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8592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docx

武乡县X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补充习题新人教版

16最苦与最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赔礼(péi)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缠着(chán)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大抵(dǐ)心安理得(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蹂躏海枯石滥慧心未泯

B.喑哑眩耀芊芊细草瘦骨嶙峋

C.奢望弥漫心旷神怡窸窣作响

D.静谧虐杀闲情逸至轻飞曼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茶,滚滚红尘中偶尔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荡漾不是而是歇息

B.环绕荡漾不是就是栖息

C.环绕飘扬不是而是歇息

D.缭绕飘扬不是就是栖息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治理雾霾任重道远,什么时候蓝天才能成为生活常态?

B.在这场英超比赛中,曼联在主场3:

0战胜了斯托克城。

赛后林加德说:

“这场比赛让人如释重负。

C.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5.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7.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B.⑤②④③①C.⑤②④①③D.⑤①④②③

8.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比喻、夸张)

D.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反复)

9.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⑥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10.读《最苦与最乐》回答:

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11.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梁启超说的话。

二、阅读

12.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

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

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  。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

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  。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

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  。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

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

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

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

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

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

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

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

心以思为职。

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

“这是好念?

还是恶念?

”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

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

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

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

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3)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4)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

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

  。

第二层:

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

  。

第三层:

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

  。

(5)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B

6.D

7.C

8.B

9.B

10.B

11.C

12.

(1)人要常存善念。

(2)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3)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4)第一层:

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

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

第三层:

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5)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

  师:

(师范读课题)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

(学生再读)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

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

是的,这是一份空白表格。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

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

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学生读)

  师:

同学们读得非常投人,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

  生:

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生:

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

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

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

母亲和“我”。

  师:

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

(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母亲“我”

  师:

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

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

三次。

(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

母亲提了几次?

看成没有?

  生:

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

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菊花。

  点评:

这是一篇散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填写表格理出两个人物、三次写到“看菊花”的线索是很准确、也是很巧妙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

另一方面从阅读过程看,阅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螺旋式推进的过程。

所以这一步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绕过的。

这个环节教师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安排的,假如再点明,阅读还要从表达的角度理出文章思路,那就更好了。

  师:

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

(师板书:

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

母亲和“我”。

  师:

就是这母子俩。

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师指导识字。

  师: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

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

  生:

灾难啊!

  师: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

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生:

暴怒无常。

  师:

回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生浏览课文)谁把你画好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

(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

(读)“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儿!

  师:

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出“我”此刻的暴怒无常呢?

  生:

“砸碎”和“摔”。

  生:

“捶打”。

  师:

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

怎么读?

(学生带着绝望之情再读生字)

  师:

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

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

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

  生:

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生:

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

  师:

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人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

(生读)

  师:

同学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课文第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花。

我们看一看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

母亲说: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儿子回答:

“不,我不去!

  师:

这是母子此刻的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这一次儿子断然拒绝了,课文又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菊花,母亲又是怎么说的?

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

母亲说的是: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儿子的回答是:

“什么时候?

  师:

这一次我的回答是:

“什么时候?

”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生:

说明这次作者面对母亲的央求并没有拒绝,说明作者不想让母亲失望。

  师:

说得多好,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这一次母亲没有被拒绝,那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

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

  师:

说得好,你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概括了母亲此刻的心情。

母亲怎么那么高兴啊?

  生:

第一次儿子非常坚决地拒绝。

第二次问“什么时候”,给了母亲希望。

  师:

说得多好啊!

你们看,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

你们从这里读出了母爱。

现在,老师请你们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

浏览课文,圈一圈,画一画。

  咬文嚼字知母爱

  细节之中品深情

  师: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

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

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

(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

“跑”和“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

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师:

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

  生:

踏、踢、跳、蹦……

  师:

可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最忌讳的。

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

还从哪儿体会出母爱?

  生:

(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担心自己的孩子。

(生落泪)

  师,这位同学被母亲打动了。

大家看这句话后面是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

  生:

(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

你读出了母亲的心愿,这是母亲不变的愿望啊!

你还从哪些细节读到了母爱?

  生:

(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从这里我看出母亲也重病在身,但她却不告诉儿子,不让儿子伤心。

  师:

他读这段话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知道他也在心疼母亲。

  生:

(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这里体会到,儿子活母亲也活,儿子不活,母亲也不想活了,说明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师:

母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

母亲的这一“扑”,这一“抓”(师板书),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

母亲很心疼儿子。

  师:

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你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生:

(读)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照顾我,连自己最爱的花都不养了。

  师:

母亲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照顾儿子身上。

  生:

(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从母亲悄悄地进来又出去,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生:

我想帮他补充,母亲是不想让儿子怒火升级,就悄悄躲出去,等一切都平静了再回来,慢慢跟儿子说。

  师:

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他从一个“躲”字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

(师板书)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

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

(两位学生读)

  点评:

上述环节有这样几点值得肯定:

一是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总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沿着一条主线“三次看花”,品读描写主要人物的情节。

品读人物由“瘫痪”、“憔悴”两个词语切入,“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按课文记叙的顺序依次品读“我”与“母亲”。

二是融朗读、理解内容、认字解词、感悟体验于一炉。

多项学习内容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事半功倍,这是极为可贵的。

其奥妙在于教学始终行走在语境中,在语境中学词学今,学词学今又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使品味语言与体会思想感情共同提升。

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是一位出色的阅读引领者,学生常得到茅塞顿开、心灵敞亮的点拨,指导学习方法除了读与思,还要求圈点批画,动动笔墨。

  师:

同学们,当母亲听到“什么时候”这句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

高兴,激动。

  师:

刚才这位同学有点儿太平静了,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儿子的话。

(生读)

  师:

老师也是一位母亲,现在我来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好吗?

(师生读)

  师:

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母亲出去了,对比一下,这一次写她出去,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

前两次母亲出去了,还回来,但最后一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生:

出去之后,母亲就病逝了,所以再也没回来。

  师:

那为什么作者不用上“病逝”,“去世”这样的字眼儿啊?

  生:

他太难过,他不愿相信这样的事实。

  师:

是啊,你说出了作者的感受。

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

他多么希望母亲还像以前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再回来。

可是,(音乐起)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史铁生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的十个字啊?

  生:

他一定很悲伤。

  师:

把你体会到的悲伤读出来。

(生读)还有吗?

  生:

他也很自责和惭愧。

  师:

你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请把这份自责和惭愧读出来。

(生读)

  师:

是啊!

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同学们,母亲就是带着这一个个遗憾、一个个牵挂离开的。

同学们,这十个字,字字含泪,字字含情啊。

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

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生:

(齐读)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全场师生感动)

  升华拓展悟人生

  泼泼洒洒无限情

  师:

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

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出示)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

(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

读得非常好。

(师板书:

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同学们,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

(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

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

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

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去看了菊花之后能变得自信,不再那么自暴自弃。

  师:

为什么看菊花就会这样?

  生:

因为文中写菊花黄色的淡雅,淡雅就表示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白色的高洁,高洁就预示着作者要抛弃他原来的自暴自弃,要重新开始快乐的生活……(掌声)

  师:

他从菊花读出了生活的状态。

同学们,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

  生:

要好好活。

  师:

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

看着这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

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

  师:

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

同学们,又是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秋天?

  生:

这是一个色彩绚烂的秋天。

  师:

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

让我们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

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辛酸的一“抓”一“扑”,那无限深情的一“躲”,都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抓、扑、躲”)课文学到这儿,母亲给你的印象还仅仅是憔悴吗?

老师擦去这个词,你还能换上什么词?

  生:

伟大。

坚强。

无私。

  师:

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

(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

  会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

(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

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

(擦掉板书“捶”)

  生:

(齐)不会。

  师:

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

(擦掉板书“摔,’)

  生:

(齐)不会。

  师:

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

(擦掉板书“砸”)

  生:

(齐)不会。

  师: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生:

焕然一新的。

充满快乐的。

对生活充满自信的。

  师:

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

(擦掉板书:

“瘫痪、我”)史铁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淡雅、高洁、热烈、

  深沉。

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生齐读课题)

  师:

(课件出示)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

(齐读课件中的文字)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师:

(指着屏幕中未完成的表格)同学们,这次看菊花是妹妹推我去的。

(课件出示:

妹妹)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此时此刻,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

(课件出示三处省略号)

  表格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点评: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在升华学生的情感与认识。

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赖于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源于时文本的情感体验。

老师抓住“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句,引领学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第三单元凡人真情

13.卖油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以此自矜(  ) 射于家圃(  )释担而立(  )

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康肃公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3)释担而立(      )

(4)睨之久而不去(      )

(5)无他,但手熟尔(      )

(6)康肃忿然曰(      )

3.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     ,号     ,晚号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     家、     家。

与      、      、苏轼、苏洵、苏辙、      、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安敢轻吾射!

     

(2)徐以杓酌油沥之。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谁是主人公?

为什么?

(2)文章写了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3)本文从开始到结束,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jīn pǔ dàn nì shǐhàn

2.

(1)擅长射箭 

(2)自夸 (3)放下担子 (4)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5)没有别的(奥妙) (6)气愤的样子

3.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政治 文学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4.

(1)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2)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里。

5.

(1)卖油翁。

文章所讲的道理是通过卖油翁表现出来的;陈尧咨是用来衬托卖油翁的,为次要人物。

(2)本文叙事清楚,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高超蕴含哲理,乃文章主旨所在,因而记叙得比较详细,也就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故事并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