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9838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docx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摘要: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

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

本文就《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字对此作番探讨。

关键词:

人物;名;字;《论语》

一、引言

现代的人可能经常问别人“您叫什么名字?

”那位便答,我叫某某某。

实际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没有回答出字来。

因为现在人一般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和“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然而,在古代这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说文》:

“字,乳也。

从子在‘宝盖’下,子亦声。

疾置切”。

分析“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

正如《白虎通》中所说: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析名为字、同音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等。

《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二、《论语》人物名字用例分析

(一)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父叔梁纥和母颜氏“祷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说文》:

“丘,土之高也,非人之所为也。

从北,从地也。

人居在丘南故从北。

中帮之居在昆仑东南。

”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

“仲尼”之“仲”,表示的是排行,因为孔子上有兄长“孟皮”(《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系叔梁纥之妾所生(《孔子家语·本姓解》)。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可以相互联系表达一定的意义的。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

孔子以为有德行。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命也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说文》:

“耕,犁也。

从耒。

井声。

一曰:

古者井田。

古茎切”。

又《说文》:

“牛,大牲也。

牛,件也;件,事理也。

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凡牛之属皆从牛。

”可以看出在古代耕必须有牛。

“伯牛”之“伯”,表示的是排行。

表明冉耕在家里排行第一,是老大。

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牛多言而躁。

问仁於孔子,孔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曰:

“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

”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说文》:

“耕,犁也。

从耒。

井声。

一曰:

古者井田。

古茎切”。

又《说文》:

“牛,大牲也。

牛,件也;件,事理也。

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凡牛之属皆从牛。

”可以看出在古代耕必须有牛。

“子牛”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

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

如司马耕,可以直接称为司马牛。

(二)名与字互相解说。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说文》:

“回,转也。

从口,中象回转形。

户恢切”。

又《说文》:

“渊,回水也,从水。

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儿。

”在这里,回水指旋转的水。

“子渊”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

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

如颜回,可以直接称为颜渊。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樊须字子迟。

少孔子三十六岁。

樊迟请学稼,孔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孔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智,曰:

“知人。

《说文》:

“须,面毛也。

从页,从彡。

凡须之属皆从须。

”又《说文》:

“迟,徐行也。

”古代“须”和“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吴起须故人而食”(须:

等待)。

《后汉书·章帝纪》:

“朕思迟直士”(迟:

等待)。

“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

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

如樊须,可以直接称为樊迟。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宰予字子我。

利口辩辞。

既受业,问:

“三年之丧不已久乎?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於汝安乎?

”曰:

“安。

”“汝安则为之。

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

“予非其人也。

”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说文》:

“予,推予也。

象相予之形。

凡予之属皆从予。

余臣切”。

又《说文》:

“我,施身之谓也。

或说:

我,顷顿也。

凡我之属皆从我。

”古代“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意思。

例《尚书·盘庚上》:

“予告汝于难。

”(予:

我)。

“子我”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

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

如宰予,可以直接称为宰我。

另外:

例如曾参,字子舆(古代“参”和“舆”都有在车右边陪乘的意思。

)步叔乘,字子车(古代“乘”和“车”都有指车、马车的意思。

)等等。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问曰:

“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

“赐何人也?

”孔子曰:

“汝器也。

”曰:

“何器也?

”曰:

“瑚琏也。

”陈子禽问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又问曰:

“孔子適是国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

“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

”孔子曰:

“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说文》:

“赐,予也。

从贝,易声。

斯义切”。

又《说文》:

“贡,献功也。

从贝,工声。

古送切”。

古代“赐”是君王赏赐,“贡”是把物品进献给君主。

在这里名和字是一对反义词,意义相对、相反。

“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同上。

曾點(蒧或点),姓曾名點,字子皙,亦称曾皙。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曾蒧字皙。

侍孔子,孔子曰:

“言尔志。

”蒧曰: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尔叹曰:

“吾与蒧也!

《说文》:

“點,小黑也。

从黑,占声。

多添切”。

又《说文》:

“皙,人色白也。

从白,析声。

”在这里名和字是一对反义词,意义相对、相反。

“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同上。

另外:

例如狄黑,字皙。

(古代“黑”是指火所熏的颜色,“皙”是指人长得白。

意义相对、相反)

(四)名加词合成字。

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公冶长,齐人,字子长。

孔子曰:

“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漆彫开,姓漆彫名开,字子开。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漆彫开字子开。

孔子使开仕,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孔子说。

公伯缭字子周。

周愬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

“夫子固有惑志,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孔子曰:

“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

公伯缭其如命何!

(五)利用汉字字形字音特点,拆名为字,同音为字。

梁鳣字叔鱼。

少孔子二十九岁。

(“鱼”取“鳣”一偏旁。

拆名为字。

“叔”是排行,说明梁鳣在家里排行第三)

冉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

(“孺”与“鲁”同音,同音为字)

荣旂,字子祈(“旂”与“祈”同音,同音为字)

三、小结

《礼记》中说: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的在字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

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冉季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有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颜之仆字叔,冉雍字仲弓,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孔子父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汉代以后往往先名后字)。

《说文》:

“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武并切”。

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

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因此一般认为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

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

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

“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

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编著.论语注释[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2]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3]许慎编著.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

[4]段玉裁编著.说文解字注[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王贵元编著.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2.

[6]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7]司马迁著.史纪[M].长沙:

岳簏书社,200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

齐鲁书社,1989.

[10]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

中华书局,1994.

[11]王蘧常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先秦—两汉分册)[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2]陈秉才译注:

《孔子》,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