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335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0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教育理论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基础.docx

《教育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基础.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论基础.docx

教育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的“德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中国的朱熹、西方的《圣经》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

生物学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此外,还有生活需要起源说、交往起源说、社会实践起源说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和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工具。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原始状态的教育,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所以教育的形式、手段都是极为简单。

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通常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统称为古代社会的教育。

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具体表现为:

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5、学校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対辩和死记硬背;

6、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1、古代中国

(1)学校萌芽。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学校教育形态,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2)西周的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之为“学术官守”。

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形成“礼、乐、射、御、书、术”的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

私学兴起。

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4)两行时期的教育。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

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北魏献文帝下令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6)隋唐时期的教育。

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7)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

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即僧侣、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主要为当地土著。

3、古代埃及。

学校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类型:

宫廷学校;寺庙学校(埃及的最高学府);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

教学方法是灌输和体罚,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

雅典和斯巴达的距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其区别主要是: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变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5、中世纪的欧洲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类型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是综合宗教教育和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其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能”:

即骑马、打猎、击剑、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四)近代社会的教育

16世纪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

新大陆的发现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PS: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

(2)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予以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多元化。

多元化是对单一性的否定。

其特征有: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此外,还有其他特征,如教育的生产性、社会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变革性、个性化等。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外部诸要素指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别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施技能。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②论教育作用:

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③论教育目标:

《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④、论教育内容:

《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⑤、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2)墨家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作用:

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②论强力而行:

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3)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4)《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全文1229字。

1困教育的功能:

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揭示了教育与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3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时”是及时;“孙”是指循序,“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观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充分吸收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是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雏形。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主要代表人物有:

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杜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其1632年 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其主要教育观点有:

(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2)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世界图解》)(3)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康德。

1776年,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5)洛克。

进入近代,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他的《教育漫画》中,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和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学著作。

其主要教育观点有: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3)教学四阶段论。

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有深远影响。

其主要教育思想包括: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即: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作有:

《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

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为:

(1)教育科学体系逐渐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广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进一步的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

(1)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2)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3)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机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

(2)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3)布卢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位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学习理论体系。

(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式教学理论。

(6)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为教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7)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试水招教

名词解释:

教育白板说

简答:

1、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哪些特点?

2、列举三个以上教育学独立形态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从历史上看,教育和政治关系的研究,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4、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

第一次科技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提出了必要性,并提供了可能。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具体表现为: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教育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具体影响体现在: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

(二)人力资本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约为33%。

五、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出现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分为四种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其成因有: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等。

对于学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表现: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3)传统拓展策略(4)重点突破策略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任何教育都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夫人传统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七、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体现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