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653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及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散文类)阅读》精选精练卷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

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于兹吾有望于子!

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

许不吊灾,君子恶之。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

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虞:

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

罪恶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虽:

即使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

认为

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4分)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2分)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4分)

  译文: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

许文正语人曰:

“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

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

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

《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

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

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

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

夫何故?

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

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

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

载于此编者,备矣。

虽与天壤共弊可也。

抑吾闻之:

《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

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

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

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

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

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已:

停止。

 B.宜君子之忧之也宜:

应该。

 C.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鲜:

很少。

 D.夫子没,微言绝绝:

拒绝。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⑤去耳目支离之用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

(4分)

  答:

  ⑵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3分)

  答:

  ⑶承公命为序,故及之。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

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

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

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

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

通“机”,机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D.笼络当世之务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

“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

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

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

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

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

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

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

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

与众不同

1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所以又高农夫一等。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

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

一开口,人便笑曰:

“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

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

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

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

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

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

1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

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

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

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

相会和别离

1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20.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思想。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译文:

 

(2)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译文:

 

 (3)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B(“孽”的意思是灾难、灾祸)

  2.C(文章借王参元家失火的事,劝王参元出来做官,积极从政,以发挥自己的才干,改变“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3.B(“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等内容不是作者的看法)

   4.

(1)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接着又怀疑起来,最后却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始”、“吊”、“更”译对,各1分。

句意正确1分)

  

(2)但我偶尔在同事中称道您几句,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

(“窃”译对1分,句意正确1分)

  (3)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而不受玷污了。

(“黔”、“乃”、“污”译对,各l分。

句意正确1分)附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

我刚听说大吃一惊,接着又产生一些疑问,最后竟然感到非常高兴。

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

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您殷勤奉养父母,生活得很安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

现在竟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

  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转化,来去无定的。

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历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

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

但是;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

  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

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

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

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五六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

等到作了见习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

但是当我在适当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

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孟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

如今您的家幸好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

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自然显露出来而不致辱没。

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

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

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

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心惊了。

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

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

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

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向您祝贺

    二.(9分,每小题3分)

    5、D(断绝)

    6、A

    7、A(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8、(共10分)

  

(1)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

(关键词“迹”、“果”和“何谓”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关键词“与”和“盖”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3)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

(关键词“承”和“及”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

许文正对人说:

“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

”“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

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

《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

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

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

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

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

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

什么原因呢?

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迷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

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

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

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

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却听说:

《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培养内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

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

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

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

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

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三、9、答案A(B惩:

警戒,借鉴;C求:

寻找;D几:

先兆,预兆;)

  10、答案C(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前作代词,解作“他的”;后作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B前作连词,表转折;后作连词,表递进。

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11、答案C(A古:

智慧和力量;今: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古:

救活别人;今:

活着的人;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古:

包揽;今:

拉拢)    

   12、答案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13、答案

(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