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912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docx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要点整理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2.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A.劳动具有“从属性”

B.劳动具有“契约性”

C.劳动具有“职业性”——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

D.劳动具有“有偿性”

E.劳动目的具有“社会性”——提供劳动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实现雇主的经济目的,满足社会需要

F.劳动实现方式具有“社会性”——劳动者提供劳动,雇主提供生产资料,二者结合的过程具有社会性

(2)劳动法的概念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

(3)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点

A.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

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劳动关系在形式上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和雇主的财产所有权的交换,在形式上是商品买卖,具有财产属性

但劳动力的存在与劳动者的人身不可分离,且劳动力所有权交换过程以及交换的目的具有人身保障性,故劳动关系具有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B.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

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a.平等性表现为:

a1.作为交易标的的劳动力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其被转化为一般的劳动力,最后劳动者获得一般等价物

a2.且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形式具有契约性

b.从属性表现为(人身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实质的从属性):

b1.人格从属性

雇主通过支付劳动报酬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负有给付义务的劳动者基于用人单位明示、默示或依劳动的本质,在约定期限内,对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时间不能自行支配

b1.1劳务给付的具体内容不是由劳动者而是由用人单位决定

b1.2劳动者进入雇主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场所,从而在生活空间方面不能自行支配

b2.经济从属性

劳动者纳入雇主的组织结构,劳动者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从属于他人,为该人之目的而劳动,表明了经济上的不独立性:

劳动者既不是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劳动,也不能用指挥性、计划性或创造性的方法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加以影响

(4)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A.劳动关系的相关主体

是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具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主体,包括

a.劳动行政机构

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c.劳动市场服务机构

d.劳动团体

e.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B.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包括

a.劳动行政关系

b.社会保险关系

c.劳动市场服务关系

d.劳动团体关系

e.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C.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特征

a.附随关系的当事人通常一方是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关系的相关人,或者双方均为劳动关系的相关人

b.通常存在于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前后或者过程中,其目的是促使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或者劳动关系争议的妥善处理等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劳动权平等原则

是宪法的平等原则以及劳动权的规范性在劳动法中的具体体现

A.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平等就业

关键在反就业歧视,指劳动者应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差别待遇

a.国家应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b.国家应促进就业

c.用人单位以及劳动市场服务机构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B.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待遇均等

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待遇均等主要指报酬平等或同工同酬

a.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该与其劳动给付相当

b.给付相同劳动的劳动者之间,应该享有相等的待遇

C.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

劳动条件的平等指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以及劳动保护平等

a.劳动条件应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定

b.针对特定的劳动者群体,其劳动条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规定

(2)劳动自由原则

不是契约自由原则,是法律自由价值在劳动法中的体现

A.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契约自由

a.劳动者的缔约自由——是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自由

b.劳动者的辞职自由——可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

B.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

a.结社自由

a1.积极结社权——劳动者享有积极地组建和参加工会组织的自由

a2.消极结社权——劳动者享有不参加工会组织或者退出工会组织的自由

b.团体自治(以公民结社自由的基本权利为前提)

b1.工会团体的人格独立

独立于国家,独立于雇主,我国工会为社团法人

b2.工会团体的行动自治

工会团体享有基于自身职能的履行,依照法定程序自主采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集体行动的自由

C.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

人身属性决定不可强迫

我国法律中禁止强迫劳动的规定主要针对劳动力使用者,不同于国外主要针对国家

(3)倾斜保护原则

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A.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B.在一般劳动者与特殊劳动者之间,倾斜保护特殊劳动者的权益

C.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

单方限制用人单位的解除权是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

D.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

国家对用人单位基于强势地位可能的肆意行为的限制,倾斜保护劳动者,以确保劳动者的生存

E.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

a.劳动争议仲裁免费

b.举证责任倒置

c.有限的一裁终局——只有劳动者在不服裁决时可向法院起诉

第二节劳动权(非论述)

2.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

(1)劳动权的性质

劳动权首先是宪法所确认的基本人权,接着才是社会权和受益权

(2)劳动权的体系

劳动权非单个权利,而是权利束

A.宪法中的劳动权

a.个体劳动权——公民个人享有的自主择业权(自由权属性)、平等就业权(社会权属性)、劳动保护权

b.集体劳动权——劳动者团体享有的,团结权、团体协商权以及争议权(劳动三权)

团体协商权是核心,团结权是前提,争议权是保障

个体劳动权是核心,集体劳动权是作为实现个体劳动权的保障手段存在

B.劳动法中的劳动权

宪法中劳动权的具体化,与宪法中劳动权的联系区别在于

a.宪法中的劳动权与劳动法中的劳动权存在位阶关系

b.劳动法中的劳动权利主要是劳动者针对用人单位所享有的私权,以劳动关系存续为基础,义务主体主要是用人单位,宪法中的劳动权是人们基于公民身份针对国家所享有的,不以劳动关系存续为基础,义务主体主要是国家

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

2.劳动法的地位

(1)劳动法的部门法地位(小题,判断)

劳动法应为独立的部门法

劳动法有独特的调整对象——从属劳动关系以及与从属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既不同于隶属性的行政法律关系,也不同于平等性的民事法律关系

(2)劳动法的法域地位

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是具有公私兼容属性的社会法

理由在于

A.劳动法的调整模式具有公私兼容的属性

B.劳动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3)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简答)

A.劳动法源自民法,与传统民法之间有传承关系

a.劳动法(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法)中的制度设置源自传统民法中的债法

b.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源自属于传统民法调整对象的雇用关系

B.劳动法不仅仅传承了传统民法,更超越了传统民法

a.传统民法以形式平等为价值追求,劳动法则以实质平等为价值追求

b.传统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则是形式上平等的财产关系而实质上从属的人身关系

c.传统民法对民事关系的调整主要采取自治的调整模式,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具有自治与强制的兼容性

(4)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关系(选择)

A.劳动法与行政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a.劳动关系是行政法具体实施的领域之一

b.行政法则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以及劳动法的实现起到了保障和协助作用

B.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体现在

a.行政法具有单方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突出效率价值,劳动法则以实质公平为主要价值追求

b.调整模式方面的差异,内部行政关系以上下级管理为主,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职权的强制主导,劳动法的调整模式具有兼容性,综合运用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的调整模式

c.代表的利益不同,行政法主要以国家利益为本位,劳动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5)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选择)

A.联系体现在

a.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背景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工业劳动社会化导致社会关系变化而产生的

b.从二者产生的历史来看,劳动法产生在前,社会保障法产生在后

c.二者都是社会法,调整模式上都具有公私兼容的属性,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法主要是通过“社会连带”来保障老弱病残的基本生存

B.区别主要体现在

a.二者功能不同,劳动法主要是协调劳动关系的运行,社会保障法主要是为了预防工业劳动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以及补偿由于社会风险所致的损害

b.二者的调整模式不同,劳动法以个体自治的调整模式为主,以团体自治和国家干预为辅,社会保障法以国家干预为主,以个体自治和社会团体自治为辅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关系主体的范围:

A.第一类主体:

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依法成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基金会)与其全体人员

B.第二类主体: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与其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与其全体人员,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和一般事业单位与其工勤人员,一般事业单位在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且国务院无另外规定的情形下与它的工作人员

C.不适用劳动法的主体

a.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

b.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

c.军队与其现役军人

d.家庭与家庭佣人

e.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

2.劳动者

(1)劳动者的界定和范围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公民

确立劳动者身份的共同判断标准——从属性

从属性的内容(简答、判断说明):

A.人格从属性

劳动者必须被纳入用人单位的组织体系之中,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名成员,劳动者基于劳动契约,在一定期间内,对自己的劳动行为不能自主支配

a.拘束性——劳动行为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及规程由用人单位指定或管理

b.无替代性——劳动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

c.服从性——听从指挥、无权拒绝,违反时接受监督、处罚

B.经济从属性

劳动者必须为他人提供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者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或劳动者被纳入用人单位经济组织与生产结构之内,为他人目的而劳动

a.生产组织体系属于用人单位所有

b.劳动工具、劳动条件由用人单位提供

c.原材料由用人单位供应

d.由用人单位承担经营风险和危险负担责任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a.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b.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c.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2)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公民享有参加劳动的机会,并领受劳动报酬的资格)和劳动行为能力(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的特征:

a.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同时产生,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b.只有年满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的公民才可以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c.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依法享有和行使

d.一部分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之享有和行使,在某些岗位或者工种是受到限制的

(3)劳动者的资格要素(只要求理解)

公民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若干资格要素

a.年龄——法定年龄

b.健康——主要看劳动者是否具有与其履行劳动义务相适应的身体状况

c.智力——文化条件、从业条件

d.支配自由——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e.就业愿望

f.其他要素——包括道德风纪、任职回避、职数(劳动者同时从事职业的数目)、劳动内容(合法的职业性劳动)

3.劳动者团体(工会)

劳动者团体,通常即工会,即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1)工会的特征(选择)

A.阶级性——工人阶级成员

B.群众性——劳动者不分种族、信仰等都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区别于中国共产党

C.自愿性——参加工会是职工的权利

(2)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选择、判断)

A.工会具有相对独立性

B.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依法维护者

C.工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4.用人单位

即雇主、雇佣人,指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相对于劳动者(雇员)而存在的另一方主体,即招收录用劳动者,使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并且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支付工资和其他待遇的一方主体

用人单位的外延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类型(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3.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1)集体劳动权的内容

集体劳动权,又称劳动者的集体权利,是指由劳动者集体享有,并由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来行使的权利,主要指“劳动三权”

A.团结权

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B.集体谈判权或称团体交涉权

由工会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C.集体争议权或称团体行动权

主要指劳动者通过工会组织罢工的权利,我国未规定

(2)工会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简答、选择)

A.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B.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C.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

D.参与检查和监督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

F.参与劳动争议或与劳动有关事件的处理工作

(3)工会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简答、选择)

A.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

B.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

C.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

D.工会应当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

(4)用人单位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选择)

结社权、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权等权利

(5)用人单位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选择)

A.对工会提出的合理请求予以积极回应的义务

B.支持工会依法开展工作的义务

C.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的义务

D.善意谈判的义务

E.禁止从事“不当劳动行为”的义务

用人单位团体与单一用人单位权利、义务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我国由于用人单位团体缺位,故立法上尚未对用人单位团体的权利、义务作出具体规定

第四章劳动就业法

第三节公平就业

1.就业平等权(权利义务)

就业平等权又称平等就业权,是指公民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就业促进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就业平等权对应的国家义务

A.政府具有提供公平就业环境的义务(立法不得违背公平就业原则;自己在录用人员时应做到公平平等;有义务进行广泛、深入的法治宣传)

B.政府具有消除就业歧视的义务

C.政府具有扶持和援助就业困难人员的义务

2.就业歧视的界定

没有合法的目的和原因,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其目的或作用在于取消或损害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

(1)直接歧视

如果非因工作内在需要,用人单位给予一人比在相似条件下的其他人不利的待遇则构成直接歧视

(2)间接歧视

如果一人属于具有法定前述某一典型特征的人群,用人单位对该人和其他不属于该群体的人适用相同的招聘、选拔、考核、报酬等涉及劳动权利的程序或条件,而结果将不利于该群体则构成间接歧视

(3)就业歧视行为的主体

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

(4)法律责任和救济程序

就业歧视主体应仓单法律责任,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禁止就业歧视

(1)禁止性别歧视

A.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B.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2)禁止民族歧视和对少数民族人员就业的特殊保障

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

(3)禁止残疾歧视和对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保障(注意比例,选择题)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

(4)禁止健康歧视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5)禁止户籍歧视

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第五章劳动合同法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两类主体)

(1)直接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用人单位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包括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2)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A.国家机关招用工勤人员时

B.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招用工勤人员时

C.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D.一般事业单位在招用工勤人员时

E.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未有其他规定时,一般事业单位在招用工作人员时

F.社会团体招用工勤人员时

G.非党派团体、非人民团体、非群众团体的社会团体

(3)用人单位的分支机构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劳动者

A.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

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业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B.具有劳动能力

a.精神正常

b.具有劳动所必需的身体机能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没有劳动能力

对间歇性精神病人,在试用期的,用人单位可立即解除合同,在医疗期内、非试用期内不能解除

c.自然人(选择)

不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自然人包括:

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人员,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家庭保姆,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的在校生

3.劳动合同的分类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定期劳动合同)

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定期劳动合同)

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A.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b.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c.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B.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

1.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简答)

(1)合法原则

要求主体合法——双方具有劳动法主体资格;内容合法——合同中确立的权利、义务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公平原则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公正、合理地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平等自愿原则

平等原则——缔约双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适用同样的法律规则,享有同等的法律保护

自愿原则——劳动合同当事人不受他人干涉,根据个人意志自主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与谁订立合同以及合同的具体内容

(4)协商一致原则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要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5)诚实信用原则

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要诚实,讲信用,并按照诚信原则履行自己基于合同或者法律规定而对对方所承担的各种义务

2.劳动合同的形式(小题)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后果

(1)1个月宽限期内,用人单位不订立不违法,劳动者不订立,用人单位书面通知解除合同,不必支付补偿金

(2)1个月至1年以内,用人单位不订立的支付双倍工资,劳动者不订立的,用人单位书面通知解除,应当支付补偿金

(3)一年内未订立的,视为用工之日起满1年的当日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立即补订书面合同,1个月至1年的时间内,应支付双倍工资

3.劳动合同的内容(约定条款为重)

(1)必备条款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内容的一般要求

A.用人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B.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C.劳动合同期限

D.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E.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F.劳动报酬

G.社会保险

H.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I.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无必备条款的,提供劳动合同文本的用人单位应负法律责任

缺少某些必备条款的并不必然无效

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无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无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实行同工同酬

(2)约定条款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A.试用期

指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

a.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b.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的

c.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d.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只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为劳动合同期限

e.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