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1423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

(1)表达交流活动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1.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来查找相关的资料。

2.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加强学生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4.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课时安排:

1-2课时(用于学生展示课件)。

教材概述

中国是诗的国度。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其中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游生思归,怨妇思情,征夫怀乡。

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作为文化遗产的民族节日也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杨朴的《七夕》、戴石屏的《中秋》等。

在刚学完诗歌单元,领略了古体诗的诗情画意,感悟了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鉴赏古体诗的水平,安排这一表达交流活动,意在巩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思路方法

一、关于诗歌评点活动,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选定诗歌后自己进行评点。

因为在学习了诗歌单元的多首诗歌后,学生评点的能力已初步具备。

二、对于写节日诗,应作为本次活动指导重点。

参考资料:

1.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1)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2.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3.中秋节诗词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1)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

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2)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

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作“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

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

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

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七夕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

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作“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

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望织女诗

梁范云

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

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

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

七夕乞巧

(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

(2)单元综合检测粤教版必修3

一、基础演练(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某歌手离世后遗体遭记者偷拍事件,使记者的职业操守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的新闻圈,里面假货也不少:

假记者、假身份等屡见不鲜。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     。

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3)近日,宝鸡市已在经二路部分路口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处罚,但不少行人仍然     ,尽管前面是红灯,左右有来车,还是冒险穿过马路。

 

A.鱼龙混杂  轻重缓急  不以为意

B.参差不齐循序渐进不以为然

C.鱼目混珠孰轻孰重不闻不问

D.良莠不齐可持续性不动声色

解析: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水平等不一致。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都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2)中提到“目前”,这是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概念;还提到“着重”,这是一个重要性的概念。

而“可持续性”,文段中并未提及,“孰轻孰重”只涉及重要性这个概念,“循序渐进”,只涉及时间概念。

所以,根据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只有“轻重缓急”是最恰当的。

句(3)中提到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已经进行处罚,但行人不听劝阻,并不放在心上。

“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闻不问”,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

“不动声色”形容态度镇静。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不以为意”填入文段更合适。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政策。

B.针对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专家指出政府既要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又要削减不合理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

C.“雾霾”“反腐”“逆袭”等词成为年度热词。

“雾霾”“反腐”,老百姓几乎天天都在谈论,但“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

D.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解析:

A项,搭配不当,“缓解”不能与“问题”搭配。

B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

C项,主客体颠倒。

答案:

D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     ,不会句句都用典故。

而且一般的用典故,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

只要注明典故,     。

但是,李商隐的诗,     ,即使都注明白了,诗意还是不易了解。

因为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他也有所独创。

他在诗中运用典故,     。

     ,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①诗意也就明白了

②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③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

④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

⑤不过偶尔用一二处

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⑤

C.③②④①⑤D.⑤①②④③

解析:

“(李商隐的诗)诗意还是不易了解”是中心意思。

“但是”前的句子通过对照而突出中心意思,“因为”后的句子通过分析而阐释中心意思。

答案:

A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杜甫《登高》)

答案: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6.沧海月明珠有泪,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答案:

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7.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8.       ,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答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14分)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

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

笋壳。

③帙:

包书的布套。

9.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6分)

解析:

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10.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8分)

解析:

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参考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1~12题。

(12分,每小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解析: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的豪迈之风。

词开篇由“狂”而起,从举止神情(上片),到壮志豪情(下片),皆由“狂”而来。

参考答案: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1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解析:

此题重在鉴赏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来分析。

参考答案:

勾勒出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态。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第13~14题。

(12分,每小题6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3.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要结合具体诗句,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

参考答案:

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14.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试把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答案: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沙际春归”深婉有致,“春归”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四、表达交流(13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字。

(3分)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①                         ,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②                         ,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③                          ,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

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答案:

①一是文化的教养 ②二是社会的担当 ③三是自由的灵魂

16.仿照例句,在文段的中间补上两句话。

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5分)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辑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解析:

内容上要用古典诗句,并扣住“意气”这个主旨;句式上要一致。

参考答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飞扬的花瓣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成全他人的无私奉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信心。

17.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扩展为70字左右的语段。

(5分)

解析:

此题没有要求从哪一方面进行扩展,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来完成,可以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但要切合原诗句表现出的意境。

参考答案:

满天星斗,遥挂似垂,几乎与辽阔的平野相贴;江上的明月,在万里大江滚滚的波涛上翻滚,置身其中的诗人,面对这一阔大雄伟的境界,顿时产生了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可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审题立意的作文题。

可以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

这又分为两个角度。

一是可以从溺爱的角度切入,谈莫让爱变为伤害。

比如写一篇议论文,列举因溺爱而让孩子低能的例子,用事实证明溺爱的危害;比如以受溺爱的孩子的口吻给天下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谈自己因从小生活在溺爱中,结果离家上学后处处不能自立,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的现实,呼吁家长们莫溺爱孩子。

二是可以从自立的角度切入,谈摒弃溺爱,放手让孩子自立的重要性。

比如写一篇议论文,从反面举溺爱的例子,从正面举自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