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996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docx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基础练习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简单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

后者主要表现为(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福利国家”的出现

C.国有化的推行

D.“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2.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

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3.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将大约30个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称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  )。

A.新兴力量重塑着战后世界秩序

B.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扩大

C.发展问题是战后世界的首要问题

D.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

4.有学者认为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

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

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二元两极”是冷战格局的突出特征

B.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导致冷战的重要原因

C.“二元”社会制度的不同源于不同的政治理念

D.两个力量中心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热战的发生

5.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

“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B.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6.除了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以外,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

这说明(  )

A.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崛起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第三世界开始联合反对美苏控制

D.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7.下面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①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

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

这说明(  )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

D.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

9.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10.美国对苏联开始发动冷战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D.北约的成立

11.下面是某历史书籍的内容。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  )

20世纪80年代

苏联放松了控制

各国执政党改变

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A.东欧剧变B.苏联改革

C.美苏争霸D.苏联解体

12.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上述材料说明(  )

A.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D.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1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

导致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两极分化加重B.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C.国家财政不堪重负D宏观调控严重失控

14.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

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农民生活改善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C.改革成效明显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15.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

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

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

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

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为此兴起了(  )

A.不结盟运动

B.亚非独立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和平外交运动

17.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指出:

“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

”他此言旨在强调(  )

A.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

B.德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性

C.德国对欧洲的重要性

D.德国民主化改造的紧迫性

18.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20.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世界级的人工战略水道,大大缩短了各洲海上距离。

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这些行动(  )

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B.捍卫了民族主权

C.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D.保护了人工运河

二、非选择题

21.一种政策和体系的发展,应当顺应民意,又顺应时代潮流,方具有生命力、可持续性和长远的积极社会效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商品生产关系不可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关系相提并论,但他已经蕴含了现代商品经济的主要元素,可谓之为简单的市场经济。

正如拉德布鲁赫在其著述《法学导论》中所言:

“贸易的需要,产生了个人主义私法,……它曾对罗马法产生过关键性影响,使之以古典形式,从为罗马商人与外国商人贸易而设立的万民法中产生。

——吴斌《略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罗马法思想》

材料二拿破仑没有充分估计到英国资本主义的牢固基础,也不了解它的现代化结构。

苦心孤诣经营了十多年的拿破仑也无法阻挡这股强大的现代化潮流。

尔后的历史也屡屡证明,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任何壁垒、垄断不仅伤害他者利益,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摧毁,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经过封锁和垄断强大起来的。

——施京吾《杀死英国:

为什么拿砍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会失败》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以加速科技进步作为工作中心,集中从企业改革入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消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主要目标是从1986—2000年15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4.7%,国民收入翻一番。

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1990年春,戈尔巴乔夫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形式,计划从目前85%降到30%左右,生产性设施、航天工业、军事设施、国家银行归国家所有。

……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严重恶果。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罗马万民法的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拿破仑“大陆封锁令”的内容,并分析其带来的结果。

结合所学,概括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拿破仑三世时期法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苏联推行“加速发展战略”的措施。

并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上的体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

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

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

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在两极格局之下,两极之外的任何其他大国更换门庭均不影响格局的正常运转;在多极格局下,任何两极的结盟势必打破原有力量均势;而在单极格局下,任何可能的国家联盟都无法同唯一的一极相匹敌,各大国往往既无实力也无意愿同唯一的一极进行对抗。

无论在哪种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不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局部战争),那么,该格局就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格局。

——摘编自周绍雪《美国的实力与单极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类型世界格局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科技、经营的一些非生产资料所有者,收入较高,形成了“中间阶层”,使社会结构趋于复杂,D项正确。

2.A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考虑苏联实际,经济改革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中国改革开放则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故A项正确。

3.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新兴民族国家”到“新兴经济体”的变化,可知新兴力量重塑着战后世界秩序,故选A项;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与材料主体“新兴民族国家”“新兴经济体”不符,排除B项;发展问题主要是指“南北问题”,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与材料主体“新兴民族国家”“新兴经济体”不符,排除C项;南北差距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与材料主体“新兴民族国家”“新兴经济体”不符,排除D项。

4.D

【解析】

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是在两极格局之下,冷战为主,仍有局部热战出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形成了符合材料内容的“二元两极”的冷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发动冷战的主要目的,能体现出美苏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冷战形成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战后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区别,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B

【解析】

“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强调的是对劳动效率的重视,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故选B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国家”政策,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行动纲领》出台于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并未真正实行,在苏联的军事干预下以失败而告终,排除D项。

6.D

【解析】

第三世界国家成立的一系列国际组织,目的是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提到了不结盟运动,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反对美苏控制”,排除C项。

7.C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①时段为1950—1970年。

此时期由于美国科学技术出现新发展、进一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美国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出现了“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

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飞涨,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所改变,故A项错误;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B项说法错误;随着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8.B

【解析】

根据材料“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可知,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资源和能源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发展中国家开始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

9.C

【解析】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也引起思想的混乱,故选C项。

10.A

【解析】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故A项正确。

11.A

【解析】

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事件是东欧剧变,故A正确;根据材料“各国执政党改变”可知与苏联改革、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故排除B、C;苏联解体与“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D错误。

1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这说明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13.C

【解析】

材料“20世纪80年代”“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表明当时英国减少了福利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福利政策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并且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西方国家逐渐减少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B项错误;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观调控严重失控,故排除D项。

14.C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农业和工业都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说明当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项符合题意。

当时苏联仍然存在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农民生活并未改善,排除A项。

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

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

15.A

【解析】

题干中“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

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关注工人、职员、农民收入,故A正确。

16.A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了摆脱大国控制,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兴起不结盟运动,故A正确;亚非独立运动是指亚非民族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故B错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甘地发起的,故C错误;和平外交运动是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故D错误。

17.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意在说明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故A正确。

18.A

【解析】

据材料中说到的“经济方式”,可知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A正确;B是军事的内容,故不正确;C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货币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D是战后的贸易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

1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成立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题目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苏联在东欧各国强行推广苏联模式,D正确。

20.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埃及和巴拿马分别收回自己国土上的运河主权,因此捍卫的是民族主权,故B项正确。

1952年埃及已经独立,故A项错误;两国分别从英美手中收回主权,英美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将运河主权转移,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

(1)特点:

建立在贸易(或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任写2点)价值: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内容:

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

影响:

打击了英国,葬送了法国

对外经济政策:

推行自由贸易原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3)措施:

注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完善生产和管理体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降低公有制的比重。

体现:

改革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2.

(1)缘由: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表现:

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特征:

国际力量对比相对稳定。

根源: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