明显,(相对于比例所得税)会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劳动供给。

3、税收的储蓄效应

指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也可区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前者表现为纳税人将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后者表现为纳税人以扩大当期消费来替代储蓄。

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选择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实际结果受纳税人对消费的时间、偏好、税制以及纳税人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4、税收的投资效应

指税收对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其收入效应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替代效应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

总体看来,政府课税既可能减少纳税人投资,也可能促进纳税人的投资,其最终影响取决于不同因素的相对影响力度。

五、最优课税理论

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命题

最适课税的基本目标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最优课税理论的基本命题

研究政府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来筹集税款,实现效率与公平。

最优税收是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设置和征收的,不产生税收额外负担或不造成任何经济扭曲,且符合公平原则,基本特点是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

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的税收。

2、最优课税的基本目标

内在优化目标是指通过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优化设计,使征税对相对价格和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不发生或仅发生较小的影响。

外在优化目标是指在市场失灵领域,通过税收手段弥补市场缺陷谋求效率的提高,如矫正外部效应、限制产业垄断、鼓励风险投资等。

3、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相互配合

——直接税和间接税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一国税制中,究竟是以所得税还是商品税为主体,取决于政府收入目标、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等因素。

(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研究如何设计商品税税率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

从效率的角度看,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应实行差别性的商品课税,实行逆弹性法则(又称拉姆齐法则),即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应与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呈反比。

“逆弹性法则”的局限性。

(3)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研究如何设计所得税率才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最优的税率结构应处于使收入再分配增加的边际福利(效用)与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造成的边际效率损失相等。

对此,倒“U”型的所得税税率模式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即中等收入阶层边际税率较高,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边际税率较低。

(4)最适税收征管

将税收征管的难易程度和征税成本的高低引入到最适课税的分析中,即在理论上最优的税种或税制,如果征管难度较大或征税成本较高,在实践上往往并非是“最适”的。

——只有将征税成本因素与效率、公平原则并列加以考虑,才能实现一个真正可行的优化税制结构。

六、国际税收

1、国际税收的含义

国际税收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因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以及国与国之间税收法规存在差异或相互冲突而引发的一些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

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

2、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

税收管辖权

国际重复征税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

A、扣除法

B、低税法

C、免税法

D、抵免法—最主要的方法

3、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1)国际避税

(2)国际避税的方式

(3)国际反避税

(4)国际税收协定

4、税收饶让

第六讲公共收费

主要内容:

◦公共收费的性质与功能

◦公共收费的类型

◦公共收费标准与定价方法

一、公共收费概述

1、概念及性质

公共收费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用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理对象所收取的费用。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政府干预市场活动,实施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公共收费是提供准公共商品或自然垄断行业产业的产品部分或全部成本的补偿,其依据是公共商品(劳务)所有权,它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体现社会公平,调节社会经济。

税、费同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形式,都是对公共商品成本的补偿,但其征收的依据却不相同。

2、公共收费与税收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立法层次不同

◦执行主体不同

◦性质不同

◦功能不同

◦款项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不同

联系

◦体现一种国家或公共部门行为

◦本质上的一致性

◦都是财政收入的形式

◦都用于满足国家履行其职能的需要

◦实践中的转化

3、公共收费的范围

公共商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公共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具有竞争性(需要通过收费适当限制消费,避免过度拥挤和效率低下);

特定公共商品或服务只由少数人受益时,对使用者收费是必要的。

4、公共收费的原则

非营利性

效率性

受益性

自愿性

5、公共收费的功能

筹集财政收入

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资源

提高公共商品供给效率

2、按收费资金的管理渠道

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费

财政预算外专储性收费

执行单位自收自用的收费

3、按收费的实体

行政性收费

——管理性收费

——惩罚性收费

——资源性收费

事业性收费:

是国家提供事业服务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标准向其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用以弥补其服务的部分或全部成本。

经营性收费:

是国有经营单位向社会提供私人商品时按市场原则所收取的费用。

4、按收费的经济作用

管制自然垄断的收费

市场准入性收费

纠正外部不经济的收费

5、按收费的目的

一般目的收费

特殊目的收费

三、公共收费的标准与定价方法

1、公共收费的标准

◦费用还原标准

◦如自然垄断行业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利益报偿标准

◦如混合商品的供给。

2、公共收费的价格政策

低价政策,适用于混合商品、有益物品,如卫生防疫、图书馆、博物馆、高等教育等。

平价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行业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及外部收益不大的一般物品及服务,如城市供水。

高价政策,适用于国家为对特定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实行的收费,如污染排放费、超载等。

3、公共收费的定价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

•基本思路:

按产品成本的补偿标准来确定收费价格。

•自然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

规模报酬递增或平均成本递减,因此应按平均成本定价。

基本公式:

P=K·C/Q

其中:

P—价格;C—供给总成本;Q—供给量;K—收费成本的影响因素。

(2)二部定价法

将公共收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期定额收费,与使用量无关;一部分按单位使用量从量收费。

它实际上是平均成本定价法的一种转换形式,是以经营单位的财务收支平衡为条件谋求资源配置与经济福利的优化。

通常而言,二部定价法的定额费与固定成本相对应,从量费则与变动成本相对应,从而使全部成本得到补偿。

这种定价方法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行业较常见。

(3)高峰负荷定价法

对不同时段的消费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调节和平衡不同时段的需求状况。

一般是需求高峰期适用较高价格以抑制需求;当低谷期适用较低价格。

这种定价方法在电力、电信、交通等行业较为常见。

(4)价格听证

公共收费既涉及有关供给部门的成本补偿,也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由于供给部门通常处于垄断地位和拥有信息优势,难免会出现片面追求个别利益而违背社会利益的现象。

价格听证通常是由政府的价格管理部门主持,供给方、专家和消费者代表参与,论证定价水平的合理性,并将有关信息公之于众,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作出定价决策。

第七讲公债

主要内容:

◦公债的含义、特征

◦公债的功能及效应

◦公债负担和规模

◦公债管理(发行、偿还、流通)

一、公债概述

1、公债的含义及特征

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为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或实施特定的经济调控政策,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

公债包括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是政府利用信用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金边债券”

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有偿性;

◦自愿性;

◦灵活性。

2、公债的历史发展

(1)国债产生的条件

◦国家财政上的需要;

◦平等对立的经济关系;

◦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

◦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

(2)公债的发展

举债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3)我国公债的历史演进

◦唐朝有“率贷”和“借商”;

◦我国近代公债出现在晚清—先有外债后有内债;

◦新中国公债的演进。

3、公债的分类

按发行地域:

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按发行主体:

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

按举债形式:

契约借款和公债券。

按偿还期限:

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按公债的流动性:

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4、公债的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最基本功能)

有效动员和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筹集资金)

调节经济(调节社会需求,连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公债政策)

二、公债负担与效应

1、公债负担

公债负担可分为:

认购者负担、政府的负担、纳税人的负担和代际负担。

在实质上,公债负担就是纳税人的负担。

——李嘉图等价定理

2、公债的经济效应

(1)财政效应

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缓解财政困难最可靠而迅速的手段。

Why?

举债对未来财政的影响,受举债性质和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还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影响。

(2)货币信用效应

公债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重要的信用工具,其结果将导致货币投放和信用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公债较高的信誉和一般高于普通存款实际利率,会对投资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导致银行资金的来源减少,从而要求银行相应调整其信贷规模和结构。

(3)投资效应和挤出效应

公债的投资效应是指公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撑。

同时,公债还会产生“引致效应”,即为民间部门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引导资金流向。

公债的挤出效应是指公债的增加导致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引起资本投资的减少。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政府举债时的市场投资意愿、投资机会、资金供求状况、利率变动趋势等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4)宏观经济调控效应

公债具有刺激经济、拉动需求、保持宏观经济平衡的功效。

一般而言,增加公债发行意味着扩大公共支出,有助于提高总需求,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同时,公债发行规模过大,也可能导致需求过度膨胀,引发物价上涨。

从货币政策的运用看,公债还是中央银行实现一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对象(即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

3、公债的规模与风险

(1)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A、公债负担率=当年累积未清偿公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0%;反映政府举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多数发达国家在30%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智利等一度超过100%,我国多数学者认同20%警戒线。

B、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反映财政支出对公债的依赖程度。

国际公认标准是15-20%(政府总债务依存度)及25-30%(中央债务依存度)。

我国债务依存度警戒值一般认同20%。

C、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反映以往年度的公债对当期财政形成的压力大小。

发达国家一般较低,如日本1975-1980平均为8.5%,美国1985-1987平均为6.9%,我国有学者提出警戒值为10%。

(2)公债债务风险

公债的债务风险可从潜在的风险和现实风险的角度分析,具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公债的财政风险,表现为政府举债满足当前支出需要的同时,对其未来收入和支出形成的压力;二是公债的货币风险,表现为因政府举债导致货币的超量发行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3)公债风险的防范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合理确定公债资金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公债结构;

•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指标体系,防范债务风险;

•建立合理的公债本息偿付机制。

三、公债的管理

1、公债的发行

指公债的售出或被个人和企业认购的过程,是公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公债的发行主要涉及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公债的结构和利率等。

(1)公债的发行规模

影响发行规模的因素有:

◦A、财政收支差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