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15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何 平 九 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docx

何平九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平九论

——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2月

 

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目录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3

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10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17

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24

创新激发无限活力31

责任重于泰山38

不说空话多干实事45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52

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59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

——一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平

(一)一场新的征程即将开启,一幅新的画卷渐次展开。

大时代呼唤大变革,大转变酝酿新机遇。

在“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抉择。

这是对以往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河南实际的又一次重大提升。

“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蓄势待发。

在推进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抢抓机遇,加快转变,乘势而上。

(二)“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纵观古今中外,“机遇”可谓解读历史进程的一把钥匙。

围绕机遇,世界各国演绎出一幕幕兴衰活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是抢抓机遇的竞争。

“鸦片战争”的硝烟、“洋务运动”的挫败、“戊戌变法”的鲜血……近现代的中国,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一次次蒙受灾难屈辱,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体,谁能慧眼发现机遇、大力创造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谁就能实现跨越发展、升级蝶变。

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

面对机遇,如果我们不思进取、麻痹懈怠,就会错失良机,坐困愁城。

(三)时代在前进,机遇在叩门。

改革开放30多年,河南抓住历史机遇,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

(四)回头看,这30多年河南的发展总是与机遇的把握息息相关。

当“姓资”、“姓社”的思想坚冰开始被打破,河南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方向,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唱响“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使河南的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子更顺畅。

当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之际,河南果敢地选择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明确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使河南的发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远大。

当我们肩负党中央的殷殷重托,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之时,河南豪迈地提出“两大跨越”的战略任务,树立起河南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良好形象,使河南的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华大地浓墨重彩展开统筹协调、全面繁荣的时代画卷——东部沿海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中部地区崛起风生水起……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把河南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新境界、新阶段。

(五)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兄弟省份特别是周边地区都在抢抓机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省面临的发展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最后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六)机遇人人想抓,但真正抓住机遇却并非易事。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亿万中原人民的全面小康,机遇到底在哪里?

(七)机遇来自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各种有利因素依然具备;

机遇来自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西部地区承转移、促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央对河南的发展寄予厚望;

机遇来自于国家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政策、资金、市场等各类要素汇聚,中部崛起的优势持续放大;

机遇来自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中原经济区应运而生,为加快发展、实现崛起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载体和平台;

机遇来自于河南自身具备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文化优势、农业优势、基础优势、后发优势等;

……

但说到底,机遇更离不开人的自身作为,它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

(八)机遇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所累积叠加的、推动实践飞跃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当外部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努力相结合,“机遇”才能真正成为机遇。

建设中原经济区,如果没有抓住、用好的能力,一切“机遇”无从谈起。

(九)“毛遂自荐”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具备了抢抓机遇的高素质、主动性,真心实意、果敢果断,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成就一番不平凡的功业。

(十)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为了让领导干部炼出一双洞悉大势的“火眼金睛”,练就一身能将各种外部条件为我所用、“点石成金”的高超本领。

与这种要求相比,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抓机遇、促发展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繁重的任务面前,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自觉、不主动、不到位、不适应,经常在机遇面前犯“幼稚病”、“糊涂病”、“懒惰病”,暴露出“麻痹症”、“迟钝症”、“虚躁症”,贻误发展良机,贻误崛起大业。

抢抓机遇意识不敏感。

一些领导干部抢抓机遇的意识淡薄,不是主动研究当地发展的机遇在哪里,面对市场竞争、面对未来发展,缺主意、少办法,反应迟钝,做事常常“慢半拍”甚至“慢几拍”,更找不到、找不准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抢抓机遇判断不准确。

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国际视野,目光短浅,思路狭隘,找不准自身在全局中的定位,看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辨不清前进路上的机遇和陷阱。

喜欢照抄照搬、跟风赶潮,人家上什么项目我也上什么项目,甚至把别人淘汰掉的落后产能当作“宝贝”引进来,为决策失误付出昂贵的“学费”。

抢抓机遇思维不辩证。

有的领导干部不善于逆向思维,一说到发展,先摆出一大堆客观的困难、不足、局限,过分看重自然条件、历史基础、资金实力等因素,总是把机遇与现成的优越条件、上级的优惠政策挂上钩、画等号,看不到“后发优势”,想不透“危中有机”,殊不知破解难题是机遇,应对挑战是机遇,勇于创新也是机遇。

抢抓机遇准备不充分。

有的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调查研究,对自身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当中的定位、职能、作用缺少通盘考虑、超前谋划。

一事当前,手忙脚乱,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自身环境不优,效率效能低下,服务意识很差。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不栽下梧桐树,怎能引来金凤凰?

抢抓机遇运用不得力。

有的地方下了很大气力、花了很多工夫,争取到了资金、项目,但却因为“吃、拿、卡、要”等种种原因,好的企业引进来却留不下;有的地方,对新生事物缺乏大力扶持、精心培育,机遇的种子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甚至于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抢抓机遇态度不端正。

还有些领导干部拈轻怕重,明明看到了好机会,却不愿主动伸手去抓;“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明哲保身;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随大流,得过且过;更有甚者,在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支配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关心的是个人升迁和自己的名利,不愿意在发展上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缺乏事业心、责任心,缺少抢抓机遇的使命感。

抢抓机遇氛围不浓厚。

对机遇最敏感的是市场,把机遇变成发展动力要靠每个人。

有的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没有建立起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人,不能真正起到督促、警醒、问责的作用;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做到放开、放手、放活,让市场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

(十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当前领导干部在抢抓机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源都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严重滞后,方式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如果不尽快转变领导方式,来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能力的大提升,河南就会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中落在后面,拖全国发展的后腿。

只有摆出问题,正视差距,认清自己,我们才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时代在发展,机遇在拷问。

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

“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倍加珍惜机遇,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创造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做到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已经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十三)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狠劲。

今年以来,河南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大项目、大投资让人倍感振奋,富士康等产业巨头纷至沓来,靠的就是“大招商、招大商”活动的空前力度。

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拿出抢抓机遇的勇气和魄力,挥洒大发展、大跨越的大手笔、大文章。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闯劲。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工商、司法、国税、海关等部门主动融入,强化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河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把“边缘”当“前沿”,变“后卫”为“前锋”,从“跟跑”到“领跑”,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勇闯新路。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拼劲。

狭路相逢勇者胜,破解“四难”靠打拼。

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发挥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克难攻坚的顽强作风,不畏压力困难,直面风险挑战,踏平坎坷艰险。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钻劲。

干大事者,须心无旁骛、明察秋毫;成伟业者,必凝神聚气,全力以赴。

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见微知著、反应灵敏,上下求索、左右逢源,沉下心打基础,跳起来摘桃子。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巧劲。

在我省发展的实践中,很多地方上演了“无中生有”、“借鸡下蛋”、“借梯登高”、“借脑生财”的好戏;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中,不少企业创造了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的奇迹。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擅弹钢琴”、“反弹琵琶”,有条件要加快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加快发展,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韧劲。

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河南发展到今天,就是持续好的思路、做法,一级做给一级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

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轻言放弃、半途而废,只要是看准了的事情,就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直至实现预期目标。

狠劲、闯劲、拼劲、钻劲、巧劲、韧劲,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干劲。

发展为大,实干为先。

转变领导方式,转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转的是一种工作作风,转的是一种方式方法、能力水平,关键要转到实干上。

实现河南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抓机遇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做出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十四)时代在变革,机遇在召唤。

近在眼前的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就是准确认识机遇、有效把握机遇,并把机遇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发展成果的过程。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抢抓先机,突出特色,我们就能牢牢占据发展的制高点,紧紧抓住发展的主动权,使中原经济区建设动力澎湃,破浪前行。

(十五)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就在这里。

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

——二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 平

  

(一)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

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成绩背后的差距和问题。

  去省会郑州的各大医院看一看,门诊大厅排起的长队、病房走廊挤满的病床让人揪心;到各地的人才市场转一转,求职大军挤挤扛扛,为找一份工作劳碌奔波;到新开楼盘的销售部问一问,动辄数千上万的房价让人望房兴叹;再到大中城市的主干道走一走,水泄不通的拥堵真让人着急上火……

  记者在豫西山区拍下这样的镜头:

简陋的教室四下漏风,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靠墙一排烟熏火燎的灶台,蹲着一群自己做饭的小学生。

他们坚强的身影、渴望的眼神,让人心酸动容。

  在一些厂矿集中的地方,天空灰蒙蒙一片,空气弥漫着粉尘和异味。

当地群众不无“黑色幽默”地说:

“我们一年得‘吃’掉半块‘预制板’。

  (三)民生连着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12月13日,山西被批准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放眼中部六省,仅有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尚待跻身“国家队”行列。

  刚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条分缕析,把脉问诊,指出当前河南发展“正在持续、难在持续、重在持续、为在持续”。

  持续之难,难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难在结构性矛盾凸显,难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难在要素约束加剧,难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难在就业和安全保障。

总的看,我省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将长期面对“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实现“两高一低”的发展目标,完成“富民强省”的中心任务任重道远。

  (四)“成长的烦恼”,难题的困扰,根子在发展的不足,源于发展方式的不科学。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方式转变,首要的问题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领导方式的转变。

  (五)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新中国成立前夕就要“进京赶考”之际,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

“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深刻敏锐地指出:

“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

“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

只要我们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就一定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六)发展未有穷期,“大考”正在进行。

  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体现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现实优势与困难的清醒判断,是对未来机遇与风险的洞察预见,是对亿万人民福祉和河南前途命运的深谋远虑,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锤炼、领导方式的“大考”。

  (七)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妨扪心自问——

  为官一方,有多少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虑?

  执政用权,有多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

  应对挑战,有多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勇毅?

  推动发展,有多少逆水行舟、夙兴夜寐的压力?

  改善民生,有多少知冷知热、感同身受的情怀?

  ……

  (八)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

  (九)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骄傲自满、盲目乐观。

群众可以多看成绩、多看好的一面,领导干部则要多看问题、多看不足。

现在个别地方好像颠倒过来了,一些领导干部经常看到成绩,自己说自己做得很好;而群众经常看到存在问题,对所谓的政绩不一定认可。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好大喜功、文过饰非。

“报喜不报忧,听喜不听忧”,政绩工程、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在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很有市场。

今年以来,煤矿、交通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个别干部甚至在作检讨时还不忘自我表扬。

省委书记卢展工一针见血、毫不客气地指出:

“如果煤矿安全再出这样的问题,领导干部就不能总是怒斥别人,要怒斥就应该怒斥我们自己!

要不然还有什么颜面去面对河南一亿人民。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奢侈浪费、贪图享乐。

我省不少地方发展还比较落后,有的地方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一些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劲头十足,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甚至发生“吃垮”饭店的咄咄怪事;有的地方办公大楼越建越气派,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还有的地方甚至顶风违纪建楼堂馆所……这样的领导干部何谈忧患意识、何谈艰苦奋斗?

群众对此怎能没看法、没怨气?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脱离群众、麻木不仁。

当年,我们的干部骑着一辆自行车,靠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山山水水、千家万户。

正是有了这些,才有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有了广大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深切爱戴。

今天,我们有了电话、手机,有些领导干部却与群众联系少了;高速公路多了,深入基层反而少了;办公场所改善了,机关大门却越来越难进了;电脑、网络、传真、视频等配齐了,为民办事的效率没见提高多少,老百姓到有的地方、有些部门办事却更慢、更麻烦了。

眼中没有老百姓,感情上疏远老百姓,更有甚者,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认为是找麻烦、添乱子、捅娄子,激发了社会矛盾,损害了党群关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意识淡薄,必将贻误发展大计,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长此以往,失去的是党心民心,削弱的是执政基础,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长吟,穿越了千年时空,至今振聋发聩。

胸怀天下,自然忧国忧民;心系百姓,自然关注民生。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忘不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治理兰考“三害”,强忍病痛在风沙中前行、在洪水中跋涉、在群众中穿梭、在工地上挥锹的消瘦身影;我们忘不了人民卫士任长霞拍案而起为百姓除恶申冤、眼含热泪为孤儿穿鞋的侠骨柔情……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像他们那样,心中永远装着百姓疾苦,永远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

  (十一)“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镌刻于内乡县衙的这副长联发人深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自省自问,自勤自励,自持自慎,真正做到“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但什么是真正的调查研究?

是拿出足够的时间、“一竿子插到底”,到基层、到群众中听真话、摸实情?

还是“坐着车转转,隔着玻璃看看,找些代表谈谈”?

两种态度,两种方式,其效果大不一样。

有句话值得领导干部记取,“别把自己当领导,要把问题当问题;不把问题当问题,早晚要出大问题”。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常怀发展之责,主动发现为民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自警自省的精神状态。

  (十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卢氏县委“土坯房精神”为什么会在党员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就是靠着“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朴素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我们挥霍不起、浪费不起,一定要有过紧日子的打算,狠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的歪风,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为民和发展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事实证明:

哪里的领导干部贪图享乐、奢侈腐化,哪里的干部作风就会出问题,哪里的干群关系就会很紧张;哪里的领导干部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哪里的环境就会风清气正,人和业兴。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十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不患尊卑而患不立。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不论岗位差别、官职高低,都要胸怀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牢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重托,主动融入,尽心履责,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不患进退而患不振。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振奋精神,百折不挠。

古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现在,领导干部同样要多考虑事业发展、人民需要,少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进退留转,朝乾夕惕、宵衣旰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人,不患顺逆而患不行。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在新的征程中,切实把深沉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坚定不移的发展信念,转化为克难攻坚的无畏勇气,转化为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

  保持忧患意识,加快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就要重落实,抓具体,见行动,始终保持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

  (十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大地历尽沧桑,忧患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我们要牢牢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沉溺已有的成绩,不回避现存的问题和差距,不畏惧未来的风险与挑战,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让中原经济区建设乘势而上,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十五)在警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崛起——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头越。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三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 平

  

(一)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

  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前不久,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番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如何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的深层思考:

“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善于按规律办事,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

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充满在全部工作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它,就顺利、成功;违背它,就挫折、失败,蒙受巨大损失。

  它,就是规律。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因偏离了客观规律,危害深重,教训惨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搞改革,促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日新月异,成就世人瞩目,就是因为走上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的康庄大道。

  (三)观海知心远,登山觉眼明。

国际共运的革命实践也一再印证:

顺规律则昌,逆规律则亡。

  这个规律不是别的,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概而言之,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四)大趋势决定大方向。

  时针指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列车疾驰而来,产业转移的大潮惊涛拍岸,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势不可挡,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面临着新的抉择。

当此之时,河南谋篇布局,顺应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顺应中部崛起的需要,顺应自身发展的追求,举起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这面猎猎大旗。

  (五)大思路决定大战略。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