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485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docx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学习过程]

一.介绍文体、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

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

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二.梳理字句。

1.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

拔擢()优渥()猥劣()陨首()

希冀()逋慢()

注意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分析下列词语古今异义。

不行:

古:

__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

古:

_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马:

古:

__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报:

古:

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

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区:

古:

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

古:

__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侥幸:

古:

_________________;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释用。

孤苦伶仃: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孤苦:

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伶仃:

孤独。

茕茕孑立:

(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茕茕:

孤独无靠的样子。

立:

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形:

身体。

吊:

慰问。

日薄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薄:

迫近。

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气息:

呼吸时进出的气。

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

(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人命:

寿命。

危:

危险。

浅:

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

(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皇天:

指天。

后土:

指地。

三.文章结构,全文分为四段。

1.第1段:

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开篇就以凄楚的笔调写悲惨的童年。

父丧母嫁,“少多疾病”,全靠祖母刘氏关怀抚养。

才使得自己存活。

接着作者又写了家庭的困难处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庭冷落、形单影只;而相依为命的祖母又“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作为祖母惟一的孙子,应当侍奉送终,不能远离。

这些描写凄楚哀婉,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

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的上表陈情,愿乞终养,作了必要的铺垫,也是辞不赴命最有力的依据。

2.第2段:

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作者写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用极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恨不得立刻奔赴京师上任。

以报效晋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二是写祖母病笃,“供养无主”自己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

他先提一下前两次被荐。

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使武帝对他这次“拒不应诏”的行为,不致感到突然。

在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之后,用“则”一转,摆出具体困难,写出进退维谷的狼狈。

结尾几句话,情真理切,含蓄精当,对武帝的忠诚之心,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从胸臆流出,使人感到他说得句句合情,字字在理,“愿乞终养”的请求已经暗含在字里行间。

李密估计晋武帝对他还有疑忌,过早地或过于直露地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不会达到预期目的。

这就很自然地转到了文章的第三段,也是本文最关键的一段。

3.第3段:

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由于李密是蜀汉降臣,为避免晋武帝的猜忌,这段一开始他就援引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作为上表陈情的依据,接着歌颂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德攻,作为上表陈情的铺垫,紧接着委婉表明自己在蜀汉做官的态度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深深感激晋武帝对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最后正面提出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还是祖母病重。

本段中形象地写出祖母病势: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再次表达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相依为命的关系。

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有了以上既详尽得体而又娓娓动听的铺陈,有了以上“刘病日笃”“更相为命”的有力依据,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武帝怎么好公开反对李密留在祖母身边尽人子的孝心呢!

在这一段里,作者融情入文,因文传情,曲折地而又有层次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得情深理透。

几个词语,“凡”“况”“且”“今”“但”“是”,环环相扣,语势紧凑,有一气呵成之妙,更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4.第4段: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的主旨。

作者首先用四十四和九十六两个年龄的对比,表明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提出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

先尽孝道,后报国恩。

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地提出陈情的目的: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接着宕开一笔,表明表上所写的句句都是实情: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在这种情况下,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同意和支持。

但是作者仍意犹未尽,再次恳请: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语气更加谦卑、低下,简直是在含泪哀求。

结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合上文“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之意,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全文。

忠爱之情溢于言表,更显示出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四.写作特点:

全文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说,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抒情扣人心弦。

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作者没有多用感叹词,但是每一句话,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形成语言上的特点:

首先,善于运用含有相对立的或相辅相成内容的排偶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这是含有相对立内容的对偶句,体现了本文在矛盾中抒情的特色。

作者还运用了带有“前后”、“生死”、“内外”和“长短”等相对词语的排偶句来表达相辅相成的内容。

如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来强调西晋地方官对李密的重视程度;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表示生死都要报大恩;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来突出祖母无人照顾等。

其次,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雕琢的陋习和庸俗的老套。

文中的四字句,像诗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低沉之中含有声宏气壮之势。

考虑字数和音节的需要,文中多次出现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如“躬亲抚养”、“晚有儿息”、“夙婴疾病”、“过蒙拔擢”、“有所希摹”、“气息奄奄”等。

增强了节奏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第三,本文遣词造句很有功力。

如“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精当的语言,已化为成语,被后世广泛引用。

《项脊轩志》

[学习目的]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

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

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二.解决字音

渗漉()修葺()垣墙()栏楯()

冥然()老妪()先妣()呱呱()

象笏()长号()扃牖()凭几()

偃仰()瞻顾()

三.重要实词虚词词语

逾:

越过而:

你乳:

名作动用乳汁喂养兹:

这里若:

你竟:

全、整类:

像比:

及、等到效:

用作动词,得到效果禁:

忍住得:

能够大母:

祖母

往往:

古义,到处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

gū小儿哭泣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

已死的母亲,《礼记》: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把握全文思路

1)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修缮前,小轩小、破、暗;修缮后,小轩亮、雅、静;作者“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

2)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

3)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

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2.体味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

喜:

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

悲:

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

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

作者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大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

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伤心处,作者是“长号不自禁”。

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作者对此如何不泪垂!

悲,在所难免。

3.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模拟试题】

《陈情表》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祚薄(zuò)床蓐(rù)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逋慢(bū)拔擢(zhuó)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期功(qī)闵凶(mǐn)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èi)矜悯(jīn)郎署(shǔ)猥以微贱(wè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祚薄:

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察:

考察。

D.形影相吊吊:

安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成立成立:

成长,能自立。

B.沐浴清化沐浴:

蒙受润泽。

C.拜臣郎中郎中:

医生的古称。

D.岂敢盘桓盘桓:

徘徊、逗留。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

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

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

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

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废离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终鲜兄弟(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芳草鲜美(新鲜。

B.夙遭闵凶(早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早晨。

C.行年四岁(经历。

)九岁不行(走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实行。

)《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D.门衰祚薄(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不薄今人爱古人(看不起。

二、课文名句填空。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11.臣欲奉诏奔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2.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3.愿陛下矜悯愚诚,,,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牸牛注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

“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

“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

“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

“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

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

“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选自《旧唐书·良吏列传》)

注:

牸(zì)牛:

雌牛。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将异居异居:

住到别处。

B.县司累政不能决累政:

多次审理。

C.允济遂发蒙发蒙:

揭示原委。

D.结庵守之结庵:

搭建草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B.但归,不烦守也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C.若遇盗,当来告令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D.果得盗葱者如言果得

1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怀之称代前文的“张允济”。

B.可以牛归之称代前文的“女婿”。

C.元武县司闻之称代前文的“妻家叩头服罪”。

D.结庵守之称代前文的“葱”。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允济施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②允济曰:

“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③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

④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⑤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

B.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罪认错。

C.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

D.张允济治理武阳,政绩突出,文中对此着墨不多,可谓行文简洁而又具体生动。

《项脊轩志》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斑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3.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

①日过午/已昏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⑥述诸/小妹语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C.①④⑥⑦D.①②③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二、阅读题

(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7—10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五明月之夜,明月半墙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贫者自南海还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D.名达于缙绅间

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

8.“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A.垣B.墙C.垣墙D.周

9.本段从、、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

10.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

突出静的句子是,以动显静的句子是,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1—12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室西连于中闺B.东犬西吠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D.北救赵而西却秦

1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迨诸父异爨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②客逾庖而宴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三)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15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3.下边各句中加点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③或凭几学书()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4.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