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2142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docx

教育教学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相关练习(含答案)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小练习:

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7、"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是谁说的?

(  )

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答案:

1-5:

BBBAA 6-10:

DBDCB 11-15:

AABCD 16-20:

AAAAA

21-25:

BCDAA 26-30:

DCDAC

学记》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学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祖国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从事辛勤的劳动,与大自然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产生学校的国家之一。

《学记》就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可称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距今大约两千多年。

据郭沫若同志考证,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

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学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建国君民”的最高目标在于“化民成俗”,使人民完全受统治阶级的道德的支配,它把教育提到首要的地位。

《学记》说: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又说: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充分体现出儒家重视教育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这说明,在阶级社会,学校教育是为一定政治经济服务的,历来如此。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古人虽没有这个术语,却很懂得这个道理。

《学记》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可贵的,在中国教育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学记》既然把学校教育当做“建国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对于执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必然给予崇高的社会地位。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这就是说,教师的地位同神圣的祭祖礼仪中的“尸”一样受到尊敬。

封建统治者对于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们“为尸”或“为师”时,才不以臣礼对待他们。

虽然天子为“贵”,也须免除老师对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礼。

封建社会的“尊师重道”,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企图通过“尊师”来尊重封建的“道”,维护封建统治。

因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

所以《学记》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这个“尊师重道”的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者利用为进行统治与巩固统治的武器之一。

但就《学记》提出对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号召社会上尊师这一点来说,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方面总结的主要经验为:

一是健全学校教育制度。

《学记》记录了中国古代学校制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说明,中国古代,也曾广设学校以施行教育,它的制度,是每二十五家设立“塾”,以教闾巷中各家的子弟;每五百家为党,党内设立“庠”,以教闾塾中所升入的子弟;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即术),遂中设立“序”,以教党庠中所升入的子弟;天子的首都或诸侯的国都,设立大学,以教天子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遂序升入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学校的设置,是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十分周全,这也是政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反映。

二是严格考试制度。

《学记》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核。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他们的学业成绩。

第一年,考查他们是否能分析经义和章句。

辨别自己的志愿,决定学习的趋向。

第三年,考查他们能否专心学业和同学之间是否融洽,共同研习。

第五年,考查他们学识的广博和亲近老师的程度。

第七年,考查他们议论学业是非能力,以及能否择其善人为友;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都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小成”。

到了第九年,就应该考查他们能否做到推理论事,触类旁通。

虽独自立说,却不违反老师的教诲,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大成”。

经过这样学习后,将来就足以教化民众而变易旧的风俗,并且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处的人响往来归。

这就是大学的教育宗旨。

《学记》在这里讲的是大学的修业年限和视学制度。

大学修业九年,分前七年后二年两个阶段。

每两年考查学生成绩一次,每次考查都有重点,而且不仅考查学业成绩,也考查操行成绩。

这可能是《学记》作者的设想,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有学年制度、班级授课制以及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然而这种设想也是可贵的。

三是重视开学典礼。

“大学始教,皮弁祭莱,示敬道也”。

这说明大学开学的仪式是很隆重的。

在开学时,由官吏穿着礼服,供奉祭莱,举行祭礼,以示尊师重道。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在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

要学生朗诵《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表示君臣宴会作乐,上下和睦。

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做官,管理国事。

今天看来,这目的的本身不可取,但重视目的教育是对的。

因为在隆重的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说明古人对目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我国至今仍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四是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学生要按鼓声打开书箧,如今天学生按着铃声上课一样,可见学习纪律是严格的。

目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

至于“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体罚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棍棒纪律,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自觉纪律是不相容的。

总之,《学记》在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方面的论述,有的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不奇怪。

《学记》的精华是对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论述。

汉代学者郑康成说:

“名《学记》者,以其记人教学之义。

”(朱希旦注《礼记集解》(下)卷三十六,商务印书馆)朱熹说得更为具体贴切:

“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盖兼大小学言之”。

(同上)很显然,他们都说《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

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

第一个“学”字应读“效”,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

“学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两个方面活动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学,学习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来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学。

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

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两方面的结合。

对“学学半”之阐述,一般认为教学各“半”,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各占其“半”。

我认为这种“各半”的解释似乎机械了些。

作者的原意,恐怕也不是半斤八两的意思。

人的发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基本因素所制约的。

究竞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呢?

历史上的教育家曾经争论不休,它反映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

《学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句话有的人解释为学生的本质是好的,象玉石一样,但需要教师“精雕细刻”才能成材。

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玉要雕琢方能成器,人要教育,才能明白道理。

《学记》的用意是强调“学”。

说明人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

不仅要有救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历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学生的思考活动,要求他们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

韩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韩愈曾作过国子监博士,类似今天的大学教授,他对于“学”和“思”很有研究。

在这里,前句是说只有勤奋学习学业才能精深,而嬉戏必然荒疏了学业,指的是勤奋的重要;后句是说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德行有成,而随波逐流必然导致德行的毁败,指的是思考的重要。

荀子也讲过学与思的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这里荀子讲了只思不学的害处。

对学与思的关系论述得最全面的是孔子,他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不会有心得;光思考,不学习,便会徒劳无益。

所以要获得真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与思是缺一不可的。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前人这些话真是金石之论,对“学”和“思”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是很深刻的。

《学记》对“学”与“思”的关系,认为既学且思,学思结合。

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

(—)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

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学记》作者说:

“君子之教,喻也。

”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

《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很高的高度。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观而弗语”、“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

《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

”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

”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启发式的教学,在一九二九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提出:

教授法是“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原则。

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

“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

《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

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作者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

教学相长也。

”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

“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

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

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一到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会到自己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才能“自强”。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

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

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

愈学兴趣愈高,眼界愈开阔,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

所以说: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根据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提出的“学学半”的主张也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对于循序渐进的论述,比我们通常说的系统性原则,含意要广,内容要多。

它包括了系统性、量力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学记》对于如何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了两点要求:

首先,“学不躐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学的系统性,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材是有一定的连贯顺序的,学生的学习是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

俄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证系统性时曾说过:

“当然,只有本着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

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碎而不联系的知识,就会象杂乱无章地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主人也什么都找不到。

至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只有体系而无知识,就象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都贴着东西的标签,但是柜子里是空的。

”(转引自苏联达尼洛夫、叶希波夫编著《教学论》第197页)乌申斯基的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教学不按部就班地系统地进行,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

只有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判断,才能进而顺次掌握减法和乘法的概念和相应的判断推理过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进而顺次理解重力、压力。

任何打乱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其次,“不凌节而施”。

这句话汉代郑康成解为“不凌节,谓不教长者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