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280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1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案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单元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

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

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

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

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

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

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

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

(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

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

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

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

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

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

□里可以填哪些数?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

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

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

(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

(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

是多少根小棒?

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13、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

”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

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

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

表示什么意思?

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

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

表示什么意思?

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学生分一分,并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

(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各表示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知

(一)手势游戏:

(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48 9×( )<29

( )×6<41  8×( )<52 4×( )<25 ( )×3<17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括号里应填的数,并说明理由。

(二)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

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

算式的商是几?

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

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

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

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

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

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

(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三)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交流:

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

(板书课题)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

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

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

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

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

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

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一)游戏:

猜手指

1.游戏规则:

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2.学生数,老师猜。

(二)设疑导入

1.老师猜得都对吗?

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

第11面呢?

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

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

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预设三:

列式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回顾整合,检验结果。

(1)结合图示理解。

(2)检验解答的结果。

(三)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2.第27面呢?

第49面呢?

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

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1.读题审题。

2.独立解答。

3.质疑:

为什么最后确定颜色时看余数,不看商?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的问题。

学生独立找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1.出示题目:

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

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2.第

(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

(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

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单元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

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

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

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