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031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docx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

《基础会计学》第一阶段导学材料(第1章-3章)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的。

  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度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

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反映职能特四个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三种量度:

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

  2.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就是指凡属于会计反映的内容都必须加以记录不能遗漏;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当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的进行登记,而不能有所中断;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而不能杂乱无章。

  4.会计反映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进一步演化,逐步改变其表现方式。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

就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它的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会计监督是在会计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隔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会计: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会计对象:

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就是一般所说的会计对象要素,或者会计要素,可见会计要素就是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会计任务:

是指对会计对象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一、就是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这里强调是提供信息。

  二、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

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

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

(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活动;(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

是指会计核算应该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只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才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和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

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离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

就是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止日期。

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有了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本期、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

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它计量单位虽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的币值稳定的假设。

注:

以下第五、第六节内容根据2006年2月15日新公布的会计准则制定,同学们在学习中如不清楚可在论坛中提问。

第五节 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一、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二、会计的计量基础有:

1、历史成本,又称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或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一般来说,资产的历史成本越高,资产的原始价值就越大;反之,资产的原始价值就越小。

2、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3、现值,是指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价值。

4、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是指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当单独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以适当简化或者是合并反映,以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四、及时性原则:

是指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五、明晰性原则:

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六、谨慎性原则

谨慎原则:

又称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包括过个方面:

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七、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关的经济决策。

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是指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它们的法律形式。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七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

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的方法等等。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都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的。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一、资产

  资产:

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资产的确认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资产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二)资产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三)资产必须是可用货币计量的。

  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

  1.流动资产:

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一般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短期投资等等。

  2.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

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等。

  3.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等。

  4.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或者是商誉等等。

  5.递延资产:

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等等。

  二、负债

  负债:

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这就是负债的确认标准。

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票据等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或者是应付债券等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

  1.投入资本:

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即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金,包括资本溢价,法定财产评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等等。

  3.盈余公积金:

是指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当中提取的公积金,或者公益金。

  4.未分配利润:

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四、收入

  收入:

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这是广义的收入概念,狭义的收入概念只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又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基本业务收入又叫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又叫附营业务收入。

  五、费用

  费用:

是指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以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

制造成本包括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与销售产品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六、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实现的利润要按以下渠道进行分配:

1.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

2.提取公益金。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剩余部分就计为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留代以后年度处理。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叫做会计核算的平衡公式,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等式是根据资产等于权益(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建立的,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企业产权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公式来表示为: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计等是的影响包括四种情况:

  1.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

  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数额相等。

  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双方增加的金额相等。

  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双方减少金额相等

  根据上面得出以下的结论:

  1.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会使资产与负债所有都权益项目发生变动,变动的结果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始终保持平衡;

  2.经济业务的发生涉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两个方面变动的,会使双方总额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动,但是变动后双方总额仍然相等。

  3.经济业务的发生只涉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一方变动的,不但不会影响双方总额相等,而且原来的总额也不会变动。

  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一、取得收入,并因此而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

  二、发生费用,并因此而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到会计期末企业的收入扣除费用所形成的利润要进行分配,除了要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要退出企业外,提取的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要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时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第三节 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

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

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

包括以下科目: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

包括以下科目: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

包括:

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

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

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

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

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

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2)明细分类科目:

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明细分类科目,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第四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一、是设置账户的必要性

  账户:

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它应该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他们的联系是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

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和开设账户的目的都是为了分类提供会计信息,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

它们的区别是:

会计科目仅是分类核算的项目,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具体结构;会计科目是进行分类核算的依据,而账户则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和账户往往作为同义词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划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账户要依附于薄记开设,也就是账簿。

这样呢,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章或某些帐页,它们一般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一)账户的名称,也就是会计科目。

  

(二)日期和摘要,就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三)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

  (四)凭证号数,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记账方法:

是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各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曾采用过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

  单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从以上对比当中可以看出: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它在选择单方面记账时,重点考虑的是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权债务方面发生的经济业务。

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账户之间也形不成相互对应关系,所以不能全面、系统的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复试记账法是以会计等式为依据建立的一种记账方法。

  二、复式记账的特点

  

(1)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2)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

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是各种复式记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复式记账法,它的特点,就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

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账户结构就是指账户的登记方法,具体讲就是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期末有没有余额。

如果有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

  

(一)资产、费用的账户结构

  它们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

期末余额是在借方表示资产。

那么,这类账户它的期末余额=期初的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费用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类账户。

  这类账户的结构是:

本期增加记在贷方,减少记在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贷方的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收入、利润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概括的说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在借贷记账方法下对任何类型的经济业务都是一律采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二)根据借贷记账法账户结构的原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是按借贷相反的方向记录,也就是要求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借贷相反的方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1)账户对应关系。

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在有关账户之间都会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就叫做账户的对应关系。

  

(2)对应账户。

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就叫做对应账户。

  (3)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就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的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会计分录有两种:

  一、简单的会计分录。

是指一个账户的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二、复合会计分录。

是指一个账户的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者相反,一个账户的贷方同几个账户的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者“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还有一种是几个账户的借方同几个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也就是“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即是说复合会计分录既包括“一借多贷”和“多借一贷”,也包括“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四、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是采用编制总分类账发生额或余额试算平衡表进行的。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总的讲就是按照借贷平衡的原理进行的。

  借贷平衡可用公式表达如下: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借贷记账法的优点:

  1.账户对应关系清楚,可以鲜明地反映各种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

  2.账户设置适用性强,账户的基本结构为使用既反映资产,又反映负债的双重性质账户提供了理解的基础,因此,采用借贷记账法不要求对所有账户固定分类;

3.依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账,无论发生额和余额都保持借贷平衡关系,对日常核算记录的汇总和检查十分简单。

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一阶段将进入借贷记账法应用部分内容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在本门课程中都作为重点和难点。

我们的思路是选取了一个包含了会计核算的全部环节的工业企业作为案例,来介绍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部流程以及对每个流程的处理。

在学习时要把握这个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