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370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特点及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认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②知识目标: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是月下荷塘,荷上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幽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学生要学习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③能力目标:

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什么是通感以及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第4,5,6自然段的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这里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诵读习惯,训练美读。

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

散文重在写景抒情,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中体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说学法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

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读课文,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语言。

第四,拓展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拟定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鉴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造情境入手,采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春江花月夜〉〉,同时展示几幅荷花图。

通过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欣赏完毕,我问:

“从以上的音乐和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然后让学生畅谈感受。

最后,由我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从题解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课文分析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采用“中间开花”形式,首先研读4、5自然段,带领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

首先播放范读录音,示范学生听读。

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4、5自然段,指导学生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

2.怎么写?

3.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第一步:

解析第4自然段

1、本段写了月下荷塘。

按“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的观察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引导学生分析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住静与动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

“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物静而情动。

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如,把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等。

②抓住可见与可想的结合,通过合理想象,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如最后一句:

荷叶田田看不到塘水,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是脉脉含情的,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

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来欣赏作者如何描绘荷塘之后进而解决一个问题:

第四自然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这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第二步:

按照前面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第5自然段。

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月光,青雾,花叶,树影,光影)

2、怎么写,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通感句。

3、解决什么是通感,明确通感的定义和用法。

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文学和音乐可以产生共鸣。

分析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用三段音乐来给这两段文字配乐,让学生判断哪一段音乐可与荷塘月色产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柔美,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体会平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附板书:

荷叶

荷花形态美

月下荷塘荷香动态美柔美恬静

荷波静态美

流水

 

月光

青雾

塘上月色花叶素雅朦胧

树影侧面描写

光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首先由我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第4、5自然段。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主要表现他在得到片刻宁静之后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板书:

“观荷塘得宁静”

之后,我接着说:

“接下来,我们看文章中还有怎样的情感。

(二).具体分析,主要采用设疑讨论法。

1.对比分析2、6自然段

在这里,我假设异议,认为朱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处败笔,即,他在观荷塘前写了四周,观后也写了,重复而多余,删掉会更好。

问学生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说理,明白这是一种详与略的对比。

2.对比分析3与7——9自然段

此部分,我将联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解决:

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对比起来写呢?

它反映了作者心情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第三段主要写了内心的苦闷、不自由。

正因为这种苦闷,所以作者想出来寻找宁静,暂时逃避一下。

板书:

踱小路寻宁静

但观荷塘之后,作者有没有逃避、超脱?

从哪看出来?

板书:

赏四周失宁静

3.对比分析1、10自然段

先从第1段中找到文眼“这几天颇不宁静”,通过文眼捕捉到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它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观荷塘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屋子了很宁静,妻儿都睡熟了,从而反衬出自己心里的苦闷,茫然和矛盾。

板书:

出家门不宁静

最后总结: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塘月色》的结构是环形的,内外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正常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也构成一个环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理历程。

附板书:

出家门

不宁静

 

 

得宁静

观荷塘

(三)、解释文中的疑难问题

①朱自清面对白色恐怖,苦闷徘徊,为什么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向敌人宣战呢?

提示:

个人的顾虑和羁绊,个人的两面性。

②课文还有哪些写作特点?

提示:

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多角度描摹景物,优美生动的语言,遣词生动精确,叠词大量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探究性学习

学习了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欣赏了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共鸣,然后让学生来练一下笔,模仿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个“景”体现自己的“情”。

在此,我设置了两种情,一种是愉快的,一种是失落的。

比如考试不理想或文艺汇演得了奖之后的心情等。

让学生用几句话来描绘景物,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五、自我评析:

对誉为“美文”的散文采用诵读教学是恰当的,授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诵读——品位——感悟”的思路清晰,问题台阶的设置引导学生有步骤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文章写作年代较远,学生对朱自清先生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抒写的情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经历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可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学生能更好体会“这几天颇不宁静”。

自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此篇,大家多是将目光落在个人与社会间的现实矛盾上,其实《荷塘月色》又何尝不是朱自清先生在他人生路途上一个驿站的写照,一段内心的独白,引导学生感悟人心,或许更能走入作者心中,体味“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