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0954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docx

近代史下编习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下篇

1、单项选择题

1、宣告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三反”、“五反”运动

D.抗美援朝运动

2、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3、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4、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开展的运动是

A.“五反”运动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三反”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5、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优先发展轻工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林业

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是

A.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7、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8、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行的政策是

A.无偿没收 

B.有偿征用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10、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表现为

A.革命性和妥协性

B.主动性与被动性

C.剥削的一面与接受改造的一面

D.进步性与顽固性

11、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

B.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

1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咙胡”!

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3、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文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4、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B.《二月提纲》的通过

C.《五一六通知》的通过

D.《十六条》的通过

 

15、“文化大革命”以后完成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16、1985年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7、中共十三大明确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B.四个坚持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8、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19、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答案:

1~5DCBCB6~10ADDDC11~15CCBAA16~19ADAB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B.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D.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2、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A.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结束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有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C.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D.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

5、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有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6、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

B.必须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

D.除外交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权都由台湾当局处理

7、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

A.调整

B.巩固

C.充实

D.提高

8、“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这是1976年4月贴在天安门广场的一首无名诗,这首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A.誓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信息  

B.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呼声  

C.抵制“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决心 

D.彻底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志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是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汕头经济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10、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有

A.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B.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C.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基本结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1、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程和经验时指出,新时期

A.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B.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C.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D.最有效的方法是稳步前行

12、中共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90多年的时间里,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做的三件大事是

A.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B.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14、下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的有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B.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C.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D.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答案:

1、ABCD2、AB3、ABCD4、ABCD

5、ABD6、ACD7、ABCD8、BC

9、ABCD10、ABC11、ABCD12、AC

13、ACD14、ABCD

 

三、辨析(判断)题、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教材第199-200页)

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奴役,结束了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

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共同纲领》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

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将在全国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

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5、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

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6、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国内外条件是什么?

(参考教材第217--221页)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

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错。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尚未完成,所以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对。

《正处》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后者是非对抗性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敌我矛盾已非社会主要矛盾,而这时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起来,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此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9、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就消失了。

错。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10、1949年至1956年,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

为什么?

特色:

①经济上,通过赎买方式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和平过渡;②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民主协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②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共一起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③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11、分析概括1949年至1956年,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各个领域“过渡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④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何在?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13、概括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作用

内容: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社会根源: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因为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当时中共党内“左”倾错误指导思想未发生根本变化。

作用: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思想基础。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对。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③全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以这次全会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参考教材P266)

15、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错。

①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错。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12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则是在1987年10—11月,中共13大提出的。

17、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对。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四、材料分析题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

这种提法是有害的。

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

要“确立”是很难的哩!

……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

这是要指导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

“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有关知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它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

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领导专政;

经济上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和必要基础(前提),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趋势)和最终目的。

(2)材料2中,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政治、经济形态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减少,最终将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

(1958年5月)

材料3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影响如何?

八大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是经过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重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阶级斗争上出现了失误。

(2)据材料2、3,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

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1、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所以要进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文化大革命。

2、十年文革,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1966年

2534亿元

558.7亿元

比上年增加

17.3%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419.4亿元

比上年下降

10%

25%

1968年

2015.3亿元

361.3亿元

比上年下降

4.2%

13.9%

材料2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加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8.3%

材料3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58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材料4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总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1967到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持续下降;

2、文革动乱由政治扩大到经济领域。

(2)材料2、3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1、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2、邓小平1975年主持全面整顿。

(3)材料4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何教训?

1、在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失巨大;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

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到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

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