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278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9 古诗三首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

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

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

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9 古诗三首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新旧 桃符 欲望 魂魄 借书

洒水 为何 放牧 兄弟 独自

异乡 佳句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元日》

1.《元日》的作者是谁?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明确: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二)《清明》

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

为什么?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7.课外拓展:

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0 纸的发明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难点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人们将字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这就是最早的古文。

周朝时,人们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借助工具书,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1)确定生字部首,学习部首字法。

(2)以“豪”字为例讲解部首查字法,学生跟着做。

要点:

部首目录→部首几画(部首)→检字表→部首→数除部首外几画→找到相应字的页码→字典正文。

(3)口头归纳:

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围查外面,独体字查起笔。

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多音字。

4.理解下列词语。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

2.在发明纸的过程中,先民们都做出了哪些尝试?

明确:

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或者青铜器上——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将文字写在帛上——麻纸的出现——蔡伦改进造纸术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试着去查找我国四大发明的故事。

在下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讲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0 纸的发明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2.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难点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手术 伟大 录入 手册 保存

约会 经验 阿姨 欧洲 社会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掌握了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一节课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本内容,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记录文字的?

明确:

纸的替代品

特点

使用情况

竹片、木片

笨重,不方便

很少

丝绸

方便,贵

买不起

2.我国最早的纸是什么做成的?

3.蔡伦对西汉时期的麻纸,进行了怎样的改造?

4.为什么蔡伦改进的纸能够被流传下来?

5.课外拓展。

(1)蔡侯纸:

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2)四大发明:

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

读了这篇课文,我了解了纸的发明过程。

在纸的发明创造中,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

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1 赵州桥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文的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它的名字叫作赵州桥,也叫安济桥。

赵州桥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历经千年风雨,而今依然巍峨挺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探究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才干的桥梁。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读生字新词,可以结合图片或者组词加深理解。

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多音字。

4.词语理解。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概括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赵州桥的设计出自于何人之手,建造于哪个年代?

明确:

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3.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赵州桥的与众不同在哪里吗?

明确:

赵州桥横跨河面,桥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的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这独特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对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对赵州桥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赵州桥经历过10次大的水灾、8次战乱、多次地震,而今依然存在,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下一堂课,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1 赵州桥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课前预习和课文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姓赵 省里 县城 工匠 设计

历史 创举 况且 智慧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知道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桥梁有着独特的建造风格,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内容?

明确:

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和影响力。

2.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试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

3.读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赵州桥为什么举世闻名?

4.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5.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桥面有石栏,栏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6.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幅雕刻图案?

它们有什么异同?

7.赵州桥的栏板上只有三幅图案吗?

8.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具体写桥面的美观的?

9.课外拓展。

搜集资料,介绍“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

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赵州桥

创举——智慧和才干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

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

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多音字。

2.词语理解。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

明确:

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

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

4.课外拓展: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艺术瑰宝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在活动中展示个人才能,锻炼口才和动手能力,提高参与意识。

2.了解传统节日,在写作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3.展示活动成果。

4.联系生活,选取生活中真实、具体的事例,进行写作。

重点

在写作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

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新课导入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忆。

今天的课堂内容,需要大家先展示传统节日相关的作品,比如制作月饼、书写春联等等。

展示成果结束后,再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自己家里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明确要求

选择一件发生在节日里的趣事,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并在此过程中领会到传统节日带来的独特的感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写作指导

1.选择适当的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2.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过节日时的快乐心情。

3.选择一件发生在节日里的趣事,并记录下来。

要求语言流畅、故事生动具体。

4.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范文评析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5、总评:

中秋节是家庭团圆,表达思念亲人的节日。

本文具体描写了在中秋节这天,作者一家三口欢乐团聚的场景,表达了小作者对阖家团圆的欣喜之情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语文园地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2.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

重点

1.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2.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难点

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知识。

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抑或是珍贵的艺术作品,其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叙写了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

在把一件事情描写清楚的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呢?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就首先交流一下在本单元学习过的修辞手法——排比。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交流平台

1.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作者为了把一个意思写得更清楚,会在具体的段落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赵州桥》第3自然段里,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详细介绍了桥面栏板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写得活灵活现。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里,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详细描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在本次交流中,我们就尝试着用排比修辞具体描绘一件你身边的事物,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个人物形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交流,在学习中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要求

明确:

在口语交际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交际指导

选定具体描绘的对象,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语句进行描写。

4.交际示例

(1)湖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湖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识字加油站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读准字音,学会书写。

税(shuì)务局 防疫(yì)站

咖(kā)啡(fēi)馆 阅(yuè)览室

废(fèi)品收购站 农贸(mào)市场

点拨:

“税”是翘舌音;“疫”读yì,不能读成yù;“咖”读kā,不能读成jiā;“废品”不能写成“费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三单元优秀传统文化

主备人

教学课题

语文园地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2020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3.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点

1.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2.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难点

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知识。

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抑或是珍贵的艺术作品,其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叙写了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

在把一件事情描写清楚的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呢?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就首先交流一下在本单元学习过的修辞手法——排比。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词句段运用

1.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原题见教材第46页)

2.读一读,想一想下面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原题见教材第46页)

点拨:

这两段话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总分的写作手法,让句子有气势、生动。

示例:

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迎春花,黄色的贝蕾在绿叶中若隐若现;桃花,粉红的脸蛋惹人喜爱;梨花,雪白的花瓣随风起舞……

三、日积月累

文房四宝:

笔墨(mò)纸砚(yàn)

雅(yǎ)人四好:

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

梅兰(lán)竹菊

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1.学生自读四组短语,读准字音,老师应当点拨并拓展。

拓展类似的词语:

人生五味:

酸甜苦辣咸

生活四事:

衣食住行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拓展相关古诗或词语:

示例一: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示例二:

与中医有关的成语:

妙手回春、悬壶济世、药到病除、药到病除。

2.结合课件展示精美图片,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奥妙。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根据我们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在课下去搜集更多的传统节日的知识,以及补充阅读更多古诗词,积累更多字词。

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多加运用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