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089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docx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個區——南市【圖文】

白云观,位于西林后路100弄8号。

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道学院所在地。

原位于城北(今浙江路、北海路),后因所在地拓修马路,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济堂绅董们资助下,1882年在今址重建雷祖殿。

现迁大境路239号。

1915年1月上海美专由海宁路迁至白云观左近。

董家渡天主堂,位于董家渡路175号。

1847年建。

大堂外观是中国建筑风格,内部式样仿欧洲耶稣会总会之耶稣大堂。

大堂顶部呈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堂内几个硕大柱子均有4米周长,墙面高处浮雕均呈现中国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宝剑、葫芦等。

1853年落成开堂,成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

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1933年后由中国神父任院长,第一任院长为张翮。

“文化大革命”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大部分损毁。

1981年12月恢复宗教活动。

1984年修复大堂,两座高大的钟楼尖顶全部敷设青铅屋面;堂顶上长逾4米重约1吨铁十字架重新矗立起来。

旧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

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

人称“三大祥”。

其中协大祥创始1912年,今年正当百岁。

柴宝怀、丁丕山,当年在小东门外盘下“四大正”洋布店旧址,开出新商号,取名“协大祥”,由孙琢璋任首任经理。

文庙,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文庙路215号。

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

民国时期,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

文革期间,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庙成为上海著名的旧书市场的所在地。

1997年,经过全面整修,文庙大致恢复了清代的格局,作为祭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场所对外开放。

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

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南大戏院位于民国路(今人民路)134号,近龙潭路口,由鸿翔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1929年2月2日开业。

大戏院于抗战时期曾一度停业。

1948年3月,戏院进行了大装修,改名为银都大戏院(见《指南》下册图12),重新营业。

1953年9月又改名为沪南电影院。

1958年末影院专门由妇女管理,这在上海影院中是绝无仅有的。

1976年再次全面大修,成为老城厢附近首家宽银幕电影院。

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址露香园路242号,原名万竹小学。

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首任校长李墨飞(廷翰)。

早期分男女生两部,民国16年(1927年)合并。

抗战期间,校舍被日伪占据,部分教员在法租界建私立阜春小学,坚持办学。

抗战胜利后复校,改名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称邑庙区中心小学。

1956年改现名。

万竹小学早期学生有蒋经国、蒋纬国及周培源、陈秋草等。

近期,露香园路一带正在拆迁,旧校址命运难测。

南市最早的浴室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设在陆家浜畔的渭泉园。

解放初,邑庙、蓬莱两区有浴室17户。

1956年公私合营时,两区有浴室16户。

坐落在佛阁街(今府谷街)50号(《百业指南》下册图20)的丽水浴室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至今尚存的老混堂。

方老板是浙江丽水人,他把家乡名用在自家的浴室名上一则贴切,二则可解思乡之苦。

不幸的是,方老板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文革中跳楼自尽。

可他的浴室仍开着。

丽水浴室扦脚技师武世萃积多年经验,撰写《扦脚技术》资料一文,并受聘于仁济医院,专治脚病。

“混堂”一说的出处坊间有几种传说,而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六中的描述较为靠谱:

“吴浴,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

一人专执……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

”20世纪以前,老城厢内外浜渠密布,主要干浜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及新开河等黄浦江支流,交通运输主要靠水道。

随着近代道路兴建和陆路交通运输发展与河床淤积,浜渠逐渐失去交通运输和排泄作用,乃至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遂填浜筑路。

民国1年(1912年)至民国2年填方浜筑今方浜中路、方浜西路和东门路。

上图为1980年代方浜中路街景,右侧51号为标本模型厂原址。

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总数为十六。

“十六铺”后成为小东门外近沿江地带的习称地名延续至今。

童涵春堂国药号原名竺涵春堂国药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盘予童家后,更名为童涵春堂。

原设于方浜中路宝带弄口,1958年迁至人民路1号。

该店向以选药道地、制作精细、质量讲究、品种齐全为特色。

各种饮片及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名闻国内外。

得意楼书场位于邑庙北首。

前身称春风得意楼,为茶楼书场。

早茶、午、晚演唱评弹,创于清代,相传清咸丰年间苏州光裕社四大名家:

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都曾到此献艺。

民国初,在茶楼背面另辟书场。

民国之初,当年不少名人如黄金荣、杜月笙等均为该书场常客。

民国25年,弹词名家夏荷生来此,听众蜂涌,200个座席竟挤足400多人。

民国26年后,日军进市区,因得意楼坐庄听客多而仍能继续维持。

民国30年迁至豫园路270弄4号,书场设在二楼。

1961年停业。

1999年,春风得意楼在方浜中路、旧校场路口重建。

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原名冠生园,民国7年由粤籍商人冼冠生始创于南市九亩地(现大境路处),民国12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0年在老西门开设冠生园第四支店。

1986年四支店与中华食品店合并,改名为冠生园南号(复兴东路中华路口)。

1988年扩建为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

冠生园奉行“真工实料、童叟无欺”的经营信条,自产自销广式糕点、糖果、饼干、蜜饯。

老西门街市,东至曹家街,西到西藏南路,,南抵蓬莱路,北达方浜路。

老西门原名仪凤门,旁有水门一座,肇嘉浜、周泾、陆家浜等汇流于此。

原来商铺甚少,居民购物须驾船过桥,较为不便。

1912年拆城填河,两侧开设店铺,遂成商业区雏形。

后随华界与租界、东门至西门电车通车,此处成为邑城与租界之间的陆上交通枢纽,商业渐趋兴旺,一批特色名店如张兴记丝线店、老同盛南货店、大富贵酒楼、永和祥棉布店、老大房茶食店、冠生园食品店、西门子钟表店等开张营业。

解放后,商业网点布局经过不断调整,地处六叉路口的老西门闹市周围,享有盛誉的大店、名店林立,如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上海乔家栅、冠生园食品公司、老同盛南北货总号、全泰服装公司、菊花美发厅、勤凤缝纫用品商店等。

 

 

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位于豫园景区荷花池的中央,两端连着九曲桥。

湖心亭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凫水亭旧址上重建的,由大布商祝韫辉等人集资建造。

直到道光年间,湖心亭还是专供经营青蓝大布的商贾们聚会商议的场所。

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后,湖心亭开始改为茶楼,取名“也是轩”。

清末,“也是轩”由商人刘慎康接盘,改名为“宛在轩”。

湖心亭整幢建筑为全木结构,且不用一根铁钉,木材连接处都用竹楔铆住,二百余年来没有重建过。

矗立湖心的是李平书(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总董)铜像。

 

梅溪小学,校址蓬莱路128号。

前身为正蒙书院,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

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

是全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新式小学。

光绪二十八年改称梅溪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

民国35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

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

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

“梅溪”校友遍布国内外,胡适曾于光绪三十年在此就读。

老同盛南北货总号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设于邑城仪凤门(今老西门)内,后迁方斜路97号。

解放前,老同盛以品种多、花色齐著称,常年供应天津红枣、河北核桃、龙口粉丝、莆田桂圆、宁波长面、金华火腿等各地土特产品。

49年后,老同盛继承发扬百年老店的传统特色,保留宁波长面等特色商品;坚持加工整理,分档定价的供应方法;恢复虎头包、方包等礼品包装和南北货果盘制作。

冬令季节,设立代客敲核桃、聘请老中医坐堂咨询等服务项目。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原名西门妇孺医院,又称玛格丽特•韦廉逊医院(MargaretWilliamsonHospital),俗称“红房子医院”,系美国女公会教士罗司耐德在西门外方斜路创建,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1885年6月3日)开业。

这是上海第一所妇孺医院,也是第一家女子主办的医院。

专治妇孺疾病,尤致力于产科。

抗战期间医院迁至徐家汇路1083号,抗战胜利后迁回。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接办,隶属上海第一医学院,将原有内外科划出,并将原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妇产科、中山医院妇产科并入,组成妇产科专科性教学医院。

敬业中学,校址尚文路73号、学前街135号(分部)。

前身申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上海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

1949年市军管会接管,1959年列为市重点中学。

建校以来,校长多为当时著名人士。

清代有状元陆增祥和思想家冯桂芬等,现代有烈士林钧及陶百川等。

1949年接管后,陈云涛任校长,翌年,翁曙冠继任校长。

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的办学方向,素以严谨、扎实、高质量著称。

乔石、薛驹抗战期间曾在此就读,从事革命活动。

小南门钟楼,位于中华路581号。

1910年建成,它塔高6层,高约35米,钢铁结构,是当时上海最高点,用于在遇到火警时鸣钟报警,是一座瞭望台和火警钟楼。

围绕着塔楼的是当时上海消防局的营房以及“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平房。

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地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

三年后,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革命领导人陈其美等决定起义响应。

11月3日,在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领导下,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

小南门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

老城隍庙市场的形成,与老城隍庙、豫园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城隍庙香火鼎盛,节会性的临时庙市向固定市场演变,商贾沿园径开店设铺,形成商街10余条。

及至清末,笺扇、玉器、眼镜、书摊、画像等店铺星罗棋布,形成热闹市场。

清末民初(1907~1914年),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发起填福佑浜、方浜为路。

至民国9年场内有商店135家,摊贩众多,道路堵塞。

民国15年,被焚毁的城隍庙大殿重新建成,成立邑庙董事会,管理城隍庙及市场,商业益发兴旺。

 

南市区第六粮店,复兴东路1004号,1954年开办。

位曹家街东,翁家衖斜对面。

曾担负周边3000多户居民和3个伙食团的粮食供应任务,月销量近十万公斤。

门售粮食和面复制品,花色众多,选购方便,受到消费者欢迎。

该店每天清晨6时开门,傍晚五时半打烊,日接待顾客1500多人次,购买半斤以下的小生意占一半,并设有提供扎口袋绳子,外借米筛,免费代装寿面等服务项目。

王大隆刀剪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开设于邑城曲尺湾(今四牌楼路处),后在城隍庙开设分店,延续至今。

该店收购优质坯料,精打细磨后出售,尤以店主王志伟名字命名的“伟剪”刃锋锐利、吃硬耐用,名噪沪上。

商店代客磨刀,刃成直线,锋利异常;磨剪注重敲眼,平服紧凑,剪裁俱佳,故被同业推为甲等商店,与杭州张小泉齐名。

1950年代公私合营后,仍保持修磨业务,直至1980年代。

 

 

上海老饭店,原名荣顺茶馆,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设在旧校场路,后迁至福佑路272号,以擅烧本帮菜肴蜚声沪上。

因常来就餐的顾客昵称“老饭店”而得名。

老饭店选料考究,多为鲜活商品,采用红烧、生煸、煨、炸、蒸、糟等方法烹饪。

常年供应的当家名菜有糟钵头、红烧河鳗、八宝鸭、扣三丝、青鱼秃肺、八宝辣酱、生煸草头、虾子大乌参、炒圈子等。

万有全腌腊熟食总店,位于东门路85-89号,原名万有全火腿店,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专营金华火腿、咸肉等零售业务。

商店在金华设有坐庄,采购“两头乌”猪的上等腿坯,经过精心加工,制成火腿,精多肥少,腿身饱满,大小匀称,外观整洁无污。

由于品质至上,万有全火腿名闻遐迩。

以后,南京路开出北万有全腌腊店,故东门路万有全冠以“南”字,称“南万有全”。

1988年,万有全在中山南路增设分店。

 

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原名市百货公司第五门市部,1951年12月开设于复兴东路。

1958年,市百五店在陆家浜路开设门市部。

1960年,市百五店与东门百货商店合并,迁至东门路45号营业,同时撤销陆家浜路门市部。

东门路为上海水陆交通枢纽,顾客众多,商店逐步扩大为18开间,面积2906平方米。

1987年,在浦东(南市区域)浦东南路2551号浦三路口新建浦东商场,经营面积逐步扩建为2400多平方米。

福民街是位于旧城厢区域内的一条又短又狭的小商品老街,北至人民路(近新北门),南至福佑路,全长仅164米,宽4.9~6.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清末民初时,曾称罗家弄。

福民街解放前多为红木小摆设手工作坊和雕塑佛像作坊,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来城隍庙进香的中老年人和逛城隍庙庙市的游客。

街道东西两侧的民居大都属旧式里弄建筑的简屋,住户中原小手工业者和独立劳动者居多。

记得有一技校同学就住在福民街上,他家住二楼,窗口望下去就是人头攒动的小商品市场,商摊林立,交易甚旺(如图)。

江、浙两省许多市、县的小商品采购者和供应商来福民街发展业务,小街上人来人往,小商品品种日益增多,而且批发和零售兼营,成交额少则一元、数元,多则上千元、上万元,1981年初,福民街小商品市场正式建立。

1999年3月28日,福民街小商品市场迁入福佑商厦。

葛德和陶器商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设于今人民路615号,为上海最早的陶器商店,专销自产的缸、甏、钵、砂锅和祖传的均釉工艺陶器。

其中无釉花盆于民国9年在旧金山和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状和奖章。

从此该店名扬海内外,外商订货都指定要葛德和造的落款。

解放后,葛德和门面扩大、品种增加,有龙山黑陶、磁州宋瓶、龙泉青瓷、景德镇薄胎、德化彩瓷等各地名窑精品。

还备有唐山釉面砖、佛山彩色卫生设备等建筑材料和家用器具。

南市螺丝商店前身为民国32年开设于人民路467号的鸿昌兴五金店,后更名上海第十一五金商店,1973年组成专业商店时改用现名。

1990年,商店扩建,新辟五金机电商场,专门经营机床工具、防爆电器、电线电缆等生产资料商品。

上海铜响器商店是由开业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老德泰铜锡号和开业于咸丰十年(1860年)的王大有铜锡店1967年合并而成,设于人民路5-7号,专门经营铜锡制品响器,兼营铜管乐器和佛教用品。

该店销售的戏曲水磨大锣,音质浑厚、清脆悦耳,蜚声中外。

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演出时都选用此锣。

此外,还有手锣、武锣、抄锣、虎锣、狮锣等不下数十个品种。

一些外国文艺团体来沪演出时,慕名到该店挑选响器。

商店兼营的磐、钟、香炉、烛台等宗教用品,也颇有特色,远在西藏的一些寺庙专程派人前来采购。

信大祥绸布商店中华路东门路口北望

小东门街市。

图30-1为中华路东门路口东望,路口右侧转角处中华路16号是信大祥,左侧是东门食品店、新新药房(红墙面建筑);信大祥绸布商店;图3为中华路东门路口北望,左侧近处由南向北依次是红星熟食品厂、迎春服装商店、童涵春堂。

信大祥绸布商店民国18年开设于小东门外大街(今方浜东路),曾与协大祥、宝大祥并称“三大祥”,共执棉布零售业之牛耳。

解放后,信大祥迁至中华路16号营业,继续保持经营灵活、注重信誉的传统特色,并以店名为据,立下“信誉第一、大众商品、祥和待客”的办店宗旨。

12开间的营业大厅向顾客提供各色绸、缎、绫、罗,各类精粗纺呢绒,各种花型的棉布和涤棉、毛丝棉等交织品,常备品种达2500余个。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